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04-14 12:44龚婵琰
知识文库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职评价教育

龚婵琰

教育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教育向数字化阶段转型。教育大数据正以全新方式驱动教育决策、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并赋予现代教育巨大的价值潜能。在此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中职语文的课程特点,中职语文应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两个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强力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从而确保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师生成长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职业教育要提升档次,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需求,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两个方面做出改进,赋能现代教育事业。

1 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教师借助各种智慧教学系统和学习辅助软件,实现一体化数字教学。教师拥有强大的资源库,能够根据需要,筛选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学生拥有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根据需要,搜索查阅学习资料,重温巩固学习内容,师生间实现即时无障碍的教学与互动。教育数字化阶段的诞生为师生成长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策略。

1.1 扎实推进线上教育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对科教融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停课不停学”的呼声下,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融合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命题,也是应对当前时代特色的教育策略。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不是简单地复制和翻版,两者各有优势。线下教育以课堂教室为主要阵地,情感交流更加直接,教师可以捕捉到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快速做出教育决策。线上教育打破时空界限,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重温和巩固。但是,线上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脱离了教师的监管和集体生活,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有不可控性,教师无法第一时间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线上线下进行融合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个性发展。

教学设计个性化。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情感交流直接真实,但是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展了线上教学后,学生具备更广闊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具备个性化,留给学生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开展《母语之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时,线下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完全将母语的魅力呈现给学生,开展了线上教学后,可以将中国文化中体现母语魅力的书法作品、汉字历史、戏曲艺术等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同时,设计个性化的体验活动,让每个学生亲身感受母语之美,以文字作品、书法作品、戏曲作品等形式上传至线上。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成果的共享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展示的机会,获取成功的体验,体现教育的温情与公平。

教学设计一体化。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教育新形态,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策略的构建都是统一于整个教育活动中,以育人为根本导向。当前,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的呼声很高,但是,普遍存在两者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以当前突出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式教育模式为例,在这样的模式下,线上教育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课前和课后两个阶段。通过课前学习资料的推送和学习,学生进行知识的初步认知,为课堂预热。通过课后线上学习任务的实践,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后续的学习蓄力。在这样两个阶段,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具有导向性和一体化。例如,在新闻单元《落日》一文中,通过对新闻文本的解读,深入感受作者内心的中国人情怀,课后的活动设计既要体现新闻单元的特色,又要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在一体化原则下,学习任务可设计成让学生追寻抗战足迹,对抗战英雄进行新闻故事报道。在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自觉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将爱国热情转化为行动自觉,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教学设计趣味化。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线上教育是利用平台大数据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方式。它有效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现阶段的线上教育大多被应用于课后学习,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线上教育的设计理念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微小、精简、奇趣的原则,所以,线上教育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得趣味多变,快速调动学生的感官。线上教育可利用各种教学平台中投票、抢答、群聊、摇一摇、主题讨论等功能,设计有趣的环节,还可以结合线下的教学活动,进行线上视频成果的交流和线下的经验分享,从而带给学生具体直观的实践体验,实现认知到能力的迁移。依托智慧校园背景,线上教育可以利用校园资源,将校园活动与微课教学有机融合,诸如校园比赛、志愿服务、校企合作、暑期实践等资源,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受到空间的限制,家长无法参与我们的课堂学习和管理,但是在线上教育中,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管理。家长可以进行话题的讨论和视频的制作,参与成果的分享和推广,营造家庭学习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环境。

1.2 合理建设数字资源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实现科教融汇的基本保障。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和庞大的工程,如果简单地把教育录像放到网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整合出优质、高效的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无限大的升值空间。

资源建设趣味性。当我们拿起手机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刷视频、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当我们被喜欢的东西吸引时,我们的动机是由内容和形式决定的。这些内容的共同点是短小、快捷、有趣,可以随意选择。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借鉴这些优势。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唯恐自己的讲解不够全面和仔细,铺天盖地地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数字化时代给了教师新的启示,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它不只是黑板上的一笔一画,更可以变成微课、课件、文档、录播、直播等形式。所以,教师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教案或者录像推送到学习平台,而是要设计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开放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诸如投票、点赞、评选、讨论等,给学生创设无限升值的学习空间。

资源建设规范性。资源整合和建设的方式比教学方式更基础。学生虽然可以在线上随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源,但是面对海量资源,缺乏了教师有效的熏陶和引导,学生很有可能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因此,资源建设必须具备规范性,让学生对课程进行科学的再加工和再学习。教师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必须注意章节目、录编排的规范性和条理性。学生能够从目录中获取教学内容的概貌,快速便捷地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教师对于各级标题的内容设计要深思熟虑,目录要条理清晰,每级标题的关键词必须便于学生快速搜索引擎,支持学生课后能快速检索到自己需要重温的学习内容。

资源建设合理性。面对线上教育的大力推广,教育环境更加开发和生态。过去需要教师耳提面命,循循善诱地传授知识,现在只要拿出手机搜索一下,就可以获取海量资源。知识点解析、练习题答案的获取渠道便捷迅速,学习针对性更强。线上资源虽然节省了教学资料、教学场地等成本支出,但是,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线上资源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教学资源参差不齐,优劣混杂,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得不到保障。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同时,依赖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弱,与教师之间的情感维系薄弱,教师育人功能被弱化。因此,教育资源建设除了有知识层面的交流,还要有情感层面的互动和设计,将“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理念融入资源建设,赋予教学内容正能量。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历史、思维品质、语言建构、审美因子等各种资源内容都是语文教育的亮点,都可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桥梁。

1.3 有效整合教育数据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教育数据更加精准、细致。这些数据成为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重要参数。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作业的批改,记录学习情况,掌控教学进度。现在,大数据教育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数据统筹方式,为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牢笼中解放出来。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内容,做出教育策略。

数据采集精细化。教育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数据采集最终影响教育潜能的实现程度。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使得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更加精细。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和教学系统投入使用,教师有了更加直观、详细的教学策略的依据。从各类浏览量、活动数统计到数字化的管理,从练习题库到知识图谱的智能化,各种数据统计为教师提供详尽的学情统计、课堂报告、学生成绩和学习监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项表现和考核得到翔实的记录和分析。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数据,还要关注学生的线下实践行为数据,对学生在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各方面的成长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强力推动教育评价和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数据监测全程化。现代科技为教育提供了全过程的数据监测,即教育管理进行全过程数据收集和实时监测。现阶段,常规的数据监测是各类学习平台,它的一屏三端的功能能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监测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管理学生学习时长,记录学生活动参与度和总的学习次数,生成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和课堂报告。教师在课后可登录平台提取统计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全面兼顾每个学生的动态。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掌握情况及课后的巩固情况,使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举措,对今后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价值。

数据分析科学化。数据分析的科学化必须全方位地记录学生的动态行为过程和发展趋势。教育大数据应用过程中,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中职语文教师在数据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项行为过程,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关注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关注其行为素养的养成,对学生在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审美情感等方面产生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依据中职语文学科的特色,教师应借助学生在阅读行为、视频音频、发帖质量、练习日志等方面的行为数据,追踪长期行为数据,进行长期教育测评,分析学生是否朝着预定的理想教育目标发展,为教育策略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

2 中职语文教学评价

纵观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大部分还是以分数为主的书面表达。教师的教育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带有以考试升学为主的功利性目的。我们所喊的评价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仍然离不开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桎梏。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高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毕业考试基本全部通过,没有“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升学压力和选拔制度。所以,如何切实衡量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这种情况也为我们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机遇和实施空间。

2.1 立足能力本位

掌握知識只是促进能力生长的条件,却不能取代能力生长本身。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立足学生的能力本位,数据涵盖学生各个方面。

现有的评价体系说到底还是从量化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优劣。就像我们中国的学生能在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自理能力、想象能力方面却远落后于西方学生。虽然,现在我们也在评价机制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改变,但仍然是理论多于实践,口号多于现实。要想改变这一机制,我们需要立足能力本位,利用“任务”这个纽带、“项目”这个载体,确立实践的核心地位。

相对于普通高中,中职学生没有高考压力,学生学习空间更广阔,更利于实施有效、客观、公平的教育评价。我们还是要从中职语文大纲中找出路,回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面来,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只要适当地鼓励、引导,便能实现人人成功的教育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有数据的支撑,又要有人文的评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以学校、家长、社区多方参与为主,配以书面的量化形式,可以建立A、B、C等级评价标准。同时,同一阶段形成质性评价。通过观察、访谈、分析、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参与意识、实践精神、心理状态、思想状态、体能素质、探究合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用量化标准,充实、佐证评价内容。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评价内容,在理论知识方面,平时考试、作业、技能考证各占20%;在学习过程方面,课堂出勤率、活动参与率各占10%;在后期发展方面,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各占10%。总之,在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中,书面方式以测验、考试、作业为主,以社区活动卡、家长反馈意见、调查报告、企业实习鉴定表为辅,口头方式以电话、家长会、访谈为主,并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果、实习效益等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

2.2 立足职教特色

职业教育评价需要重新建构,概括为需求、结构、内容、条件和实施五要素。这些思路为建构操作性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指南。我们要依据职业教育的规律,把学生从试卷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体现建构具有中职特色的评价体系。

从现有的评价方式来看,以下几种较为突出:A.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进行观测。现有评价多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B.激励性评价。实施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采用鼓励、赏识性的语言,突出主体能动性,增强主体的行为意识。C.有效性评价。通过对多层次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的评价及后续的反馈情况,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对学生作文的批改,绝不能简单地给个分数,在关注写作技巧的同时,更要关注文章背后折射出的品德修养、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D.发展性评价。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教育活动的各方进行价值判断,实现教育双边发展。E.增值性评价。这一评价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现有很多学校建立了“一人一档”的电子成长档案,将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情况和成长趋势分析纳入了评价体系。

依据职教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根据专题任务的需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访谈和记录,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收集学用语文的纪实性素材和成果,引导学生整理成阅读笔记、音像资料、习作汇编、作业档案等成果,并对之进行展示和评价,对学生在各级各类语文技能竞赛获奖成绩进行入档管理。

2.3 立足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的评价并不是忽视个体需要和教育规律,而是当个体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了某个专业时,其最大的需求是获得在该职业领域的本领,所以,教育评价只有将社会需求作为最高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长远利益。

教师是语文教育直接的参与者,受过专门的教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浓厚的教育情怀,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评价者。作为施教者,教师适时的点拨、激励、引导、启发都会对教育过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但是,要对学生形成全面性评价,只看教师的评价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健全教育评估体系,要改变教师一人独评的现象,改变传统的“分数中心论”,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多方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

学生作为评价的主要群体,本身具有个体能动性和个性特点。他们是受教的最大群体,也是最了解这一群体特点的人。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体验、喜好憎恶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展。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民主开放的评价方式,达到主体间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有效参与,使得主体认知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家长是学生的监护者,也是教育的见证者。我们需要将家长意见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家长及时的反馈,不断改进教育过程中的缺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学校,自觉监督学校工作。大部分学校已建立了家校通和网上家長学校,有些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活动日,由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改进方案,对任课教师提出建议。有些学校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家长对学校任课教师提出的述求和意见,并将改进方案反馈给家长。学校还对教学成果显著的、深受家长喜爱的教师给予表彰,这一方式使师资队伍建设得以优化。

现在的职业学校都有假期社区活动、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社会层面的活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社区都具有了参与学校评价的意识,实习鉴定表、社区报到卡和企业活动成果表等都开始在特定范畴内对教育进行评价,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现在的社会评价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虽然学校每学年都要求学生上交社区报到卡,但基本上只是居委会盖个章完事,缺少书面化的评价内容,缺少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因此,社会评价还有待完善和规范,杜绝懒散化、形式化、口号化。

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新一轮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命题,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激发教育创新能力,精准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强力赋能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中职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