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分析

2024-04-15 06:31赵小玲
考试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升策略教学效率

赵小玲

摘 要:新形势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历史教学的意义,其次总结了初中历史教学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就如何提升教学效率展开了讨论,提出了创设合理情境、把握教学难度等策略。希望能够给其他教师以启发,为日后有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效率;历史课堂;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2-0130-05

目前,仍有部分初中存在历史教学效率不理想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推进,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做到立足实际,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依托,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确保教学质量、效率能够达到预期水平,为日后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奠基。

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是初中生的必修课,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汲取经验教训

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历史事件推动的,并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并非单纯让学生背诵、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需要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

(三)培养价值观和责任感

历史是关于人类的故事,涉及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价值观。此外,相关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四)拓宽学生视野

历史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见证,向学生讲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既能够使学生拥有文化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培养科学使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资讯。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查阅资料、收集证据以及分析信息,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职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二、 初中历史教学应关注的重点

实践经验表明,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生为本

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特点,设置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

(二)强调历史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问題分析、事实解释、因果推理,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三)多元化教学

初中历史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例如,通过详细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四)培养历史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人物,通过教材、图片等多种资源,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使其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五)培养交流能力

初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通过比较研究、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六)注重实践

历史教学应注重实践,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历史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 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课前阶段

1.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提问,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还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首先,选取具有争议及深度的历史事件或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影响。其次,提供多样化的资源,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视角分析问题,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相关信息。再次,设计小组合作研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或辩论,鼓励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随后,由浅入深地提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哪些发明和创新对推动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化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些行业和地区最为显著?”“工人、农民和妇女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有何变化?”“工业化如何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哪些环境和健康问题?”“工业化是如何影响到全球经济和贸易关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教育和知识产权有何影响?”“有哪些社会运动和改革运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等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自行完成一份小组报告,在报告中回答以上问题,并提供具体的案例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组织全班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分享研究成果及观点,并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辩论。通过创设该问题情境,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此次革命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掌握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培养合作研究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2. 创设真实情境

创设真实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情感共鸣。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音视频等资源,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和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让学生亲自走进历史场景,感受历史。又如,用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再如,引导学生前往当地与所学习历史事件有关的地点展开实地调查,寻找历史事件的真实线索和证据,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要想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以工业革命为主题的视频、纪录片或真实影像资料,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历史事件中,体验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影响。教学方案如下:第一步,向学生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包括工业化的起源、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使学生大致了解革命前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后续的角色扮演作准备。第二步,提供学生能够扮演的角色,例如,发明家、工人等角色都有对应的“剧本”,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通过模拟对话、情景重现等方式,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扮演发明家的学生,要提前了解该时期的重要发明及创新,通过展示和讨论,明确电力、蒸汽机等发明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扮演工人的学生,可通过讨论,了解工人的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工会运动、该群体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进行的斗争,明确工业革命给工人生活带来的改变。第三步,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不同角色的行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革命带来的利弊、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第四步,总结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写下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给予学生反馈以及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工业革命的历史。事实证明,课前创设真实情境,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变,形成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上阶段

1.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1)严格把握难易程度

教学难度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教师既要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对历史兴趣缺乏,也要避免内容难度过高,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为使教学效率达到理想水平,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情况,严格把握教学难度,具体做法如下:教学活动开始前,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能力,再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以便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及难度。如果学生的学科基础较差,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采用更加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采用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待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果展开评估,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还有调整依据。

(2)做到理论结合生活

初中教师应将“生活即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先收集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生活素材,再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理论结合实际,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使教学效率达到预期水平。可选择的方法有:其一,选择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具体情境和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其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或是听取实际的历史记录,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知与理解。其三,设计需要合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历史展板,撰写历史报告,通过实际操作,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第四,将历史事件与当代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例,课堂上,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提出“冷战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你能否结合实际,对社会的变化加以介绍?”等问题,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教学效率。

2.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根据学生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知识的难度,使教学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1)故事讲述法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以《列宁与十月革命》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在俄国,有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不满于贫富悬殊的现象,母亲则渴望有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有一天,他们听说了一个叫列宁的人提出了一种改变社会的理念,人们称之为“共产主义”。这种理念主张消除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权益。父母思考再三,决定去听一场列宁的演讲。他们前往一个广场,列宁站在领奖台上,他讲述了贫苦人民受到的压迫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呼吁人们团结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父母被列宁的演讲深深打动,此后,父亲开始参与政治活动,母亲则成为一个积极的社会工作者,两个孩子也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事实证明,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目光,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2)图片展示法

通过展示真实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图片,从中获取历史信息。以《冷战》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代表大国合作和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的雅尔塔会议现场照片;展示代表东西方的对立和冲突的柏林墙照片;展示代表冷战结束、东欧剧变后柏林墙倒塌的照片;展示代表技术和科学竞争的美国宇航员登月照片。

(3)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设计角色扮演、辩论、研究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共同探讨和解决历史问题。仍以《列宁与十月革命》为例,教师在讲解该课时,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具体教学方案如下:首先,根据兴趣、能力或其他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同时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任务,例如,研究列宁的思想、研究革命的起因和过程、研究革命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等。其次,组员阅读相关材料,在组内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互相交流意见,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通过口头报告、制作海报或PPT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再次,小组汇报后,教师组织全班就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提出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此次革命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总结,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基于小组合作法开展教学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其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十月革命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4)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使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从而具备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比较研究法,确保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在经济、社会或是政治方面有显著发展的亚非拉国家为比较对象。第二步,通过书籍、报纸等渠道,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了解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政策措施、经济指标。第三步,通过分析比较,深入了解各个国家在发展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第四步,分析比较各国存在异同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为什么新形势下某些国家在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他国家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第五步,将比较研究的结果加以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第六步,总结比较研究的结果,归纳亚非拉国家新发展的共同特点和成功经验,带领学生围绕“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中?”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事实证明,通过比较研究法讲解亚非拉国家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培养其分析和思考能力,增强对全球发展的认知以及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和探索精神。

(三)课后阶段

1. 科学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的作用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基,因此,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效率,还要重视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前,明确希望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所达到的学习效果,随后,根据学生情况、所学内容,设计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多种题型,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要想使作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应保证作业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设计与历史事件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回答,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例如,提供完成作业所需的参考资料、解题思路、明确作业要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历史知识。事实证明,科学布置课后作业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调整依据。

2. 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较为枯燥,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热情,针对该情况,教师可以将目光转向社团活动。例如,组建历史社团,邀请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定期组织历史考察、历史讲座等与历史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或是组织成员研究与历史相关的课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文献调研,通过自主研究和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某个事件、人物或時代。此外,下列活动同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学校管理者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开展:第一,组织辩论赛和演讲比赛,设置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让学生通过辩论和演讲,展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第二,开展历史文化节,设置历史展览、历史剧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邀请学生展示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才艺和作品,通过参与表演,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和文化。

四、 结论

综上,历史的综合性极强,常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保证教学效率,因此,要想使学生具备理想的学科素养,教师应及时转变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或是真实情境,结合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对学生认知能力还有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未来,教师应当加大对教学策略及方法的研究力度,结合教学活动所积累经验,针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确保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谷华.内容整合促核心素养落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3(8):62-67.

[2]刘晓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53-55.

[3]丁统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9):115-118.

[4]许萍.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50.

[5]王亚丽.如何打造富有魅力的历史课堂:浅谈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才智,2020(13):151.

[6]胡捷,巢慧敏.问题意识,创新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20(9):73.

[7]刘志洲.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与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5):143-144.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提升策略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