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建筑与西方现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契合点

2010-01-10 13:30陈学文
关键词:审美观念苏州园林现代主义

陈学文,杨 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西方工业技术在19世纪末迅猛发展,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机械化浪潮波及到社会意识形态,波及到设计领域。1919年,德国出现的鲍豪斯给世界设计界带来了重大变革,往日的设计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局面被打破,设计第一次面对人民大众,明确了“设计不是为‘神’、而是为‘人’”[1]的理念,彻底改变了设计服务对象问题。这是设计界的重大进步,由此而导致了审美观念的革命,古典与现代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从此分界而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

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是由德国鲍豪斯所确立的一整套关于新时期的设计原则,由于根植于社会的进步,根植于势不可挡的生产力发展,根植于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活动。它兴起于德国,成长于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可以说所有文明国家无一幸免地都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是现代设计的核心思想,其后出现的各种设计运动都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应或重新诠释,因此,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变革是推动现代设计发展的主体力量,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设计审美观念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得人们从新的角度观察、感受与理解这个熟悉的世界。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强大影响至今为国际设计界所公认。

然而,在设计界引起革命性震动的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审美观念却与我国苏州园林建筑的创作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也充分说明,在我国传统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潜质,其内在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后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我国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原则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审美观念的秩序化、简约化和几何化。

一、设计审美观念的秩序化

为了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需要,必须制定标准化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律生产产品。由于标准化具有技术的支持,为产品成型化、装配化打下了基础,而正是标准化、成型化和装配化导致美学上的秩序化,这是现代工业发展所赐予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变革的成果。由于工业化的推动,人们有意关注和研究设计中的秩序化问题,秩序化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在建筑领域强调秩序化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建筑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到现代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的转折,这是建筑业的巨大成果,人们在接受科技给予建筑进步的同时也接受了新的建筑形式。秩序化是建筑新形式的重要原则,秩序化的确给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建筑面貌焕然一新。

相同元素的重复排列或布置是产生秩序的基础,现代主义建筑无论是平面布局或立面形态大力提倡运用这种极具规则的手法,使建筑富于理性之美,与现实人们所逐渐认同的审美心理对接,符合工业美学带给大众的视觉偏好。很多具有秩序化原则的现代建筑成了经典,为设计者所推宠。

这种内涵现代意义的秩序化原则在我国苏州园林建筑中早已有之,民间建筑师把朴素的审美观念与制作施工技术相结合,创造了具有前卫思想的建筑形式。他们把理性与感性兼容,技术与艺术并重,虽然是手工艺为基础,但充分考虑制作效率,采用标准化的施工手段将同一种元素规则地运用于建筑之中,既节省建筑时间又使建筑形式带有明显的节奏感。

图1为建于明1593年的苏州留园耆硕之馆建筑室内隔断立面[2]。隔断在江南传统建筑中是分隔空间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5个开间的隔断采用重复方式将整个立面连成有机整体。5个开间的上半部分采用同一种符号成排布置,只是下半部中间有些微差,但也形成了对称布局,细部的分隔及图案也运用了一致的语汇。因此,整个隔断采用了秩序化的设计形式,给人以规则统一之美。

图2为耆硕之馆建筑外部马头墙。墙上运用了秩序化的退级形式处理,相同的形态、材料和砌筑方式,按顺序排列组合,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这种带有机械韵味的建造手法,铸就了个性化的表现特征。苏州园林建筑虽然兼顾了多种因素,但秩序化的考虑肯定是重要内容,在施工技术、文化习俗及审美原则系统设计中取得了完美的谐调,其效果典雅大方,也说明了中国的古代设计具有超前的观念,时过四百多年仍焕发出不朽的魅力。

图1 苏州留园耆硕之馆室内隔断

图2 苏州留园耆硕之馆马头墙

二、设计审美观念的简约化

设计从贵族走向大众,从统治者走向民间,从为少数人服务到变身为面对百姓,完成了设计对象质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必须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作为前提,提高生产力的标志就是实现机械化。由工业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产品的批量化。而由此所导致的设计形式的变化必然是简约和单纯的,一改过于繁复和造作,给人以纯粹淡雅的印象。

设计形式向简约化转变是多种因素联动造成的,是设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现代主义建筑家奥地利的路斯提出的“装饰就是罪恶”[3],反映了设计界的心声。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设计无法为大众服务,“少就是多”不仅仅是装饰思想问题,更是意识形态立场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少与多,简与繁成了新旧观念的分水岭,简约化的建筑形象为建筑领域吹进一股新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局面。

时光倒退几个世纪,我国现存的苏州园林建筑体现着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同样的思路。

图3为苏州沧浪亭建筑入口[2]199。沧浪亭建于北宋(1045年),其简洁的形象、清纯的格调给人以极强的快感。建筑墙面简化,无多余饰物,整墙素土披灰,显得朴实自然,黑与白的素色处理,在颜色系统中也是最为经济和精简的,因为黑白灰在色彩领域是属于无彩色系,是未加入其它颜色的最单纯的色彩,由黑、白、灰组成的设计必然是简约的设计。建筑前的石桥采用普通的石栏板,其简练的形态与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构成相互照应的整体环境。这些最简单的形色处理丝毫没有降低建筑的艺术品质,反而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历久糜新,在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的碰撞中愈加神采焕发。

图3 苏州沧浪亭入口

三、设计审美观念的几何化

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机器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力。产量的突飞猛进,使产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以适应机器加工的需要。而机器加工既然要达到快捷高效的目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规则产品的生产。方、圆、三角这些几何形态是形态家族中的基准单元,任何其他形态都由这三种基本形生发和变迁,由于其内在的规矩和等量关系为机器加工打下了独特的基础,比其他任何形态都经济与优化。因此,几何化为现代生产带来了便捷,为产品的施惠于民创造了条件,进而几何化的产品为现代人所逐渐接受。

由于现代审美观念的更新,先知的艺术家发现了设计几何化的讯号,预示设计几何化时期的到来。“立体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塞尚以几何形式的关系及线条的概括运用寻求新的空间语言”[4]。由于其明显的方块块的画面构成,改变了之前忠实于自然的绘画方式,推动了人们关注几何化的形式处理,并形成新的审美观念。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绘画则把几何化推到了极致,整个画面只是横平竖直的线面组合,再无其他元素。这种绘画处理彻底打破了人们先前的欣赏习惯,几乎是以另类的观念呈现在人们面前。与绘画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建筑也展现了新的姿态,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同样以几何化的形象使人们对现代建筑刮目相看。

引起设计界惊动的视觉革命所导致的对几何化形态的关注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一大成果,被公认为设计的突破。但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这种几何化的设计现象在我国古代民居建筑中并不鲜见,所谓的“四合院”就带有鲜明的几何色彩,建筑和构件形式更是讲究几何化组织,追求方圆、曲直的处理。深厚的儒家思想更是助推几何化观念的动力,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苏州园林建筑是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典范,其形式原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其中几何化的运用是其形式构成的亮点。

图4为建于清末1874年的苏州耦园内的建筑门洞[2]179,强烈的几何化处理引起视觉兴奋,纯净的圆洞与长方形的墙面和小牌扁形成对比显得规整与条理。

图5为耦园建筑的细部装饰,同样采用了几何化的处理方式。在建筑檐口的重要部位用普通青砖组砌成几个长方形的体块,再施以简单的浮雕,给人简洁醒目之感。古代先民如此设计综合考虑了简易的施工、朴素的材料、游人的通达及视觉的美感,尤其重要的是其中的美学价值深为后人所瞩目,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的不谋而合更说明了中国古典建筑内涵文化底蕴,在现代建筑的演变中值得不断的挖掘、整理与吸收。

图4 苏州藕园门洞

图5 耦园建筑檐口细部装饰

[1] 沈福煦.建筑文化艺术经纬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190.

[2] 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3.

[3] 路 斯.装饰与罪恶[M].陈志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7.

[4] 吕 彭.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126.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苏州园林现代主义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