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画家李在考略

2010-03-20 14:45苏瀚宇
关键词:宣德宫廷画院

王 海,苏瀚宇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2.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昌330072)

李在是明代前中期宫廷画家中的山水画大家。李在,字以政,原莆田(福建省)人,后迁云南昆明县,宣德朝被征入直内廷仁智殿。《名画录》卷二记载:“李在,字以政,莆田人,迁云南。宣德间被征,精工山水,细润者宗郭熙,豪放者宗马、夏,人物气韵生动,名倾一时。”[1]其山水仅略次于戴进。戴进被排挤出宫廷后,李在堪称宫廷画手第一。《画史会要》卷四记载:“评者云:自戴文进以下一人而已。”[1]31他在明代宫廷担任画师长达30年之久。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五朝,对后世影响甚重。

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与其他历代宫廷画家一样,记载甚少,即使有文人著画史,记述也只有寥寥数语。作为宫廷职业画家,他把精力都用在绘画上,没有诗文传世,作品上也很少署有年款或长篇的题跋;文人的诗文和著作又有意识地回避他们,造成现在研究资料很少的后果。因此,李在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生涯极难找到翔实可靠的材料,甚至连生卒时间和活动时期也难确知。

近20年来,院体绘画和宫廷绘画的价值已经开始被绘画界所承认,绘画界的面貌不再是逸笔草草的文人画一枝独秀,精工细作的院体画也重新被主流文化所认识和喜爱。相比文人画家研究资料的翔实,宫廷画家生平不详这一薄弱环节已经影响到研究的深入,应该尽可能地予以加强。

一、李在的生卒时间

现有资料都认为李在生卒年不详或有误。王伯敏在《中国绘画通史》记载:“李在(生卒未详)……”[2];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载:“李在(?—1431)”[3];日本《新潮世界美术词典》记载:“李在,中国明代前中期浙派画家”[4];沈柔坚在《中国美术词典》记载:“李在(?—1431)”[5]。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记载:“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著名画僧雪舟到了北京访问了这位久负盛名的画家,他已是80岁左右的人了。”[6]俞剑华和沈柔坚所编词典均把李在卒年定为1431年,即“明宣宗宣德六年”[7],陈传席却说,1468年李在和雪舟还相见于北京,相差了37年,显然,对李在生卒时间的认识出现了矛盾。

既然出现矛盾,就要首先辨别真伪,国内资料都没有李在明确的生卒年份记载,也没有李在和雪舟见面的确切记载。日本《新潮世界美术词典·雪舟条》记载:“雪舟(1420—1506)室町后期禅僧画家,讳称等杨,备中赤滨人(今冈山县)。……应仁元年(1467)随遣明船入明,成为天童山景德寺第一座。在北京期间曾为礼部院制作壁画。并随浙派的李在学习,在明期间有作品《四季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文明元年(1469)归国。”[4]812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破墨山水图》中有雪舟所作的自序,雪舟在自序中述及自己曾前往中国向李在及长有声习画,在日本则继承了如拙与周文的画风。雪舟为如水宗渊明示了画学之传承,也藉此阐述自身引以为傲的师承。在自序中从中部开始的后半部分翻译成中文为:“……余曾入大宋国,北涉大江,经齐鲁郊,至于洛求画师。虽然,挥染清拔者,稀也。于兹长有声并李在二人得时名,相随传设色之旨,兼破墨之法。尊挚而归本邦也。熟悉吾祖如拙、周文两翁制作楷模,皆一乘前辈,非敢增损也。历览支绥之间,而弥仰两翁心识之高妙者乎?”

由此可见,雪舟的资料是可信的。既然确定雪舟于1467年到明朝,1469年归国,那么去除路途上的时间,陈传席认为李在和雪舟成化四年(1468)相见于北京也是可信的。这样就可以确定俞剑华、沈柔坚词典里面认为李在的卒年为1431有误。李在的卒年可以推后到成化五年(1469)以后。

关于生年,陈传席认为,李在跟雪舟相见于成化四年(1468)时近80岁,可以推定为1388年前后。但是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还不能确定,只能算笔者的推测。首先确定李在于1468年尚且在世,再根据史料所记载的被征召入宫廷的时间,《闽书》卷一三五记载:“宣庙喜绘事,一时与戴文进、谢廷循、石锐、周文靖同待诏仁智殿。”[1]31《画史会要》卷四记载:“宣德中钦取来京,入画院。”[1]31李在于宣德年间(1426—1435)被征召入宫,具体时间“宣德中”大约在1430年,从被征召入宫到与雪舟相见间隔约38年,而在当时只有画家在民间有相当名气时才可能被征召入宫,所以画家入宫时不可能太年轻,按普遍画家的创作成熟时期为30~40岁,推断李在入宫时为30岁左右,即可推断出李在的生年为1400年前后,参考陈传席的观点,笔者认为定位于1390至1400年为宜。再参考古代生活水平下人们的平均年龄“人活七十古来稀”,李在的生卒年定位1390到1470年前后当无大误。这只是笔者的推断,希望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予以证实。

二、李在在宫廷画院的人际关系

《闽书》卷一三五、《福建通志》卷二二四均记载:“宣德时与戴文进、谢廷循、石锐、周文靖同待诏直仁智殿。”[1]31-32戴、谢、石、周都是宣德时期名声显赫一时的宫廷画家,仁智殿是明代宫廷画家应旨作画的地方。既然是同为宫廷画家并一同“直仁智殿”,这几位画家构成了一个共同的艺术生活圈。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人。明初著名画家,浙派创始人。根据《七修类稿续稿》卷六记载:“永乐末,钱塘画士戴进,从父景祥征至京师。笔虽不凡,有父命未显也。继而还乡攻其业,遂名海宇。镇守福太监进画四幅,并荐先生于宣庙。戴尚未引荐也,宣庙召画院天台谢廷循平其画,初展春夏,谢曰非臣可及。至秋景,谢遂忌心起,而不言。上顾,对曰:屈原遇昏主而投江,今画原对渔父,似有不逊之意。上未应。复展冬景,谢又曰:七贤过关,乱世事也。上勃然曰福可斩。……(戴与其徒)夤夜以逃,归隐于杭之诸寺,为作道佛诸像。……继而廷循使人物色,戴闻云南黔国好画,因往避之。值岁暮,持门神至其府货之。其时石锐为沐公所重,石见其画,曰:此非凡工可为也。询戴同郡人,遂馆毂之。然终不使之越己。又数年,谢死。而少师杨公士奇、太宰王公翱,皆喜戴画,归则老矣。……卒年七十五,天顺六年秋也。……”[1]21史料中记载了戴进入宫的坎坷经历,先受父亲名声的压制,再受谢廷循的嫉妒,再受石锐的压制,最终入宫当值,却已经“归则老矣”。而且文中记载戴进在宣德时期(1426—1435)因为受谢廷循的嫉妒而没能获得宣宗皇帝的赏识,并很快离开北京,一直到谢廷循死后才在晚年入宫廷,这应该是宣德末年或者是明英宗正统时期了。这段关于戴进的详细记录,记载了戴进与谢廷循、石锐的交往,却没有与李在的交往记录。根据时间来看,在宣德时期,戴进入京复又很快离京,李在入直宫廷,他们即使有交往应该也是很短暂的,而根据两人的生卒年看,戴进与李在的生卒时间几乎重合。他们在宫廷的交往应该在明代后期的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6)年间为主要时期。

谢廷循(生卒不详),名环,字廷循,永嘉人。谢环在五人中年龄最大,也最先入宫廷。据《东里文集续编》卷四《翰墨林记》载:“洪武初有盛名两浙……永乐中召在禁近。宣宗皇帝妙绘事,天机神发,不假于学,供奉之臣,特奖重廷循……”[1]18谢廷循入宫最早,永乐(1403—1424)中就被召入宫,一直到宣德时期还是风头很盛,说明他绘画水平很高,并且根据前文引用《七修类稿续稿》卷六的记载,宣宗皇帝得到戴进的画之后要求谢廷循评介并根据其评价做出决断,可以看出谢廷循在画院有比较高的地位,加之谢廷循在几人中官职最高,曾任“锦衣卫千户,寻升指挥。”[1]21所以判断谢廷循是宫廷画院的领导或领导之一。但是从其对待戴进的态度上可以说明他又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李在入宫后当直,肯定要接受谢廷循的领导。可能因为李在的水平低于戴进,没有威胁到其地位,才没有引得谢廷循排挤他,但是可以想见李在在宫中的初期跟随谢廷循当直是很艰难的,必须小心谨慎才行。

石锐(生卒不详),据《明画录》、《钱塘县志》、《杭州府志》记载:“字以明,钱塘人。宣德间待诏仁智殿。”[1]30记载石锐的资料相当少,关于石锐入宫时间笔者能见到的资料中只有这么一条记录。但是前文史料记载石锐曾经看在同乡的情分上在云南沐府接待过戴进,并决定让他在沐府作画,“其时石锐为沐公所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石锐在沐家的画家群体里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日本《新潮世界美术词典》中关于李在的记录,李在曾经得到“昆明(云南省)黔宁王沐家的庇护”[4],这也说明石锐是受沐家重视的。李在、石锐、戴进三人都曾在云南沐家工作过,而戴进因为谢廷循的嫉妒被赶出京城,四处躲避后遇见石锐进入云南沐家,由此可见戴进进入沐家时李在应该还在,他们三人有同时在沐家作画的经历。至于入宫的时间,推测应该是石锐先入宫,理由是他既让戴进进入沐家,又不让戴进超过他,石锐的心胸可见一斑,他在沐家的地位高过戴进,有入宫廷画院的好机会,自然是自己优先。同理,李在在沐家也应该服从石锐的管理,如果李在是沐家画工领导者,史料就应该记载李在出面接待并聘用戴进。《七修类稿续稿》只记载石锐与戴进,说明李在的地位不及他们。石锐进宫之后又向宣宗皇帝推荐李在得到成功,才使得李在进入宫廷。由此也可推断李在应该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否则不可能得到石锐的引荐,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在石锐和谢廷循这两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物领导下工作。

周文靖(生卒不详),莆田人,山水堪配谢环(廷循)。《闽书》卷一三五记载:“宣德间以阴阳训术征直仁智殿,御试枯木寒鸦第一。”[1]虽然没有资料记载他与李在有过交往,但周文靖与李在同一时期入直仁智殿,又是福建同乡关系,可以想见两人关系应该比较亲密。

从官职上讲,谢廷循“授锦衣卫千户,寻升指挥”,周文靖“官鸿胪寺序班”,戴进、李在、石锐三人均为待诏,没有官职。由此也可看出在宫廷仁智殿里,宣德前期有谢廷循担任职务,领导众画家当值,谢廷循死后,又有周文靖担任领导职务,推测其原因,李在因为性格温和没有参与竞争职务,戴进因为谢廷循的关系进入宫廷很晚,资历不够不能竞争职务,石锐开始是在谢廷循领导下工作,谢死后与周文靖竞争而不得。谢廷循、戴进、石锐、周文靖、李在五人同时期在宫廷画院入直,必然要合作为皇帝服务,但是官职的高低涉及个人政治地位和利益,又必须激烈竞争,所以五人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

三、李在的艺术特点

根据资料记载,李在的作品传世不多,但根据这不多的作品可以窥见李在艺术的全豹之一斑。李在山水和人物皆精,绘画风格学宋代院体,《明画录》卷二记载:“精工山水,细润者宗郭熙,豪放者宗马、夏,人物气韵生动,名倾一时。”[1]32《福建通志》卷二二四记载:“工画山水,细润者宗郭熙,豪放者宗夏圭、马远,笔气生动,江浙间贵其尺缣。”[1]32说明李在山水画在当时水平很高,名动一时。由于李在学习郭熙的风格很像,导致李在的作品曾经被挖去李在本人的款识,填上郭熙的伪款,当作郭熙的作品出售。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阔渚晴峰图》,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画树木呈“蟹爪枝”状,从意境和笔法来看,确实与郭熙极为相似,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琴高乘鲤图轴》表现琴高辞别众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布局构思精巧,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波涛汹涌,狂风乍起,云雾弥漫,用以渲染仙人非常递逸时的神秘氛围。景物的配置颇具匠心,树石和远山处于画幅的边缘,中间留出大片空白,既突出了主题,又显得天、水的宽阔。山石皴法融合披麻皴、解索皴为一体,加以变化,笔势劲疾,富有动感。墨的浓淡对比强烈,淋漓尽致。综观全图,笔墨精纯熟练,格调爽朗明快,属明代“院体”风格。署款“李在”,钤“金门画史之章”。

组画《归去来辞图》是马轼、李在和夏芷合作的作品,共九幅。其中第四、五、九幅为李在所画,分别自题“李在图书”、“甲辰秋莆田李在写抚松盘桓图”、“李在”,钤印“李在图书”。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临清流而赋诗图》是其中的第九段,画家在技法上采用梁楷简笔画法,描写一位诗人席地而坐,古松为屏,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这一画卷在明代流传情况不详,收入清内府时佚去两段,为清画院画师所补画,目前原作仅存七段。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李在为明代宫廷画院的重要画家,本文通过考证修订了史料中对其生卒时间记载的偏误,又分析了李在进入宫廷画院前后的活动和主要人际关系,使李在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活动明朗化。李在的艺术风格继承宋代院体,法度严谨,笔墨精妙,是一位高水平的宫廷画家,不仅对明代浙派画家影响甚大,还通过与雪舟的交流影响了日本的水墨画风。李在作为明代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必要重申一下他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李在现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李在艺术经历进行了研究,权当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术界对院体绘画、宫廷绘画和画家的重视和深入研究,错漏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1] 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32.

[2]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0:11.

[3]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57.

[4] 佐藤亮一.新潮世界美术词典[M].日本东京:株式会社新潮社,昭和60年:1562.

[5] 沈柔坚.中国美术词典·画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7.

[6]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31.

[7]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4.

猜你喜欢
宣德宫廷画院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清宫藏瓷中为何少见宣德蟋蟀罐?
浪漫宫廷
宫廷古法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