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文化预设的三种特性

2010-03-20 14:45李捷
关键词:缺省图式预设

李捷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222)

“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即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来进行解读,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化预设概念的提出,拓展了把语言置于文化中加以探讨的方法。所谓文化预设,是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而存在的信念和观点。它是沉积于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源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1]。奈达指出,文化预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物质世界和生物;历史和命运;超自然生命;人际关系;理性行为。据奈达所言,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而存在的信条和理念[2]。潜在假设的形式存在,是因为身处同一社会的人群共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之下,共同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在实际的日常交际中,交际参与者及其所使用的语言都和谐地相置于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即使交际双方遇到陌生的信息时,他们也可以凭借共识的文化预设,对新信息加以解码并接受,从而确保交流的顺畅进行。潜在的假设、信念和观点对于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交际方来说无须赘述,但对其文化的交际方特别是译者而言,理清源语中的文化预设对于正确地传达交际信息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一、文化预设的不可避免性

预设的引发,既可以是语言因素,也可以是非语言因素,如背景因素、文化因素等,这些都是译者非常感兴趣的部分[3]。文化对预设特别是文化预设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任何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通常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来反映文化和过滤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文化预设限定或支配了其对文化的理解与解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发展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其中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学形象、图腾忌语等常常出现在其语言和文学作品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符号本身便具有了相对独立、固定和唯一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诸葛亮”,英语中的“Robin hood”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使用着相同的文化符号,一旦被提及,他们就能毫无困难地理解这些文化符号。也就是说,观念是人们形成文化预设的关键。在接收新信息之前,人们的大脑中已经存在着固有的文化预设,它们作为先知而存在,这些先知是新信息的前提。

由于文化与翻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隶属于文化的文化预设不可避免地也会对翻译造成影响。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活动,还是思维的活动[4]。译者的思维往往会被文化预设所控制,因而在翻译中,译者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预设的干预,而这种干预以负面干预为多。例如,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上帝主宰着他们的精神和物质。人们头脑中上帝的存在就是一种文化预设。当西方人看到“Heaven knows”,“Heavenly principles”,“Me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Hunger breeds discontent-ment.”这类的表达会感到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天”所蕴涵文化意义的文化预设。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天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预设是与天有关的,因而上述表达再容易理解不过了,它们分别是:“天知道”、“天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民以食为天”。

中西两种文化相差甚远,这种差异可以作用于许多方面,思维方式为其主要方面之一,因而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预设的影响。作为首先是读者的译者,他的文化预设先知性决定了如何解码原文。由于不同文化预设的存在,干扰了信息的顺畅传达与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障碍。

二、文化预设的复杂性

文化是多样的。文化的多样性容易使交际方缺乏相互理解,从而产生文化障碍。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之中的文化预设在交际中往往会引起词义缺省或语境冲突,这些都会使翻译更加复杂。对文化预设的复杂性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方面的文化预设,理清思路,减少误译。文化预设的复杂性可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1.文化内涵的文化预设

文化预设是隐含的命题。它是话语发出者对交际方理解的假设。许多词语既有其指示意义又有其内涵意义。指示意义指的是词语的字面意义,而内涵意义是词语的暗含意义。读者/译者需要充分意识到词语的内涵意义,他们了解的越多就越能理解作者想要读者拥有的体会。例如I am no Hamlet.话语发出者没有解释“Hamlet”,因为他认为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可以具有该词的文化预设。也就是说,话语发出者通常认定与自己发生交际的另一方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体验。而对于目的语读者和没有读过Hamlet一书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意义,因为对他们来说,“Hamlet”是认知的真空。“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代表了一种犹豫不决的性格。与话语发出者具有相同文化预设的读者十分清楚这句话中“Hamlet”的所指,即为其性格而非其人。如果这句话翻译为“我不是哈姆雷特”。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没有任何交际意义,而且没有达到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交际意图。在这样的情形下,译者应在译文中补充文化预设缺省的部分,将原句译为“我不会像哈姆雷特那么犹豫不决。”只有如此,原文的文化信息才能准确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否则译文将是败笔。再如If you are expecting the stork to visit your home this year and he has to come by the way of Royce City,he will have to bring a check-book to pay his bill before delivery.这是两名医生张贴的广告,其目的是防止美国人在大萧条时期被不法者蒙骗。这个例句中的文化预设在于对Stork一词内涵意义的理解。据一则古老的英语故事传说,婴儿是由Stork带来的。而在目的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说法。

2.文化背景的文化预设

在不同文化的限制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是交际失败的因素之一。许多话语只有在相关文化和背景相互理解的情形下才能使交际方达到正常交际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如果交际方对同一交际内容有不同的文化预设,那么交际时也会产生歧义。如My first teaching job was at a high school in Georgia.Having been born and raised in the North,I had some initial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my students'accents.Jokingly I said to one girl,“I do wish you Southerners would speak English.”

“We do”she replied.

“Well,it's Not the King's English”I protested.

“Sure it is”she said,“Remember,Elvis was a Southerner.”

在这则小幽默中,Elvis这位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猫王是最受欢迎、最出名的歌星。他是位南方人,而且也被称作“王”。因此,小女孩在此背景下的文化预设就是南方人说the King's English。这里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文化预设导致了彼此的误解。再如Bright red costumes,with hats,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are to be the entire craze in the spring.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 in cas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

英国的邮筒都漆为红色,而中国的邮筒都漆为绿色。作者巧妙地把红色的邮筒和身着红妆的时髦女郎作了双关。但对缺乏相关文化背景和预设的中国读者来说,要想享受其中的幽默并非易事。

3.文化图式的文化预设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认知系统中文化图式也是相异的。文化图式时常出现在民族语言之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内涵丰富,联想深远,通过各种途径展示了民族历史与背景。文化图式与文化预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重合的。文化图式的文化预设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作者的初衷是写给与自己具有相同文化预设的读者的,因而没有必要把每件约定俗成的事都陈述得一清二楚,这样不仅会使读者厌烦,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写作风格。然而中西方文化图式的文化预设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将会造成对异域文化映象的扭曲。例如“A-broad and ample road,whose dust is gold.And pavement stars,as stars to thee appears.Seen in the galaxy—that Milky way,Thick,nightly,as a circling zone.”(Paradise Lost)译文为“一条广大富丽的路,尘上是黄金,铺的是星星,像所见的天河中的繁星,就是你每夜所见的,腰带般的银河。”(朱维之,《失乐园》)。“差池上舟楫,窈窕入云汉”(杜甫)。译文为“Passing an uneven pass I come aboard the boat,Up into the Milky way.”

中国读者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银河会成为黄金路;西方读者同样疑惑,为什么能在牛奶路上划船。这种理解的不同就在于不同文化图式的文化预设的不同。中国人的文化图式中银河是条水路,而西方人的文化图式是牛奶路(源自希腊神话,Hera给Heracles喂奶时溅出来的乳汁凝固而成的路)或是白色的星群聚集而成的通往宙斯宫殿的路,二者都没有行船的可能。

再以动物为例。各民族的语言中有许多与动物相关的表达,汉语和英语亦是如此。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一种语言中有关某个动物的文化图式的文化预设并不一定与另一种语言相重合。比如中国人对蟋蟀的文化图式的预设是忧郁和悲伤的,而西方人却是欢快而鼓舞的;西方人认为孔雀是虚伪骗人的,而中国人认为它们是美丽的;许多西方人认为狮子代表了威严与权力,而中国人认为它们只代表了暴力[5]。

4.文化缺省的文化预设

在本族文化的影响下,文化预设意味着对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信息是交际一方认定另一方已知的,因而把它们列为缺省的部分。但如果作者与意向读者缺乏文化缺省的共识,交际则失败。文化缺省是由于交际双方缺乏共知的文化信息而形成的。因为原作者的认知环境与目的语读者是不同的,他们的文化预设是不同的,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彼此顺畅交流存在着困难。一般来说,原文作者考虑的是作品是否能更好地被相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而对文化读者的感受考虑较少。当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时,源语读者能够也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文化预设知识达到原文作者预期的文字效果。而没有相关文化预设的读者则无法享受原文的文字效果,甚至不能理解原文所云。例如:“我属猪。我从来不吃猪肉,猪年是我的本命年。”译文为“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Pig.I never eat pork.The Year of Pig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中国人用12种动物代表12地支和12个年份。人们以出生的年份的动物为自己的属相,这一年也被视作是自己的本命年。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本命年或是鸿运当头或是厄运连连。上例的话语发出者和交际方都有相关的文化预设,即猪的文化内涵,因而彼此的交际能顺畅进行。但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文化预设是缺省的,双方很可能陷入交际空白。再如“待他(冯云卿)回身要进去的时候,猛看见大门旁的白粉墙上有木炭画的拙劣的乌龟,而在此‘国骂’左边,乌亮的油漆大书着二条标语”(茅盾,《子夜》)。中国读者看到上例中的乌龟一词马上就能触发相应的文化预设,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乌龟是骂人的话,读者自然心知肚明。但若对此不够了解,西方读者很难产生相应的文化预设。

三、文化预设的历时性

正如文化变迁一样,文化预设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预设很可能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完全消失,甚至被后人看作是滑稽可笑的。在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像《教会新报》、《万国公报》这类的杂志写道:“美利坚国‘选举皇帝’、‘皇帝四年受代’”。那时的译者对西方总统的文化预设就是皇帝——中国的统领,而今天决不会有这样的翻译出现。由此可见,文化预设与文化一样,具有历时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读者,他的阅读需求与期待也在发展变化,不同时期的读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这就给翻译提出了要求。翻译不仅仅是译者为主导的活动,译文读者决定了对翻译的接受或否定。文化预设的历时性使得译者(首先是读者)在不同的时期译出不同的译文。以下是《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不同时期的翻译:

“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

Version a)“You are my Ulysses,I am your Penelope;though not actually leading a married life,how can it be said that we are not husband and wife.”

(Herbert.A.Giles,1908)

Version b)“You are the wanderer and I the longing wife at home;but even though we cannot be together,we remain husband and wife.”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981)

Version c)“You are like a wayfarer,and I am the wayfarer's wife,but yet though the lute and harp are left long unplayed,no one can say they do not harmonize.”

(Dennis C and Victor H.Mair,1989)

为了让西方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译文a把“琴瑟”译作“husband and wife”,“征人”、“荡妇”译作“ulysses”和“penelope”,这样极大地帮助了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重译了这本书。他们把“征人”、“荡妇”直接译作“wanderer”和“longing wife”,以此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但他们不得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而译文c采用异化的翻译手段翻译“琴瑟”,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了其映象。

四、结 语

翻译从文化预设的差异开始,以文化预设的互换与沟通而结束。但是,在翻译中,以何种文化为主体,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英语翻译成为了带有普遍性的翻译文本,可以说占据了语言文化的主导权。因而,在英文文本的翻译中,符合英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被广泛地传播,不断侵蚀着异质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文化殖民主义。在此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翻译中的文化预设,采取“和而不同”的策略。惟此,才能理性地看待翻译中的文化预设,保持独立的文化主体意识。

[1] 柯 平.文化预设与误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42.

[2] Nida E A.Meaning Across Cultures[M].New York:Otbi's Books,1981:133-143.

[3]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4.

[4] Fawcett P.Presupposition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0:87.

[5] 陈德彰.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50.

猜你喜欢
缺省图式预设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