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铸湘魂
——纪念湖南电视台创办40周年

2010-04-11 03:55欧阳常林
关键词:湖南同志

欧阳常林

(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 长沙 410003)

古人曰:“四十而不惑。”如今的湖南电视已经进入成熟期、壮年期,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深刻地理解到发展的方向,全面地掌握着竞争的格局。但是,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湖南电视人的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如果没有魏文彬副主席的“四大”指导思想,就不可能有湖南电视的今天。正因如此,我常常提醒年轻人,一定要饮水思源,学习前贤。

我在这里度过了36个春秋:新闻部10年,对外合作部10年,经视6年,然后到了卫视、局里,到了如今的总台。我想,很多经历和感受,必须付诸笔端,吐落纸上,才能更清楚地告诉后来人,我们来时路上的风雨萧瑟、星月苍茫。

湖南电视台是1970年国庆正式开播的。到了70年代末,我去拍电视剧,用的是摄像机,装的还是电影胶片。这10年,是我们呕心沥血的草创期,可谓披星戴月、战天斗地,诞生了催人奋进的扁担精神、老黄牛精神、牛毛毡精神。

湖南电视从何而来?是扁担上千辛万苦挑出来的、毡棚里遮风挡雨捂出来的!这些精神应该永载史册、牢记心间、传予后学、发扬光大!

80年代初,我们用上了真正的录像机,很简单的931、日立SK97,才真正进入电视时代,从而完成了湖南电视奠基的第一阶段,这是起步阶段、创业阶段。

当时的新闻记者来自省内各地,但整体氛围不像现在,电视台作为新闻阵地,是保密单位,招不进人。工作日渐紧迫,人才从何而来?

一是复员军人,一大批能战斗、敢吃苦的同志都是从部队回来,转身扎进了湖南电视的队伍。二是基层干部,工农干部政治过硬、拼劲十足,很快凝聚起了战斗力。

直到1983年,机构改革开始,我们才敢说真正进入电视时代。从电影和广播战线上借来很多老师培训人才,很多人还专门到广东学习。摄像机慢慢淘汰了,电视新闻的制作更规范了,电视节目的手法更丰富了……我们逐渐进入了电视制作方式,完成了初期创业。

80年代,我做记者,挽起裤腿每天下乡,拍新闻、做专题,激情澎湃,热火朝天。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看,那是湖南电视的起步阶段。新闻是主体,文艺和专题是两翼。大家都很拼命,有一股冲劲、蛮劲,我们的业务当时一直全国领先。

这个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电视作品。新闻节目首推《焦点》和《晚间》,全国闻名。那时候我们就很重视中央台的新闻上稿,一位知名记者一年拍了100多条新闻,这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信息量很不发达,找新闻就像挖金矿一样。我当时下乡半个月,累得双脚起泡,晒得漆黑,也只能做两三条新闻。大多数时候,一个星期只能做出一条新闻,播六分钟,完全是慢节奏。电视剧作品方面有《乌龙山剿匪记》、《走向远方》,还有一些戏剧电视剧,全国叫得响,全民追着看。

这个起步阶段,我们速度就很快,这为湖南电视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事业基础,养成了很好的精神气质。

1983年到1990年,进入有线台时代。从有线台开播到经视台开播,湖南电视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文选德同志曾经有三个很好的评价,审时度势、高度精辟:一是有线台打破了格局,二是经视引发了竞争,三是上星带来了想象。

文选德同志曾经在1993年出任湖南广播电视厅厅长,他对于湖南电视之后的发展功不可没,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路。这个时期最能考验雄才大略,考验胆气魄力。

1993年之后,魏文彬同志接过了历史重担,走上了厅党组书记、厅长的岗位。他与当时已经升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文选德同志配合紧密,想法统一。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啊,有主见、有气魄、有雄心壮志,都很勤勉务实,湖南广电拥有了一个非凡气场。这完全是做实事、干大事的前奏和序曲!

湖南电视40年,最关键是遇到了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大背景、社会大背景。最直接的便是这样一群领军人物顽强带队的作用!

40年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真正做强做大品牌,领先全国同行,主要归功于文彬同志1993年提出的“大广播、大宣传、大电视、大产业”发展思路。“大产业”是他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来的,最有前瞻性,最具胆魄。那是一个跃跃欲试的年代,但电视媒体是党的宣传喉舌、舆论阵地,没有人敢提“产业”。他的“大胆”先后遭到了许多批评,这种状况直到2002年,中央明确鼓励“解放思想”,正式肯定“文化产业”。

和文彬同志共事20多年来,我一直在学习、领悟、执行、传递他的这份思想,湖南广电离不开这位“掌门人”的理想导航和精神引领,铸就了“电视湘军”的品牌。文彬同志是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重视人才、重视改革、重视创新,没有这些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环境。

他具备真正的大气魄,通过行政的优势、事业的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他的改革举措深得人心、顺应潮流!

老魏有句口头禅——“我有一个梦”,为了这个梦在马兰山扎根,他辛勤奔走、费尽唇舌。

记忆犹新的是征地。如今我们脚下的这3000亩土地,当时是一片蛮荒,为了拿到这块梦想的土地,他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听了多少冷言冷语,到最后甚至有些领导已经对他的“演说”无动于衷、不屑一顾。但是,他的“春秋大梦”并非“一枕黄粱”,并非空口白话,如今已在这块土地上开出了奇葩,结出了累累硕果!

电广传媒上市,没有人想到湖南广电可以率先进入资本市场。这里不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里没有著名的港口码头,但是,老魏凭借卓越的管理才能,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最后成就了“中国传媒第一股”的绝代美誉!在当时,这是一个绝对的奇迹!

有一次,我在一个活动上遇到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他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湖南人厉害!老魏厉害!”

回忆总会让人感慨,但也会催人奋进。

湖南电视最早是在省水利厅的棚里做开播,条件简陋到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最小的台址。而后,我们到了烈士公园,又到了动物园旁边,再到有线台、经视台,然后到如今的马栏山。

这里有个故事,最早把电视台建在烈士公园里,是当时的湖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卜占亚同志的意见。他做事风行火速,现场坐镇指挥,圈出了100亩好地。有些人对于“把电视台修在烈士公园”有想法,但卜主任意志很坚定。一开始,市规划局也不批。这可“惹火”了这位军人出身的省委书记,最后是强行把这项工作落实的。湖南电视台这才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经过前面近30年的积淀,湖南电视到了爆发的阶段。1998年,湖南卫视刚刚上星播出一年,湖南经视刚刚开播两年,外界开始风传“湖南电视现象”。

有一次在出差的路上,有人问我,“电视现象”为什么没出现在广东、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我当时的回答是:“在北京,一般人不敢越矩和‘造次’;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最前端,价值多元化,人们发财的机会太多,做电视也不是一条发财的路径,所以可能不会像湖南电视人这样专一、执着、霸蛮;上海人讲求生活品质,吃不了湖南电视人这样的苦。2000年以前,我到上海去办事,很难找到人,他们习惯周末关机、休假,比较懂得享受生活。”

湖南电视之所以形成一种“现象”,骨子里是因为湖南人有一股“精气神”,敢于拼搏,愿意付出。40年下来,湖南电视人的这种精神、素质、气场,形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湖南广电如果将来可以做到更加辉煌、更加强大,一定是这种精气神的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我坚信,这种精神财富也一定会影响全国、影响未来!

70年代,外界说起对湖南的印象,经常是两句话称湖南人——“家庭出身好,社会关系好”。现在到了新世纪,随便走到中国的某个地方,都能听到外界赞美湖南的电视好看。

这是一个历史变迁,更是一个现实的写照。这种印象和影响绝非一朝一夕的作用,而是湖南电视4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的结果!

40年过去,我们迎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事业的升级、产业的拓展,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发展遇到了新命题,竞争面临着新危机。我想,凭借湖南电视40年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凭借湖南电视人的智慧和坚韧,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又一次崭新跨越!

猜你喜欢
湖南同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境内有几次重大转兵?
湖南最早的农工会组织在哪里成立?
同志
侯宗骐同志逝世
林向义同志逝世
OVER THE RAINBOW
FOR YOU, O DEMOCRACY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