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明清画家籍里、疑年及姓名考辨

2024-04-24 16:56董建
书画世界 2024年1期

董建

内容提要:由于资料缺失,或考证失误,历代一些画家尤其是重要画家的籍里、生卒年等方面信息,均会给进一步研究带来一些问题和阻碍。本文就徽州明、清几位书画家的上述问题,根据新见材料,加以梳理、辩证,提供新解。

关键词:徽州画家;籍里;生卒年

一、朱同籍里

朱同(1338—1385),字大同,号朱陈村民、紫阳山樵,长于诗文、书画,为明代开国谋臣、翰林学士朱升之子。朱升为休宁回溪人,朱同当亦然。然钦定四库全书本朱同《覆瓿集》卷四《舟行分韵诗序》云:“……为诸公别,且将跂足林下,以徯所谓好消息者,为吾邦斯文之庆幸也,公其尚有取于愚言乎?”“同是行者,婺源四人:胡原昉、江道全、江道原、胡德耕;休阳五人:余子韶、朱曰可、汪铭德、汪德懋、江彦名;余,歙人朱同也。是为序。”汪世清《艺苑疑年丛谈》亦云朱同为歙县石门人,并言朱同的“存世画迹只有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所藏的一幅花鸟画,题作《白梅双鸦图》,作于‘洪武五年壬子(1372),署名‘紫阳山樵”[1]。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载:“朱升,字允升,生休宁,后徙居歙之石门。”[2]869又,《寄园寄所寄》引《稗史》云:“允升生休宁,徙居歙石门,馆临河程氏。”[2]883读此,朱同籍贯问题迎刃而解,然朱同已自署歙人了。

朱同为明洪武十年(1377)举人,任本郡教授,修《新安志》;洪武十三年(1380)授吏部司填充员外郎,升礼部右侍郎;后坐蓝玉案,赐自缢。朱同资敏,尽传家学,文才武略,通群经、音律,诗具盛唐风致,《明诗综》录其诗一首。朱同诸艺毕给,时称“三绝”。有《覆瓿集》8卷。

二、韩铸籍里

韩铸(1666—1744?),字冶人,号逸槎、莲渚、苦波道人,斋室名野老草堂,2012年版《休宁县志》记载其为休宁城南断石村人,客居芜湖。安徽博物院藏其山水四条屏,自题:“甲子春日,白岳七十九叟韩铸。”又有题画云:“断石村在休宁县西南附郭,宋儒吕大防题字磨(摩)崖,犹见之。韩氏世居此,竹树森茂,风俗淳朴,城市山林也。冶人铸志。”然安徽博物院藏其《山水轴》(图1),又自署“练江铸氏作”。练江又称南河。丰乐、富资、布射、扬之四水在歙县城西北合流如练,故称练江。练江经歙县太平桥、渔梁坝、紫阳桥、车轮湾,抵浦口与渐江汇合,称新安江。民国许承尧跋:“韩冶人或言休宁人,今此纸自题练江,似歙西人也。俟考。”又,歙县博物馆藏韩铸《山水轴》(图2)、屯溪博物馆藏韩铸《太华雪霁》亦署“练江韩铸”。1978年10月16日汪世清致汪孝文函云:“韓铸屏曾目寓否?此屏很值注意。松萝七十九叟、白岳老樵,皆可证韩铸为休宁人。”1978年10月22日汪世清致汪孝文函云:“韩铸为徽人无疑,是休是歙,当无确证。”[3]笔者分析,韩铸当生活于歙县,休宁为其祖先所居地,此或与明朱升、朱同籍贯问题相同耳。

韩铸擅画山水,早年学黄公望,笔墨苍洁,意气雄厚,乏元人幽秀之致,细笔山水近似八大山人。晚年随性泼墨,云蒸霞蔚,烟生风雨,生气淋漓,尺幅中变态万状,自谓师法米芾。古人多托言仿某,多为自运,以写胸臆。有《莲渚诗集》《学画一得》。

三、早一个甲子

吴之(生卒年不详),字子野,清代歙县人,工诗画。安徽博物院藏其《骑驴归山图》,钤“子野庚辰以后书画”印章。安徽博物院编《新安画派》一书将此印中“庚辰”认作“崇祯十三年(1640),是年起兵乱导致明亡”[4]。而吴之题画云:“余先师石涛,后师衡山,往往挥洒烟墨间,无意倚傍,终露两家神致,盖瓣香者。吾弟晖圃,谓此作有远意,即赠之。子野之。”按石涛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吴之岂能于石涛出生前两年即师之?故此“庚辰”最早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歙县博物馆藏其《山水轴》,自署作于“甲申七月”,此“甲申”亦非“甲申之变”之甲申,应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之甲申。

四、晚一个甲子

《安徽画家汇编》载汪朴云:汪朴字“素公、素功……清乾隆至嘉庆(一作道光至咸丰),休宁人,晚居毗林。能鉴古,工书画,山水得元人疏散之致。安博藏仿大痴、石田山水堂幅,书年壬寅。又《南山寄傲图》,临文太史,均绢本”。“毗林”或为“毗陵”之误,“南山寄傲”为“南窗寄傲”之误。汪朴《仿元人山水图》(图3)题跋云:“汪朴,壬寅春三月。”《云林宗脉—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集》释《仿元人山水图》题跋之“壬寅”为“清乾隆四十七年”[5]264,即1782年。清张庚(1681—1756,一作1685—1760)所著《国朝画征录》载“汪朴”条目。《国朝画征录·自叙》云:《国朝画征录》“创始于康熙后壬寅(1722),脱稿于雍正乙卯(1735)……戊午(1738)之夏复来睢阳,南溪汤子见之,亦以为当急梓,情甚踊跃,遂与无妄共成焉”[6]6,“录国朝之画家,征其迹而可信者著于篇,得三卷。凡画之为余寓目者,帧障之外,及片纸尺缣,其宗派何出,造诣何至,皆可一一推识,窃以鄙见论著之”[6]5。在汪朴条目中,还有戴本孝(1621—1693)、吴定(1632—1695),汪朴排在第一,韩铸(1666—1744?)附在三人后。四人中,汪朴介绍最详,韩铸最简。从已知的三人生卒年看,他们都长张庚几十岁,而1760年张庚已不在世。由此可知,将汪朴《仿元人山水图》创作年份定为1782年,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此谬误可能与《安徽画家汇编》中说汪朴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有关。笔者认为,汪朴此画的创作年份至少要上推一个甲子,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于《安徽画家汇编》中说汪朴生活年代“一作道光至咸丰”,则绝无可能。

五、邵鸿恩籍贯与生年

清末民国间徽州书画家邵鸿恩(1851—?)字以棠,其籍贯多记载为绩溪,如姚翁望编《安徽画家汇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有“邵以常”条,记云:“安徽绩溪人,善山水。”“邵以常”条信息的来源是《虹庐画谈》,“常”疑为“棠”之误。新版《绩溪县志》没有邵鸿恩传略,只是在第三十六章《文化·书画》中提到邵鸿恩与其他一些书画家“均精书画”。仅此数语,其实已将邵鸿恩籍贯认定为绩溪县了。

根据相关资料,笔者发现邵鸿恩和屯溪、休宁有很多联系,如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在屯溪下街创立的新安屯溪公济局,“主要为来自各地的茶工及城市贫民施医、施药、施棺等”,“由地方商绅花翎四品封职孙华梁和洪廷俊,花翎运同衔李维勋,花翎江西候补知府胡荣琳……廪生邵鸿恩和李应蛟,……监生江人铎、罗运莹、叶龄、俞国桢等十四人发起”[7]921。清人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物产会颁发奖品示》中也有相关记载:宣統元年(1909),在徽州“物产会”上,“邵鸿恩山水四帧”获“三等铜牌”,其名列在“休宁县出品人”中。邵鸿恩有作品钤“草市山樵”印,还自署“屯浦散人”等,“草市”为屯溪地名,“屯浦”为屯溪别称。这些都证明邵鸿恩和屯溪、休宁的关系。在“徽州遗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馆藏书画联展”中,绩溪博物馆提供的一件邵鸿恩大幅行草轴(图4),其署款为“海阳邵鸿恩”,海阳隶于休宁。《黄山市屯溪区志》将邵鸿恩收入并立传,认为邵鸿恩“祖籍安徽绩溪,寓居屯溪”。邵鸿恩曾在屯溪“设茶号经营外销绿茶”[7]1316,“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在屯溪后街观音山下邵氏旧居设驻屯溪办事处”[7]1316。

邵鸿恩生卒年历来阙如,读清人刘汝骥《陶甓公牍》有关记载,获知邵鸿恩之生年。刘汝骥,字仲良,号李青,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授翰林院编修。《陶甓公牍》之《丁未·召见恭纪》记:“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正月初七日,奉上谕:徽州府知府员缺,着刘汝骥补授,钦此。”据此可知刘汝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徽州府知府。《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徽州府详送复选选举人名册文”中,有“邵鸿恩,年五十九岁,休宁县岁贡生。初选当选二十五票”条,而中国首次出现法律明文规定的选举制度,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公布的《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是清末预备立宪活动成果之一,由宪政编查馆草拟,颁布于1908年7月22日。“预备立宪”进程的具体设计如下:第一年(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筹办咨议局(各省督抚办),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编辑国民必读课本;第二年(宣统元年,即1909年),举行咨议局选举,各省一律开办咨议局(各省督抚办),颁布资政院章程,筹备城镇地方自治,颁布国民必读课本……邵鸿恩参加的即咨议局议员的地方选举。再据《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徽州府详复选投票办法文》中“为议详事,窃于本年闰二月初八日奉筹办处札”,以及“徽州府详送复选选举人名册文”“复选选举人人名册”等信息,加之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由此可知邵鸿恩参加议员选举时间是宣统元年(1909),是年邵鸿恩59岁(虚龄),其生年则能推算为1851年。

六、余家鼎生年

有关资料谓婺源余家鼎生于1850年。《陶甓公牍·卷十·复选举当选人候补当选人人名册·候补议员》云“余家鼎,婺源沱川人,年五十八岁。……浙江候补知县。十九票再选”,按宣统元年(1909)余家鼎“年五十八岁”,可知其生于1852年。余家鼎(1852—?),字子彝,婺源人。曾为浙江候补知县、徽州府候补议员,是婺源木商领袖。擅书法,有《黼山府君年谱》。

七、汪滋生卒年及斋号

画家汪滋生平事迹不见载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姚翁望先生编《安徽画家汇编》载:汪滋(一作启滋),字浣香,号灞桥,清代休阳(休宁)人,其笔墨简健,大类汪之瑞。万正中《徽州人物志》载:“汪滋一作启滋,字浣香,号灞桥,清初休宁人。工画山水,喜作大幅,笔墨简健,气势夺人,潇洒而不囿于传统,似学汪之瑞。”[8]汪滋传世作品甚多,风格和绘画纸张皆无清初特征。《云林宗脉——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集·别册》载汪滋生年为道光十八年(1838),“字启滋,号浣香、灞桥、畴梅道人等,斋名无声诗屋。休宁人。从流传作品之风格看,当在八十以后”[5]85。又,安徽博物院“新安画派”展厅中汪滋介绍云汪滋卒于1918年。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有数件汪滋作品,其山水四条屏中一屏题跋云“丙辰春分……汪滋时年七十有八”。另一套指墨山水册页中,有一开(图5)署:“记得春江泊钓槎,四围渔唱彻烟沙。而今刺面寒风里,谁耐青簑压雪花。曩客汉皋,戏以指作六册,置行笥中二十三年矣,乃命中书君补写十帧。时丁巳冬九月,七九老人汪滋并识。”如按前面所说汪滋生于1838年,那么丙辰为民国五年(1916),丁巳为民国六年(1917)。我们按照两件作品所署年份和年龄来推算,汪滋当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卒于1916年后。此年份之所以和《云林宗脉——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集·别册》载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不同,也是因为其忽略了古人年龄皆按虚龄计算。另,《云林宗脉——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集·别册》记汪滋号畴梅道人,“畴”字误,应为“嚼”。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山水四条屏一屏自署“嚼梅道人”并钤“嚼梅道人”朱文印,又一屏署“浣香溪老渔”。休宁博物馆藏汪滋《山水轴》钤“嚼梅子”朱文印。关于汪滋“无声诗屋”斋名,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汪滋一幅青绿《山水轴》跋云“时己丑冬月,写于汉皋无声诗屋”,“己丑”当为光绪十五年(1889),而“汉皋”乃汉口的别称,又,上面提到汪滋册页中跋云“曩客汉皋”,皆说明汪滋曾在汉口居住过一些时日。有的斋号,是有特定环境或地点约束的,有的则是可以通用的,“无声诗屋”似乎即是后者。汪滋并擅指画,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汪滋16开山水册中,有6开指墨山水(图6、图7)。指墨作品不仅在汪滋作品中极为罕见,其他徽州画家作品中亦似乎未见。

八、汪琨还是汪锟?

汪琨(1877—1946),字仲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居上海,近代著名书画家。

徽州旧属六府一县诸家博物馆合办“徽州遗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馆藏书画联展”,并印行作品集,笔者充编辑之役。婺源博物馆提供参展作品有汪琨《山水轴》(图8)一幅。此前笔者未睹汪琨真迹,只见过数幅印本,亦未曾加以特别关注。整理文字时,笔者观汪琨作品照片,发现“汪琨”之“琨”似为“锟”,检诸工具书,皆为“汪琨”,在互联网查询,汪锟、汪琨并存。但作品所钤印分明为“汪琨”白文印,然“锟”无篆字,或有以“琨”代“锟”的可能?2007年西泠印社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海上画派作品专场”有唐云、汪琨花卉、山水合册,册页有唐云先生子唐逸览先生丙戌年题签(图9),隶书“唐云、汪锟山水花卉册”。待笔者见到真迹,得以细观,方发现为“琨”。笔者推测,汪琨署姓名时,写完汪字最后一笔就势拉向左边,紧接着写出琨的“玉”部,因为连笔,而且第一横特别长,琨字“玉”部就绝像“金”字旁了。错误亦由此产生。

婺源博物馆这幅《山水轴》上款被挖去,“汪琨”白文印上方又钤有一方“余凯”长形白文印,颇令人费解。经仔细比较印泥,发现两印印泥颜色有差异,遂知“余凯”非汪琨用印。婺源博物馆人员告知,余凯为汪琨外甥或外孙,但不确定。

参考文献

[1]汪世清. 艺苑疑年丛谈[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5.

[2]赵吉士. 寄园寄所寄[M]. 合肥:黄山书社,2008.

[3]鲍义来. 汪世清书简[Z]. 合肥:安徽省徽学学会,2009:174-175.

[4]安徽博物院. 新安画派[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75.

[5]安徽博物院. 云林宗脉: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集[Z]. 澳门:澳门艺术博物馆,2012.

[6]张庚. 国朝画征录[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7]黄山市屯溪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黄山市屯溪区志:上下[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8]万正中. 徽州人物志[M]. 合肥:黄山书社,2008:525.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