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文献史料教学探究

2024-04-25 09:32郑小玮
高考·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郑小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高考题中也多是依托史料创设情境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所谓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教学。有鉴于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更加重视使用史料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文献史料由于实施起来比较便利,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不仅在高考试卷的命题中出现得最为频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是最常见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文献史料教学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课堂过于侧重强调结论传输,以致忽略了学生获得历史知识过程的培养。比如典型的“三段论”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往往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机械识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改革教学理念,把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的培养当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来落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的相关教学提示第3点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1]。”同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年版)也强调:“高考要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这意味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是要在基于情境创设的前提下进行的,正所谓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方能考查出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具备了怎样的品格和能力。然而,众所周知,历史意味着过去,很多历史事件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极其遥远,加上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哪怕有些事件时间上距离不那么远,但学生在主观感受上仍有可能是陌生的。那么如何创设出好的情境?真实的情境又要如何去定义呢?合理运用史料,创设出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结合史料进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扩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最终达成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不论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卷还是各地方卷都采用了大量历史材料作为命题素材和依托,突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42题,摘编了黄庆和王巧荣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的有关内容,考查中美外交的相关问题。再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2题,摘录了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的内容,要求“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这不仅考查了学生解读文献史料能力,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相关史实去论证自身观点的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和分析、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在众多类型的史料中,文献史料由于实施起来便利,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不仅在高考试卷的命题中出现得最为频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是最常见的。

一、何为文献史料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是可以在研究或讨论历史时作为根据的东西[2]。而所谓文献,按照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主要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结合上述观点,我们这里所说的文献史料主要指以文字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用来研究和谈论历史的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基礎之一。文献史料主要区别于图片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而言。根据文献史料的载体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两类: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传记、文集日记、笔记、报刊、信件等;以石质、木质、竹质等为载体,如石刻文字、青铜铭文、竹简木牍、甲骨文等。

文献史料的优点在于,它是所有类型史料中最主要、最丰富的史料,研究价值较高,能基本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状况,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最重要工具。但由于文献史料往往容易受到个人因素(撰写者的阶级立场、个人修养、生活阅历),政治因素(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影响、政治权势篡改历史的需要),时代因素(特定时代背景以及研究方法、角度的限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有可能出现错误或者不够全面。比如:文学作品就容易受作者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限制、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左右,甚至作品由于要迎合市场读者的需求等因素影响,时常具有文学加工的成分,可能被过度渲染、夸大表达等。再比如:官修史书一般会带有统治者的感情色彩和政治目的的诉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结合需要讲授的相关知识点,对找到的文献史料进行有甄别的筛选采用。教师在利用文献史料进行教学时要尽量按照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原则进行。

二、如何运用文献史料教学

首先,教师必须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无疑是文献史料教学中最重要的载体。要知道能被选入到历史教科书中的文献史料不仅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事实上是有利的“证据”,相对而言,编者们精心挑选过的文献史料往往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逻辑规律,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教科书中的文献史料是进行史料教学的敲门砖。最为明显的就是部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本必修和三本选择性必修教科书中都设有专门的“史料阅读”栏目,足见其重要性。同时,现行的统编历史教科书,不仅重视高中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更加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正好符合我们的教学需求。

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史料进行解读、分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该章节中的重难知识点。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在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时,我们注意到在课本的“史料阅读”中就摘录了《魏书·高祖纪》中的段落,“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该部分史料内容,从中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不论是对政治制度还是百姓的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了解。同样,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中,在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时,在课本第57页有一则摘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文献史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通过对该资料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工业革命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可以说,用好课本中的文献史料进行教学,既实用又具有典型代表性,同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文献史料阅读的兴趣,为学生的文献史料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虽然历史教材所选择的文献史料颇为丰富且具有典型代表性,但毕竟受教科书篇幅以及内容选择的限制,不可能完整地为学生呈现出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貌,所以除了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外,另一种较为便利的方法就是借用历年高考题中的文献史料作为素材。一来高考试题的命制大多皆是精益求精的,因此高考真题试卷中的文献史料自然也是优中选优的,情境性和针对性都较强;二来高考真题卷中的文献史料一般会和课本知识以及学生能力水平考查结合得较为紧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起来更加权威,也更有指向性。

当然,教师们在使用此类文献史料时,最好能先将历年高考题中的文献史料根据古今中外不同的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再根据授课的需求,将对应考题中的文献史料与课本内容相挂钩。在讲授知识点之前,可以作为史料导入,在讲授知识点之后,可以作为史料强化,既能提高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又能够通过试题史料充实学生对该部分历史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宗法制”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借用2019年课标Ⅲ选择题第24题中的“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文献史料。通过对该史料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宗法制强调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关系,促成了后世孝悌、礼乐文化的形成。又如在评价商鞅变法中的军事改革时,可以借用2022年全国乙卷第45题中的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由于题目较长,这里仅节选试题材料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该文献史料的解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商鞅变法军事改革中的利与弊:商鞅变法虽然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也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但是由于它缺乏仁义,导致了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通过这一试题文献史料的运用,在加深对知识点认识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既运用文献史料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历史辩证逻辑。当然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工程量无疑是很大的,这里建议发挥好学校历史教师的集体力量或者适当借助一些相关平台的资源进行二次整合。

在运用高考试题里的文献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解读材料方法、技巧的相应指导,如:先通读史料,明确材料的中心大意;再圈画出关键词(注:反复出现的词汇,表转折、表强调的词汇,特殊符号省略号前后、破折号后面跟着的词汇等),再逐句提炼、归纳出核心意思;接着对同一意思的知识点进行合并概括;最后,整理表述,尽量要点化、简洁化和专业化地进行表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运用高考试题文献史料进行教学的最大效用。

除了以上两种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以读促研,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帮助学生拓宽文献史料的来源,弥补课本与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3]。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和资料时,教师要严格进行把关,既要保证书籍内容客观、真实,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选择的书籍还可以带有一定趣味性,增加学生阅读乐趣,优化阅读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等文史著作,以期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框架,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架构的整体思维。当然,作为高考科目,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在历年考试中经常被拿来引用的一些名家著作,诸如:中国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美国知名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中国近代史》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见解,在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同时如果真的有幸在考试中再次看到相关文献史料时,学生会有熟悉感、亲切感,解题也能更加从容,快速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点以及文章主旨。

学生在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现。比如开设一节阅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指定的书籍或引發特定的部分文献史料给学生,设计出导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相关文献史料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展开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阅读成果的分享。这种阅读课全员参与性较强,能力要求不会太高,给了更多学生表达的空间,从而提高了文献史料阅读的价值。又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发放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史料作业,如校勘史料正误、判断史料真伪、分析史料价值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解读史料并提炼核心思想,训练学生文献史料解读能力,为学生提供感知与解析过去文化的机会与空间,无形之中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在一些报纸、杂志上阅读到片段史料,尝试与课本主干知识相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史料真伪、辨明史料价值,也可以反其道通过将收集到的史料佐证课本知识准确与否,进而加强学生文献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并借此树立起正确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而达成通过文献史料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结束语

“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这是史料教学的魅力,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色所在,文献史料教学无疑能够把这种魅力和特色都发挥到极致。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文献史料进行教学则能事半功倍。总而言之,要想落实好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敢闯新路,敢为人先,才能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雪.历史情境构建的途径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1):21-24.

[2]周鹏.文献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3]李文霞.浅谈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J].新课程研究,2022(17):90-92.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