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析

2010-03-20 14:45于阳
关键词:子女犯罪家庭

于阳

(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未成年人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经历与成年人有天壤之别,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们在法律上与成年人一样平等地享有权利。同样地,也不能将他们作为父母的“附属物”,在父母离异时附带的简单“处理”。父母离异后如果对未成年子女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使未成年人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消极态度,在与他人沟通中出现障碍,甚至充满愤怒与仇恨。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因父母离异而导致家庭破碎,会使幼小子女失去应有父母之爱,家庭天伦之乐,心灵、情感方面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由于长期的心理失衡,逐渐产生一种对社会、集体、他人不信任的情绪,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界因素的诱惑,便会步入犯罪的深渊。因而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并揭示其深层次原因,便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一、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在不断攀升。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1—2005年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占当年全部刑事罪犯总数依次为6.68%、7.13%、7.93%、9.17%、9.81%[1]。另据公安部统计,2005年公安机关抓获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犯占到刑事犯罪人员的13.6%[2]。调查发现,在未成年犯中约占1/3左右的人是在“残缺家庭”或“不完整家庭”(其中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型家庭”)中成长的,而在未成年劳教人员中则约占1/2左右[3]。因此,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进一步拓宽了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刑法学的研究课题,也是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正是跨学科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近五年来,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高离婚率与非法同居、包二奶和日益严重的重婚行为,社会应当更多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大对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力度,建立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科学的司法制度和法律规范。

(2)研究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及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对策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解决高离婚率下未成年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冲突问题。由于家庭温暖缺失,许多孩子逃学、厌学、中途辍学,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调查显示,破碎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他们会在父母的言行中习得“以暴制暴”。父母离异对未成年人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极易使他们产生仇视他人和社会的偏激情绪。目前,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60~7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高达40%[4]。因此,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已迫在眉睫,并且需要人们通过跨学科、多角度比较分析的方法给予更多地关注与探究。

(3)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预防和矫治研究。预防与矫治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和预防与惩治未成年人犯罪,二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研究解决特殊问题不仅能对症下药,而且对于一般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逐步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矫治该类犯罪的机制与方法,能够使占未成年犯总数1/3的父母离异的未成年犯得到有效的矫治,同时对于一般的未成年犯,在一定程度内也可以参照适用。

二、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关联性分析

1.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

离婚在现代社会已变得非常普遍,当家庭安全基础被打破后,对儿童来说是痛苦的。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父母间的争吵、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家庭收入的影响、搬家、和父母中的一方失去联系等。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后果呢?研究发现离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随着离婚时孩子年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学前儿童尽管悲伤,但至少能够理解发生什么。到了儿童中期,虽然更能理解这种变化,但可能会对父母重新结合抱有长期的希望与幻想。青少年早期的孩子,其反应或许是羞愧或愤怒,他们或者会站在父亲一边或者会站在母亲一边。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开始于1971年,研究对象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60个离婚家庭的131个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决定离婚时,他们的年龄介于2岁半到18岁之间。起初,所有的儿童都对父母的离婚感到非常忧伤,18个月后,情况也没有很大改观;一些女孩稍微有点恢复,但小男孩却表现出明显的障碍。接下来的5年中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最重要的是离婚家庭或再婚家庭的总体生活质量如何,研究发现,大约1/3的儿童仍旧表现出中等程度或严重的忧郁。在10年以后的追踪研究中,研究者找到大约90%的原始样本,并对那些现在已经16~18岁的孩子作访谈,发现仍然有很多人对当年发生的事感到伤心和忧郁[5]。可见父母离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深远。透过心理学家对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的研究分析得出的忧伤、忧郁和愤怒等不良心理状态,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基于这些心理创伤导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当然比正常心理的同龄人高出许多。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是其实施犯罪的前提,行为受心理的支配,没有无意识的犯罪,有的只是犯罪人千奇百怪的犯罪心理支配下的罪恶行为。

2.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有目共睹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妈妈”尚秀云指出,未成年人犯罪通常与其不良成长环境和教育失当有着密切关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于家庭教育的失当,“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单亲、继亲、婚姻动荡的家庭中的孩子犯罪率很高。调查发现,有三类家庭容易出现少年犯罪倾向:第一类是残缺型家庭,一方或双方父母死亡,或被判刑,缺乏家庭的温暖,许多孩子逃学、厌学、中途辍学,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第二类就是离异型家庭,由于父母离异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难以接受的精神伤害,容易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约占1/3左右,在少年教养人员中占1/2左右;第三类是贫困家庭,由于生活困难,给这些孩子上学或升学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许多贫困家庭子女被迫中途退学,过早地走向社会。由于思想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容易被教唆犯罪或模仿犯罪。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60万到7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他们,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联性分析

(1)父母离异使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教育学家哈巴特有句名言:“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得到健康成长,关键还是在于指导家长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而正是由于家庭教育中相关因素的缺失,孩子逐渐对家庭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逐渐导致儿童忧郁、孤僻、伤感等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也加剧了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由于婚姻失败的影响,有些离婚家长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他们或心理烦乱,或精力不济,或因重组家庭而视孩子为累赘,或对孩子失去耐心督教的信心而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关心、不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无法面对婚姻失败的结果,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变态,对孩子严厉管教。更甚者有的父母或嫌弃孩子,或把对前妻(夫)的仇恨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孩子身上,非打即骂、施加重压,缺乏应有的关怀和体贴。而有的则认为婚姻的不幸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严重伤害,要给孩子加倍补偿。孩子一旦有什么要求,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6]。我们可以理解家长在离异后出现的这些异常,但我们又应该知道这些失衡的心理必将导致家长进行失衡的家庭教育。父母离异后,未成年人失去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并缺少了父母一方的关爱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被迫降低了原有的生活标准,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

(2)父母离异后出现的再婚重组家庭,使得未成年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其难以应付。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爹妈是自己的好,儿女是亲生的亲,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家庭稳定的最重要因素。而在再婚重组家庭中,继父母与继子女因没有血缘关系,过高地期望他们之间有太多的原始亲情是不现实的。再婚家庭中,继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往往无法接受新的家庭成员,将继父(母)视为外来人,是破坏其幸福家庭的罪魁祸首,是入侵者。而继父(母)在再婚前不管是单身还是已有子女,往往渴望的是与其结婚对象的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对彼方的子女可能没有太多的关注。又因继子女与其没有血缘关系,很难产生与其亲生子女一样的深厚情感,对继子女很难具有像对亲生子女那样的宽容。继父母在对待继子女时,更多地看到的是继子女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一旦继子女对其敌视或不满,他们很难用感情来化解矛盾,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利益的权衡[7]。可以说,再婚家庭中亲子秩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善良有爱心的继父母和正确及时的心理导引,未成年人将遭受沉重的打击,变得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没人关心、被人抛弃的人,也就很容易与那些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走到一起,并模仿不良少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沾染不良社会风气、出入不良场所。久而久之,这类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就因为缺失父母关心与爱护,在没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引导与病态心理的驱使下,模仿他人违法犯罪,以此宣泄愤怒。

三、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解析

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其中因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是内因和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诸如生理变化影响心理、“疾风怒涛”的特殊心理、学校教育不当、社会不良环境影响以及法律、司法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叠加后形成外因(而不仅仅是未成年人自身造成的苦果)。这些外因相较于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创伤而言,后者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难以磨灭的,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可以说,父母离异的孩子越可能承担更大的压力,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更消极,且更不健康,就越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与创伤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家庭是未成年人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如果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就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愤怒、忧郁等心理创伤。未成年人一旦失去父母刚柔相济中的任何一方教育,可能导致性格缺陷,内向偏激,还可能由于单亲监护不力,疏于教育,导致他们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统计表明,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8]。离异家庭孩子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情绪、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儿童。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导致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他们很容易被坏人引诱、教唆而犯罪。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基于自身的生理发育变化,使他们容易产生疾风怒涛的心理特征,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比较偏激,如果突然发生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其心理承受能力与成年人相比非常弱,他们的疾风怒涛心理会转化成为较强的反社会性和攻击性或者是抑郁等两种极端的病态心理,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类病态心理根源于父母离异等重大变故,是心理受到创伤的表现。

(1)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那种完整的温馨亲情,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耻,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父母离婚前的反目,已经破坏了和谐的家庭气氛,而婚姻解体,则更使家庭分崩离析。这样,孩子必将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必将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据河北省的调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的6个月内都有恐惧感,更有25.55%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他们更怕被唯一的亲人遗弃。而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被遗弃感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和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怨恨感。据北京市的调查,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他们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区别,完整家庭子女中有90.27%都喜欢自己的父母,而离异家庭子女中,喜欢父母的仅占 59.84%,有40.16%的孩子都怨恨父母或其中的一方。

(2)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单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比例较高。而父母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过程。有的孩子因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的环境中,变得情绪暴躁而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有的则可能由于父母常迁怒于孩子,经常无故殴打孩子,使孩子经常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有的孩子由于对家庭、父母感到失望而逐渐产生厌恶、敌视以致形成双重人格。这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必将作用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下降。

(3)缺乏生活学习上的自信心,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据有关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离异5年后,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处在勉强对付,努力熬过艰难的时期[9]。这说明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在短期内是难以恢复和抚平的。同时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异常现象,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研究表明,在品德方面,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发生率为24.94%,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38%;在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仅为5.81%;在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仅为5.58%。以上数据表明,由于父母离异,子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很难较快适应新的生活。

2.学校教育不当是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因

应试教育理念、填鸭式教学与教师居高临下、学生俯首帖耳的讲台课桌文化,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培养的不是具备健康心理和基本素质的人,而是在制造一批又一批缺乏创造力、因为考试而过早失去烂漫童真的人。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实行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学习,注重彼此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居高临下的讲台、没有沉重的书包、更没有把考试作为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准。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在倡导教育改革,但由于高考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我们的素质教育仍然游离于应试教育之外,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依旧没有落实。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的心理比较脆弱,他们因父母离异产生的心理创伤通常在短期内无法自愈,需要外界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的“笔墨”多放在应试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引导正常心理的未成年人尚且不太理想,更何况是存在心理创伤的未成年人。这种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没有把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品德的学生作为重点,对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自然无法正确引导和教育,而无休止地考试和以成绩论好坏的教育风气给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痛上加痛,使他们因为不堪学习的重负和心理的创伤而自暴自弃。总之,这种不科学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压力太大,心理正常的学生只能勉强承受,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则由于来自父母离异的心理创伤而无法承受,结果他们选择放弃向善。这很容易招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否定评价,最终他们又会通过违法犯罪来抗议外界的否定评价,宣泄对现实的不满。

3.社会风气不良、贫富差距扩大、校园周边环境恶劣是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又一外因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地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已经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并影响了处于不成熟期的模仿力强、好奇心强的未成年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蜂拥而至,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并加速了多元化的倾向。每个人都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但也感受到了在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下对生活的焦虑和迷茫。未成年人处于不成熟期,对待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全盘接受,这就使他们的心理需要产生了空洞,加上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有父母离异的心理创伤,致使一部分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就不足为怪;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两级分化严重,使一部分家境贫困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物质需求甘愿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上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严重不足,加上有关部门对网吧、台球室、游戏厅、录像放映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不利,导致诸多未成年人在这些不适合他们的场所逗留。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脆弱,带着心理创伤的他们更倾向于从同龄人那里寻找帮助和温暖,放纵自己结识不良分子,出入不良场所,从而沾染不良风气,并似乎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另外,目前我国对父母离异后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等问题的法律规定和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的司法体制还不完善,学校、家长和社区“三位一体”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体系并没有有机结合,很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父母离异后未成年人缺少足够的关爱和帮助以及对他们违法犯罪问题解决不当的外因。

[1] 李建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9/16/content 10032619.html,2010-04-09.

[2] 公安部.通报2005年治安状况:四年来刑事立案数首次回落[N].法制日报,2006-01-23(1).

[3] 张桂荣,宋立卿.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矫治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29.

[4] 张 倩.单亲孩子,谁来为你筑“巢”[EB/OL].http://

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3289854,2009-09-23.

[5] [英]彼得·史密斯,海伦·考伊,马克·布莱兹.理解孩子的成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5.

[6] 江荣标,刘志奎.离异单亲家长教育心理与行为的指导[J].中国家庭教育,2005(2):31-33.

[7] 陈金柱.再婚家庭中未成年人受暴力伤害浅析[J].人权,2007(4):46-48.

[8] 冯宇平.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7.

[9] 王金云.离异型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J].天中学刊,1998(3):85.

猜你喜欢
子女犯罪家庭
公园里的犯罪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环境犯罪的崛起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