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实践

2024-04-15 06:14王霞房曼丽周好成
考试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初中

王霞 房曼丽 周好成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精神,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对此,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主要对新课标中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容、表现进行分析,并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根据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整合与运用教育领域优秀教育理念与方法,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翻转式课堂、情境教学法、榜样示范教育法、跨学科融合教学法、生活实践法的策略,更好地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2-0115-05

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重点课程之一,肩负着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使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仅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说教式、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单一与陈旧,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效果不理想。对此,文章通过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建设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兴趣与体验,也有利于助推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发展。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容、体现分析

(一)核心素养的内容

文章提到的“核心素养”是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第三章“课程目标”重点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其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与根本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是落实为党育才的必要举措。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则是学生思想品格、法律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要求。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对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体现进行了分析,总结如下。

其一,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党、爱国、爱民族、爱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其二,道德修养则体现在学生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上,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道德观,如明礼遵规、尊老爱幼、尊师重长、男女平等、勤俭节约、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其三,法治观念是指学生具备法制思想,树立起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并能够正确认识法律,做一个守法者、用法者,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其四,健全人格主要体现在学生拥有正确、客观、真实的自我认知,在生活中表现为自我尊重、爱惜生命、理性平和、豁达开朗、包容、积极向上、坚忍勇毅、自立自强等等。其五,责任意识是指学生具备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社会参与等方面。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明确为党和国家培养爱党爱国爱民族、遵纪守法、文明礼仪、身心健康、文化自信等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点涉及思想道德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知识教育等,关照学生的法治思维与道德素养发展,关注学生文化自信、健全人格、价值观等发展,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道德与法治教学思想通过其核心素养内容体现出来。学生形成与发展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过程中,实际上就是法治思维、道德素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不断发展的过程,符合党和国家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要求,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健康生活、人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贯穿于学生生命全过程,无论学生处于何种阶段,学习何种知识,都需要具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如此才能够确保自身所学、所用知识正确,以知识发展自我,真正确保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爱民族的合格知识公民。学生只有树立起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参与生活与建设,确保自身未来成长方向正确。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普遍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局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生为本体现在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均需要围绕学生更好地学与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开展。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初中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存在着忽略学生学习方法需求的情况,教师长期依赖一种教学模式,缺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完善与创新,例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常常通过单纯性的多媒体设备来实现,缺少对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运用,无法做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或形式的革新,像翻转式课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频率较低,整体课堂模式单一与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体验感一般。又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常常通过单纯的理论说教、小组交流与探讨等形式实现,缺少情境教学法、跨学科融合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的运用。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易忽视自身对学生的影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使命,无论是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的形成,还是学生的人格、责任意识的发展,除了依靠教师的专业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榜样示范。但是,目前部分初中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着忽视教师自身思想、行为对学生影响的现象,如: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单方面要求学生向道德模范、榜样人物看齐,然而却未有效认识到自身才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未重视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未对学生树立榜样;有的教师习惯于口头要求、告诫学生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然而自身很少主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与思想精神,无法对学生产生学习与成长影响;一些教师常常对学生说教,一味地要求学生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等,然而自身在学生面前常起反向示范作用,导致学生产生反感与质疑。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普遍偏理论、轻实践

一些初中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来看待,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味地开展理论式课堂讲授。一方面,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本身涉及诸多理论知识点,如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基本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及宪法、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课程内容整体偏向于理论概念讲述,不少理论知识本身逻辑性较强,单纯的理论学习与分析,极其考验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知识积累度,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轻松、有效掌握,加之教师遵循了课程特点,一味地采取理论式讲授、口头说教等方式,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重课程理论讲授同时,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次数少,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主要被局限于课堂上,既无法走进社会、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一种践行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良好行为习惯,无法通过行为实践体现自身核心素养。

四、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善于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创新建设翻转式课堂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网络平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成为教师的焦点。其中,翻转式课堂作为线上教学平台、网络平台的运用与线下传统教学优势的结合发挥,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翻转课堂的本质就是颠覆传统的课堂形式,改变“先教后学”,主张“先学后教”。同时,课堂场景也有所颠覆,以线上课堂为先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逐一解决学习问题,最后再由教师开展集中指导。例如,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的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分组,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可分为3~5人一组,每一个小组领取学习任务,任务一:为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任务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与体现是什么?任务三: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将如何建设美好祖国?其次,指导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内容、目标,使用平板、电脑等设备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收看提前为学生准备的相关课件。小组成员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任务,同时利用好网络平台,让学生查询与解决任务,小组分工、交流、合作完成任务。最后,立足线下课堂,让每一个小组代表分享、讲述小组探索的任务成果,教师评价每一个小组对国家利益至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内容的理解程度。重点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不足与知识理解片面板块,课堂上进行统一的补充与纠正指导。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更好地增强学生对国家利益至上的本质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使他们精神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积极创设道法课堂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标下,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情感,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态度表达,学生参与到丰富的课堂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场景体验、感官交流等形式,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的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的不同与本质,首先,教师上网搜集三种不同生活情境的视频、图片,如情景一:公交车、地铁上,一位青少年霸占老幼孕弱区域的座位,并无视周边站着的老人及孕妇。情景二:一名学生无故迟到、旷课的情景。情景三:一名青年无证驾驶的情景。其次,课堂上,教师先对我国法律的定义、特征进行介绍,并引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提前制作好的三个不同生活情境的视频,构建一个视频或图文故事情境。最后,学生观看视频故事时,将自身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切身体会与联系课本知识,去深度理解法律、道德、校紀校规,教师根据视频故事情境,为学生讲解法律、道德、校纪校规的本质区别以及作用等。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仅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形象化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铸牢立德树人的思想,以榜样示范引领学生学习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不仅仅要求学生形成道德素养,更要求教师先行具备道德素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通过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领学生思想、品格发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只有在课程教学中铸牢立德树人的准则,践行责任担当,才能够真正甘为人师,带领学生学习成长。例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的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该单元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与态度,并懂得管理自我情绪。教师进行该单元教学时,在带领学生认识到情绪的本质、对人的影响等理论基础上,号召学生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生活中向老师学习,善于管理自我情绪与情感。教师主动地与学生达成共同进步的协议,既做学生的良师,也做学生的益友,主动接受学生的监督与建议。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集体活动,又或者课外的师生活动,教师均需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向学生展示一名教师身上应有的稳定情绪、真诚友善、理性平和、睿智豁达、大度包容,通过日常中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品行,榜样激励学生做一名理性平和、友爱互助、大度包容、豁达乐观之人,生活中做到悦纳自己与他人,师生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四)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大格局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之一,强调学习者学习一门知识时主动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形成多元性、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共同为学习者的自我能力、核心素养发展所服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运用跨学科融合教学,构建德育大格局,例如,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的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首先,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守望精神家园、延续中华传统美德、凝聚价值追求,在于对学生道德修养、文化自信、思想价值观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围绕着单元育人目标,提炼德育主题“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其次,根据提炼的德育主题或关键词,与班级的语文、音乐、美术、历史等课程教师合作,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共同研讨与寻找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元素。最后,根据不同课程之间的共同德育元素,实施协同教育工作,使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等不同课程,均能够获取“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有关知识,各门课程教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修养,全方位带领学生发展个人品德,践行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

(五)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素质

生活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践行生活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用于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自我核心素养。例如,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的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首先,创设一个社会生活实践主题“认识社会角色,践行社会责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教师带领学生围绕着主题活动内容,联系课本知识,辩证理解与思考自己在社会上都扮演了哪些角色,如: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是父母的儿女、老师的学生、社会的公民等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定义,去思考自身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与义务。其次,围绕着实践活动主题,给学生发放一些生活实践任务,包括家庭内履行角色作用;校园内践行角色作用;社会生活中践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等。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项任务,于家中、校园中、日常社会实践中进行实践履行。教师跟踪指导与观察、督促学生生活实践情况,并定期让学生作生活实践报告与分享。最后,通过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积极奉献社会的意义,体验到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心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最终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五、 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明确育人目标与方向,聚焦初中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教学工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重点推动教学内容的完善,在课堂中融入多元教育方法,使学生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更要在课堂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增强学生法治意识、责任意识、道德素养、劳动观念等,实现学生思想精神、行为品行、心理健康、情感态度的良好发展等。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尝试翻转式课堂、情境教学法、榜样示范教育法、跨学科融合教学法、生活实践法等,构建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好地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沈明海.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究:以八上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为例[J].考试周刊,2022(48):132-136.

[2]李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混合式研修实施策略:以“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真情课堂教学立意转变”主題研修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3):17-18.

[3]郑北莲.对培养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以初中模拟法庭活动开展为例[J].新课程,2020(19):192-193.

[4]王朝光,王小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人》为例[J].读与写,2020,17(8):36.

[5]陈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专题作业设计为例[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0(7):48-49.

[6]龙泉.核心素养立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向: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推动和平与发展”为例[J].教育界,2023(2):14-16.

[7]陈福海.培育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堂的建构方法研究: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根本政治制度”为例[J].考试周刊,2021(76):135-138.

[8]刘少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难点与突破措施: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2023(33):40-42.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初中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