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美诗歌课堂教学新探

2010-08-15 00:44王婷婷张奇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英美诗歌文学

王婷婷,张奇才

(1.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2.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英美诗歌课堂教学新探

王婷婷1,张奇才2

(1.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2.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分支,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英语语言的特殊性使得英文诗歌的学习和赏析对中国学生和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冒险性与挑战性。当前中国高校英美诗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必须将英美诗歌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并且应鼓励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英美诗歌。

英美诗歌;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内的英语学习如火如荼,英语几乎成为所有高校学生必修的外语。但是能够了解并且背诵一些经典英文诗歌的人却并不多见。一方面,中英文语言的差异性使得英美诗歌的赏析和学习对于中国学生和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与挑战性。另一方面,当今高校校园,学生们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一般倾向于选修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文学这类旨在强调精神和思想,加强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关注情感教育的课程被大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大背景下这一现象本身显得无可厚非,但它说明了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出台一些相应的对策并做一些相应的改革。

一、英美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或是为了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方便今后找工作。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认识不多,更谈不上对英美诗歌的了解。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莎士比亚的作品都知之甚少。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现状。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并没有适当的将英美文学经典融入到其中,基本上都是短文供大家学习。这些课文相对于高中的英语课文篇幅较长,词汇较难,语法较深入,句型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注重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让学生掌握、学会新的词汇和语法就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如此教学重点让很多学生怨声载道。他们抱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相似,没有突破。永远学不完的词汇和枯燥的语法消减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差,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状态和教学目标。其结果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英语成为让很多中国大学生头疼的一门学科。

其次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英美诗歌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上述目标的实现要求在文学课教学中必须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两者并重,史料结合。我国现有的英美文学教材不下10种,而这些教材几乎都是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不同时期,选出各个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选读。教材并没有把不同的文学形式分开。而所有的英美文学教材中经典的小说所占比重最大,诗歌所占比重最小,最不显眼。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重点自然就放在小说的讲解和分析上。对于诗歌自然讲解甚少,不够深入。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时间有限,往往时间安排不恰当,就出现了到学期末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的情况,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对于不同时期英美诗歌的学习,使得学生缺乏对英美诗歌整体发展趋势的了解。在英美诗歌教学方法方面,有些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采取与其他形式文学一样的教学模式——首先罗列出社会背景,作家生平背景,然后讲解诗歌中的晦涩词汇,让学生明白诗歌的中文意思。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学生很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无法体会诗歌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也就不重视英美诗歌的学习。再者,比起带有曲折故事情节的小说和戏剧以及琅琅上口的散文,英美诗歌显得过于深奥,学生学起来吃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对诗歌就敬而远之。

二、英美诗歌教学改革举措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明珠,是美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一样或是交流一种情感,或是宣扬一种精神,或是揭示一种哲理。诗歌又不同于戏剧、小说、散文亦或随笔,诗歌形式的独特,语言的精湛总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世界诗歌宝库中,英美诗歌由于其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大学胡家峦教授在《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一书中,引用英国诗人Thomas Nash(托马斯·纳什)的话说:“诗是百花之蜜,一切学问的精髓,智慧的本质,天使的词语。”胡家峦教授接着说道:“纳什的名言,既是他本人对诗的高度概括的形象描述,又是他同时代的英国人对诗歌的极为普遍的传统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英国的诗歌沃土。……在英国文学史上,自民族史诗《贝尔武甫》(Beowulf)直到18世纪现代小说兴起之前,‘诗’几乎是‘文学’的代名词。”[1]由此可见英美诗歌在英美文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果只学语言不学文学就很难把英语学到家,充其量只能算是“话匠”而不是“话家”。只有将语言学习和文学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既习得语言,同时又懂得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风貌、思维方式和心里特征等。诗歌是民族的心声,语言的精华,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学英语不可不学点英美诗歌。[2]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中英美诗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英美诗歌教学改革举措。

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学习需要学习者投入自身的精力和时间,其过程本身似乎枯燥无味。因此如何将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言语交流、如何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将“大学英语教学”和“高中英语教学”区分开来、如何让众多大学生喜欢上“让他们头疼的大学英语课程”?这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改变一下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美诗歌教学处于真空的状态,将英美诗歌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而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是其重要内容。词汇问题成为制约学生语言学习的瓶颈。如何有效进行词汇教学,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心理语言学认为,我们朗读时会无意识地思维,如把词汇置于一定语境中,把单词搭配方式、句子结构模式、上下文联系模式、发音节奏、速度、重音、语调模式都掌握起来,大脑会产生极强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英美诗歌由于形式独特,精炼的语言组合和意味深远的意境和内涵无疑为英语词汇教学和习得提供了最有效的语境。譬如短语if only属于四、六级必须掌握的短语。传统教学方法在讲解该短语时,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强调if only后接虚拟语气,然后举出几个例句给学生。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当时明白了几个例句,印象并不深刻。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解if only时给学生引介英国女诗人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 “The First Day”效果就会不一样。“I wish I could remember the first day,/First hour,first moment of your meeting me;/ If bright or dim the season,it might be/Summer or winter for aught I can say./So unrecorded did it slip away,/So blind was I to see and to foresee,/So dull to mark the budding of my tree/That would not blossom yet for many a May./If only I could recollect it! Such/A day of days! I let it come and go/As traceless as a thaw of bygone snow./It seemed to mean so little,meant so much! /If only now I could recall that touch,/First touch of hand in hand!—Did one but know!”该诗提供了学习if only和虚拟语气很好的一个语境。诗人在此讲述了自己错过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人,悔不当初。排比、明喻、重复、矛盾等修辞加上虚拟语气的运用使得诗歌栩栩如生,感情真挚丰富,自然流露。整首诗满溢着深深的懊悔,诗人想回到初见的那一刻的强烈意愿溢于言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朗读这首诗。此诗所涉及词汇并不太难,语言清晰,韵律活泼,音韵和谐,画面感强,学生稍微体会就能品出诗人所传的情达的意。两句if only引导的虚拟诗句将诗歌感情推向高潮,把诗人内心的强烈的悔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同情和共鸣,联想到自己年少朦胧的爱的记忆。这种感情的共鸣和联想就加深了学生对if only用法的掌握和记忆,同时也学习了这首诗歌。在这首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对这类感情基调的诗歌的了解。 众所周之,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哥哥Dante Gabriel Rossetti是个画家也是个诗人。他的诗歌和他妹妹诗歌感情基调很相似,都属于“感伤主义”流派。比如他的诗歌“Sudden Light”:“I have been here before,/But when or how I cannot tell:/I know the grass beyond the door,/ The sweet,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the lights around the shore./You have been mine before,—— /How long ago I may not know:/But just when at that swallow’s soar/Your neck turned so,/Some veil did fall,—— I knew it all of yore./ Has this been thus before?/And shall not thus time’s eddying flight/Still with our lives our love restore/In death’s despite,/And day and night yield one delight once more?”这首诗是诗人为怀念亡妻所作的感伤情诗。诗歌语言简单流畅但感情真挚动人,诗歌描述了诗人在妻子去世后故地重游,怀念妻子当时回眸嫣然一笑的动人瞬间。将这首诗引见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什么是“感伤 的 ”(sentimental) 以 及 “感 伤 主 义 ”(sentimentalism)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英美诗歌浓缩的精髓语言及其所传达的深远意蕴让学生能够亲身去体验,感同深受。这种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无疑给学生学习掌握英语词汇提供了非常适合的语境平台。从而使得词汇和语法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枯燥而又无趣的背诵和记忆,而是一种思想上的感悟,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交汇。学生在掌握英语词汇的同时也了解了些许英美诗歌,丰富了内心情感,提高了文学修养。

鉴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内容繁多但课时有限,所以教师在教授英语专业学生英美诗歌时如何把握住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英美诗歌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英美诗歌在形式上毕竟不同于英美小说、戏剧或是散文,其教学方法应该区分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和诗歌的境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放弃对诗歌的诠释,首先传授学生有关英美诗歌艺术的基本知识。英美诗歌艺术有五个最基本的方面:第一是诗歌的界定;第二是外部要素,如音律与韵式等;第三是诗歌的内容要素,如诗质、想象、意向、题材和主题等;第四是诗的类式(genres);第五是诗歌分析的路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将文学研究方法归纳为两大类:外缘方法和内缘方法。外缘方法,基本上是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作者思想背景等入手,考察与解释作品,并且把作品作为社会、生平与思想等诸种外部要素的反映或体现。内缘方法,基本上把作品看成是自在自为的存在物,直接从作品本身入手,考察与分析其中蕴藏的各种内容和信息,并进行相应的阐释。诗歌分析与研究,也有外缘和内缘的两大途径。[3]了解诗歌艺术的这五个基本方面对理解、鉴赏与评判英美诗歌有引导作用。其次,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英美诗歌。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挖掘、去鉴赏不同的英美诗歌。变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为主动思考的学习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诗歌的真谛,进入诗歌的境界。朱光潜在其《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出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它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就诗的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创造永不会重演,欣赏也不会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4]由此可见,英美诗歌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习者自己进入到诗歌中去感悟诗歌的境界。

结语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表象形式,作为英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理所当然应该被重视,不应该遭到冷遇或是边缘化的待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应该是用心体验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本、另一种社会、另一种文化、另一种心灵和另一种生命的过程。把文学作品作为一面宝鉴,感悟其中所反射、折射和透射出来的,甚至连作者本人也未完全意识到的人性、生命、世界的本来面目与意义。”[5]如果说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了解英美诗歌,那么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就应该懂得诗歌。

[1]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建刚,闫建华.英美诗歌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42-144

[3]罗选民.英美文学赏析教程(散文与诗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3-135

[4]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42-47

[5]任晓晋.外国文学名著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G642

A

1009-9530(2010)05-0102-03

2010-06-07

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SJY200823)

王婷婷(1983-),女,湖北随州人,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张奇才(1981-),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英美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我们需要文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诗歌岛·八面来风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