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是气象新闻的核心理念

2010-04-11 03:55盛新华张水香
关键词:气象天气公众

盛新华 张水香

(1、2.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气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业之本,也是公众个体的立命之本。温度、湿度、刮风、降雨、下雪、打雷等气象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与人的生活质量高低紧密相连。因此,向有关地区发出的关于未来一定时间内天气变化的报告,即天气预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平民百姓的极大关注。尤其是遇到灾难性天气或某些特别依赖天气的特殊场合,气象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举行开幕式,但在当天傍晚时,北京西部和北部地区出现降雨,气象部门发出雷电预警。针对这一情况,政府有关部门立即采取对策,北京市气象局于下午6时左右在门头沟等地进行超大规模的人工消雨工作,使5个多小时的开幕式在风和亮丽的天气下顺利进行,使全球约20亿公众欣赏到一场具有浓郁中国风情、浪漫优美的高水平开幕式,使大家既享受了奥运,也享受了天气。气象新闻以人文关怀作为核心理念,本文仅从公众气象服务的角度探讨气象新闻是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

一、多角度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以往发布的那种通告式天气预报已不能满足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多方面需求,因此,众多媒体尤其是“广泛兴起的都市报、晚报充分利用天气的新闻价值,把气象新闻推向广大受众”,[1]在气象新闻里极力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使气象新闻实在而温馨。综观媒体刊登的气象新闻,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一)将气象新闻安排在醒目的位置上

许多地方报纸都办有气象新闻版,“有固定版位、版面,以及比较成熟的版式,而且均安排在重要位置”。[2]如《三湘都市报》每天都将“天气预报”安排在A02版的左下方,重要的气象报道还放在“第一新闻·要点”版面的显著位置上,《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基本放在头版上。有的报纸尽管没有把气象新闻安排在第1版,但放在其他版面的头条。如《武汉晚报》的气象新闻就处在第5版“生活资讯”中的首要位置。版位和版面固定、版式成熟,这样就为公众快速查找和了解气象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把关注公众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放在首位

气象新闻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欢迎,首先,报道内容必须满足公众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其次,气象信息的表达形式必须满足公众所追求的和乐舒心的心理需求。加拿大天气网络的指导思想是,为公众的每一个想法服务,目的是满足公众利用天气信息开展各种活动的多层次需求。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靠天吃饭;科技发达了,人们要采取措施预防灾害性天气,并利用天气来为民服务。我国从中央到各省市,很多气象部门在提出的气象服务“三满意”中,都把“让公众满意”放在重要位置上。为此,国家及各地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手机等诸多媒体,采取各种措施来达到“让公众满意”的目的。

气象新闻不仅仅告知未来一天或几天的温度、湿度、刮风、下雨等情况,还具有新闻体裁何事、如何、为何等要素,可以承载更多的内容,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需求。气象新闻的标题不完全沿用多年来千篇一律的“天气预报”,而是和其他新闻一样,有概括全文内容的大标题,有的文章还有副标题或导语、提示语等内容。如发表在2008年8月3日《三湘都市报》“第一新闻·要点”版面上的关于气象信息一文,标题是:《全省11市县雷电暴雨交加》。标题下方有黑体的提示语:“省气象台连发17条暴雨雷电预警 今天全省还有雷雨,个别地方有冰雹。 提醒:雷雨天若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雷击将发生,赶紧趴在地上。”接着是正文,对标题和提示语的内容予以详细阐述。这是一篇报道天气信息的典型新闻稿,既告知了当前最重要的气象信息、省气象台采取的措施和当天的天气信息,又告之公众防范雷击的感知征兆和预防措施。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公众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将会发生什么以及自己要做些什么,可谓面面俱到、贴身贴心,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价值意义实际上是以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或者说,‘价值’是依存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概念,是以人为目的的一种意义和把握方式。”[3]气象新闻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对人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天气问题予以极大的关心。

二、人文关怀在气象新闻中的多元化特色

随着人们的生活兴趣越来越广泛,开展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因此公众对气象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信息准确及时,还要求多样化。媒体为满足公众需要,采取诸多措施,使人文关怀在气象报道中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设置多种气象栏目

因为公众所处的地域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为适应不同公众的需要,媒体在气象信息这一总栏目下,设置了众多子项目,让公众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所需要的信息。2010年1月4日,《北京青年报》发布的“今明天气”专版,其中的子项目很多,内容很详细,主要有:升旗时间、降旗时间、今日天气状况、空气清洁度、晨练气象指数、登山气象指数、洗车气象指数、供暖气象指数等。并提醒读者:明天早晨天气寒冷,不太适宜户外晨练;今天白天晴,但天气寒冷,不太适宜登山;未来两三天没有降雪天气,比较适宜洗车;今天白天,城区、东北、东南和西南部地区的供暖气象指数都是4,天气寒冷,由于室内散热迅速,应加量供暖,才能保持室内比较舒适;西北部地区的供暖气象指数是5,天气非常寒冷,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散热快,应全力供暖,以保证室内温度达标。《北京青年报》的做法得到很多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的效仿。如《大连日报》除预报今明两天天气情况外,还对后天天气作了预报,另外还有穿衣指数、晾晒指数、散步指数、上班气温、午休气温、日出日落时刻、天亮天黑时刻等内容。这样周到细致、丰富多彩的天气信息更加贴近公众,更加受到公众的重视和欢迎。

(二)介绍多种气象知识

1. 解释陌生的气象名词。为了更好地让公众了解气象知识,媒体对公众感到陌生的气象名词予以解释。如《北京青年报》在2008年8月6日发布的《热带风暴北冕 将带给海南暴雨》一文中,就引用了海南省气象台副台长张春花对“北冕”的介绍:“北冕”的含义是“北面星座”,来源于日本。又如《广西新闻网》2003年5月8日在发布的《西南暖低压作怪 邕城夏初现高温》一文中,气象专家从生成的时间、地理位置、空气走向等方面对公众不熟悉的气象名词“西南暖低压”作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使公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 解释气象产生的原因或公众感觉身体不适的原因。公众不仅要知道今天、明天等气象信息,还想知道出现这种天气以及身体感觉不适的原因。众多媒体常常在气象新闻中予以详细解答。如《三湘都市报》2008年4月17日在《雨过天晴 谨防大雾》一文中,详细解释了雨过天晴后为什么会有大雾的原因:“气象专家称,由于前几天的降雨增加了空气湿度,等到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会导致空气中水气饱和,从而形成‘雾辐射’。”又如《京华时报》2008年8月7日在《立秋时 祥云飘》一文中,解释立秋时人们感到胸闷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不是器质上的原因,从而消除了公众的顾虑。

3. 向公众提出注意事项或告知防范措施。遇到不利天气,公众应注意哪些事项、采取哪些防范措施,这是公众十分关心的大问题。媒体在报道气象信息的同时,或者像长者一样轻言细语地予以提醒,或者请气象专家教几招防范措施。例如,《三湘都市报》2008年1月20日在《今日大寒:一年最冷时》一文中,介绍了“寒冷干燥是大寒的天气特点。天文专家提醒说,大寒前后,人们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在饮食方面更要多加注意,应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等。”具体、实在,体贴入微,让人倍感温暖。

4. 提供有说服力的气象背景信息。在气象新闻中,为了说明某一信息的可靠性,媒体有时提供一些历史背景材料给公众参考。例如,《三湘都市报》在 2008年4月4日发表的《清明雨缠绵 踏青请带伞》一文中,为了证明清明节有雨,记者提供的佐证材料是:“省气象台对长沙市1949年以来的59次清明节天气统计,当日有雨者37次,有雨几率占63%。若以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计,只有1978年的清明节前后无雨,其余58年清明节前后都有雨,有雨几率达98%,不过多半以小雨为主。”以有理有据的背景材料证明天气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使报道内容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三)快速发布气象信息

正如民谚所言:“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其实,在其他季节,天气变化也经常反复无常,只不过不像六月这样明显罢了。为了让公众及时掌握天气变化信息,媒体采用多种形式予以快速报道。除网络外,各电视台有固定时段发布天气信息,如遇紧急情况,还在电视屏幕下方采取滚动方式报道。各省市均利用晨报、日报、晚报分时段发布天气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省市气象台还采取手机短信这一快速、方便的传播途径,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沙尘天气、冰雹和暴雨等灾害天气的警报,同时发布有关雷电、大雾、地震等防范性科普知识。2007年8月12日凌晨4时,湛江大暴雨引发大地震的谣言在受灾严重的乌石、北和、覃斗等镇村四处流传,引起当地群众恐慌。从8时41分开始,辟谣短信以每小时50万条的速度开始下发,湛江民众陆续收到由广东省气象部门和地震部门联合发布的短信:“湛江市地震局、气象局特别提醒您:近日没有发生地震,……请大家不要恐慌!” 280万条短信迅速破除了谣言,稳定了灾区民心。另外,还可以运用广播、电话、简报、会议、面告等方式快速预报,如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鸟巢”附近的气象监测指挥车最快每五分钟报一次实况天气。这些快速传递的方式及时满足了公众需求,对政府的工作决策、公众的生活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1. 尽量使用口语词和短小句式。因为公众的文化层次不一样,气象新闻如果用词过于文雅、冷僻,就会影响到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的接受效果。只有让公众看懂听懂,才能体现气象报道的传授规律和价值。因此,媒体经常在气象报道的标题中用一些公众非常熟悉、极为通俗的口语词和短句式。如“明天雷公来降温”(《北京晚报》2005年7月1日),其中“雷公”就是老百姓对神话中管打雷的神的通俗而形象的叫法,看了让人感到亲切。又如“这雨还得下3天”(《城市晚报》2008年7月10日),这一典型的口语句式极大地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句中的“还得”一词,既告知过去几天和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又表达了作者与公众同样具有的一种心烦、无奈的心境。又如“终于下雨了!下得还不小!”(《三湘都市报》2007年8月5日),一个“终于”,两个感叹号,把公众那种久旱迎甘霖的欢呼雀跃心情逼真地表达出来。

2. 运用多种修辞格。气象新闻不仅要做到让公众每天看,而且还要爱看,这就需要记者把气象新闻写活。仅从语言角度看,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生动形象吸引人,给人以美感。人的“美感来源于美,是由美而引起的,是对美的认识和反映。”[4]也就是说,只有美的气象新闻才能使公众得到美的享受。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激发公众的审美情趣,除告知具体的气象信息外,还可以在气象新闻中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如引用、比拟、对偶等。例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昨天傍晚,星城迎来第一场春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地回春,气温将逐步回升。”

(2)据预报,“凤凰”今夜在福建中南部再次登陆。虽然它影响范围较广,但登陆福建后可能更“乐于”西进深入内陆,而不是北上“骚扰”沿海地区,申城预计不会正面迎接“凤凰”。

例(1)是《三湘都市报》2008年2月19日《长沙气温有望回暖至200C》一文的开头。该文首先引用杜甫的诗来抒发长沙春夜降雨的喜悦之情,然后用拟人手法来描写大地回春的美景。这样的开头新颖别致,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轻松活泼的情调,让公众受到感染并得到美的享受。例(2)是《新民晚报》2008年7月28日在《“凤凰”今夜袭闽 申城风大雨小》一文中的内容,运用了比拟方法:作者用“乐于”、“骚扰”等词赋予台风“凤凰”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将台风的走向写得活灵活现,情趣盎然。

对偶用词考究,对仗工整,是一种具有汉民族语言魅力的独特文化,是中国公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出现在电视、广播等有声媒体中,其声音则显示出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出现在报纸等平面媒体中,其形式则显示出两两相对、上下辉映的整齐美。因此,气象新闻的标题中运用对偶,除让公众得到所需信息外,还能在听觉或视觉上享受到音律整齐、节奏鲜明的快感。如“刮大风 落冰雹”(《湘潭晚报》2007年7月28日),“高温走远 暴雨来袭”(《潇湘晨报》2007年7月11日),“南北温差大 冰火两重天”(《新民晚报》2007年5月23日)这几则标题,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对仗,语义之间分别为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和补充说明关系,让人看起来顺眼,读起来悦耳。

在一些特定场合,尤其是具有喜庆意义的场合,气象新闻的标题也不时地运用双关辞格。例如“立秋时 祥云飘”,这是《京华时报》2008年8月7日发表的一则气象新闻标题,正文说明了“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秋时节,也是奥运火炬在京传递的第二天,……据市专业气象台发布预报,今天白天,本市大部分时间将以多云为主,……”可见,这则标题中的“祥云飘”既指奥运祥云火炬在北京城内飘扬,也指自然界的云彩在北京上空飘扬,天上人间,一片飘扬的云彩,何种美妙的情景!该报在8月9日的气象新闻中用的标题是《火炬燃 晨雾散》,也运用了双关辞格,既表达了火炬燃烧时的天气状况,又预示着北京奥运云开雾散、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参考文献]

[1] 张静,郑稳稳. 天气预报报道的多元化特色[J]. 新闻前哨,2007(6): 42.

[2] 姚润丰. 从服务性信息到重要新闻品种——气象新闻报道的理念扩展[J]. 中国记者,2006(2): 20.

[3] 唐亚阳,曾小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因素[J]. 求索,2008(3): 66.

[4] 周小红. 马克思的美感认识观在2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运用和发展[J]. 湘潭大学学报,2007(5): 102.

猜你喜欢
气象天气公众
气象树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谁是天气之子
公众号5月热榜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Weather(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