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见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MRI诊断

2010-01-26 14:37吴桂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24期
关键词:硬膜小脑蛛网膜

吴桂平

河南安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安阳 455000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I技术的临床应用,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率明显提高,但因其解剖结构特殊,由于这类血肿仅有少数文献报道[1],以往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误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8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男66例,女14例,年龄21~38岁,平均24岁。大部分为交通事故所致,车祸57例,坠落2例,击伤1例。主要症状表现:头痛、头晕63例,恶心、呕吐17例。

1.2 方法 受伤后30min~2h行CT检查,其中20例行CT检查后当天或第2~3天行MR检查:(1)采用PIKER公司PQS全身CT扫描仪检查60例,常规轴位扫描;(2)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检查19例,常规轴位T1WI、T2WI,矢状位、冠状位T1WI或T2WI扫描。

2 结果

2.1 血肿部位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9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见图1),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0例(见图2),颅骨内板下方硬膜下血肿18例,颅骨骨折5例,硬膜外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多发生于单侧55例,双侧5例。

图1 左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图2 左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合并额叶挫裂伤

2.2 血肿形态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9例,其中25例呈条索状,10例呈小带状,4例呈双轨征,MRI能清晰地显示大脑镰硬脑膜呈线条状低信号影,线条状低信号影下见条索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呈平直,外缘呈波浪状,血肿CT表现为近硬膜缘平直,对侧呈锯齿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其中7例呈片状,5例呈扇形,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其中6例呈“Y”形,3例呈镰刀型。

2.3 血肿密度、信号改变 8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急性期CT表现为高密度影,MRI表现急性期血肿为等低T1、短T2信号影,亚急性期血肿为短T1、长T2或短T2信号影,T2WI信号高或低,根据血肿内含顺磁性和抗磁性物质的含量而定,当血肿内含顺磁性物质多时,则血肿呈低信号,反之,血肿呈高信号改变。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外伤后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普遍认为是当病发时,该处的桥静脉与静脉窦连接部撕裂,血液进入硬膜下腔所致[2]。

3.2 影像分析 特殊部位的硬膜下血肿,CT上表现为纵裂池、天幕缘密度增高、增宽,出血量少时呈细条状,量多时呈宽带状(10mm以上)靠近中线,天幕缘侧边平直,外缘模糊或呈波浪状,MRI能清楚地显示大脑镰硬膜呈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影,如血肿发生于一侧时,则表现为线条状低信号影下方见索条状短T1信号影,如血肿发生于双侧时,则表现为中间线条状低信号影、两侧为条状高信号影,形成所谓双轨征,血肿近大脑镰缘表现为平直,外缘则表现为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出血,在CT片上表现为大片或扇形状高密度影,血肿近小脑幕缘边界清楚、而另一侧部分清楚、部分模糊,在MRI上小脑幕呈长T1、短T2信号影,血肿表现片带状异常高信号影,血肿边缘改变与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相同。笔者曾遇1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扇形状改变,占据小脑半球,当时误诊为小脑出血而行手术,术后明确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此时进行MR检查很有必要,MRI的冠状位能显示小脑幕、小脑及枕叶的解剖结构关系,能对血肿准确定位,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大脑镰并小脑幕出血,单侧形成镰刀状,双侧呈“Y”形。由于MRI三维成像,软组织对比度高于CT,并能清楚地显示血肿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关系,因此MRI对特殊部位血肿诊断比CT更有优势,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了可靠影像学依据。

3.3 鉴别诊断 特殊类型的硬膜下血肿主要应与纵裂池、小脑天幕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因硬脑膜与蛛网膜紧贴,仅有一条缝隙,只有在某种压力被撑开时形成腔隙,蛛网膜不能伸入脑沟、池内,而蛛网膜下腔较宽,软脑膜紧贴脑表面而伸入脑沟、脑池并与脑室相通,故CT表现有以下不同[3-4]:(1)前者血肿比较局限,边界较为光整,清楚,后者边缘模糊不规则,分布范围广;(2)前者血肿不能触及胼胝体膝部,后者可紧贴;(3)前者血肿占位常见,后者较少见;(4)当一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大片状或扇形,且天幕缘模糊时,鉴别困难时,此时可行MRI冠状或矢状位检查可明确鉴别做出诊断;(5)蛛网膜下腔出血随脑脊液循环一般2d就被稀释吸收,脑脊液检查可见到血性脑脊液,而硬膜下血肿吸收较慢;(6)MRI由于多层次、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带来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对血肿的定位易做出鉴别诊断。另外,大脑镰、小脑幕钙化与特殊部位的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虽然两者CT值相差很大,但由于容积效应的影响,并非绝对可靠,此时MRI检查可发挥优势,大脑镰、小脑幕钙化在T1WI、T2WI上都是低信号影,而血肿是异常高信号,可以做出鉴别。

[1]Centry LR.Imaging of head injury[J].Radiology,1994,191:1-17.

[2]Bartels Verhagen WIM,Prick MJJ.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e in adults:caser repor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Neurosurgery,1995,36:1210.

[3]侯民羊,任建政,李润根,等 .外伤性少见部位硬膜下血肿(附35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195-196.

[4]张勇,柴汝昌,牛云,等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599.

猜你喜欢
硬膜小脑蛛网膜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动动小手和小脑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