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意义

2011-02-10 12:42常景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3期
关键词:椎动脉供血基底

常景环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区一过性血流量减少,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TCD、MRA、DSA及CTA的临床应用丰富了VBI的诊断手段,但其诊断价值文献报道不一。本研究对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CTA和DSA结果进行比较,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近2 a来确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9~73岁,平均61.6岁,病程2 d~14个月。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我们制定的VBI诊断标准:(1)以头晕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头晕为旋转感、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活动可使头晕加重,多伴恶心、呕吐;(2)头晕同时至少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或体征,即枕叶、脑干、小脑的损害症状,如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视物成双、眼球震颤、一侧性耳鸣和耳聋、构音吞咽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等;(3)除外引起眩晕的眼、耳疾病;(4)除外小脑、脑干的梗死、出血及肿瘤。患者入院均进行CTA及DSA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CTA检查:以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行扫描,首先进行头颅CT横轴位平扫,除外出血性脑血管病,再进行CTA扫描。扫描条件:120 k V,70 mA。患者取仰卧位,头置正中位,身体制动,平静呼吸,禁止吞咽,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80~120 mL,注射速度2.8~3.0 mL/s。注射后17~20 s开始扫描,CT值设为180 HU。扫描范围:T2椎体下缘至鞍上2 cm。扫描层厚1 mm,层间距1 mm。图像数据经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二维(2D)或三维(3D)血管影像。阳性结果标准:椎动脉内径<3.30 mm,基底动脉内径<4.32 mm。

1.2.2 DSA检查:采用SIEMENS Coroscope机器进行检查。经股动脉入路分别置管于双侧椎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优维显300 mg/mL)3~4 mL/s,共2 s。拍摄正、侧位片,并根据需要加摄必要体位。统计分析DSA图像。血管狭窄程度定义为血管最狭窄处与远端正常管径之比,比值为1者为0,完全中断者为100%,采用目测法将狭窄分为4度。1度:0~25%;2度:26%~50%;3度:51%~75%;4度:76%~100%。

46例确诊患者均进行CTA及DSA检查,分析基底动脉(BA)及左(LVA)、右椎动脉(RVA)狭窄情况,由两位医师分别读片行双盲法研究。

2 结果

2.1 CTA检查结果 46例患者中39例(84.8%)有不同程度的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狭窄。其中仅一侧椎动脉狭窄20例(43.5%),同时存在两侧椎动脉狭窄15例(32.6%),仅基底动脉狭窄5例(10.9%),基底动脉并一侧或两侧椎动脉狭窄5例(10.9%)。7例(15.2%)椎基底动脉管径未见异常。

2.2 DSA检查结果 46例患者行DSA检查后40例(87.0%)呈阳性结果,其中仅一侧椎动脉狭窄21例(45.7%),均为1~2度。同时存在两侧椎动脉狭窄15例(32.6%),仅基底动脉狭窄5例(10.9%),基底动脉并一侧或两侧椎动脉狭窄5例(10.9%)。DSA显示的40例狭窄除1例CTA未检出外,余在CTA上均显示为同样程度的狭窄,CTA未出现假阳性。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具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等特点,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VBI发生的主要血管内因素,也是后循环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椎基底动脉变性、血管壁增厚、钙化和纤维组织增生后形成粥样斑块管腔狭窄,血流变细,进而导致供血区血供不足[1]。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全程,但以椎动脉起始段最为多见。近些年来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其研究也日益成为关注的要点。TCD、MRA、DSA及CTA的临床应用丰富了VBI的诊断手段,但其诊断价值文献报道不一。

TCD检查具有简便、快捷、无创伤、易重复及可监测等特点,通过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客观地反映VB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但TCD检查无法测量血管管径、血流量,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差,且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人为主观误差(如超声探头角度),在VBI诊断中只能作为一个较粗略的临床筛选方法。同时,TCD只能反映椎动脉系统主干的供血情况,无法检测细小分支的血流情况,故未能对VBI的病因作出详细的判断。MRA可显示血管的粗细、走行,有无折角、扭曲,有无狭窄、闭塞等情况,且一次数据采集后可多角度重建血管影像,无骨性伪影,无需注射含碘对比剂,无穿刺创伤。但MRA反映的血管解剖结构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差距,且MRA无法显示颅内小血管的狭窄闭塞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DSA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消除了骨骼和软组织影,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自从Nudel 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后,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目前DSA被认为是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DSA操作复杂、有创伤、费用高等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在椎动脉起始段的识别方面,由于椎动脉起始段深而弯曲的特殊解剖位置,使DSA诊断精确度受限。

CTA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非创伤性血管造影技术,其在诊断主动脉、门静脉以及脑血管病变、畸形等方面均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2]。Holling worth等报道[3],CTA 在显示大脑前、中、后及前交通动脉方面敏感性可达89.8%~100%。CTA较TCD有明显优势,且与DSA检查相比,检查时间短,适于不能行长时间检查者;无动脉损伤及卒中危险;可很好显示钙化;能旋转360°,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血管进行观察,避免血管重叠的干扰,可清楚显示椎动脉起始段的钙化、扭曲和狭窄,弥补了DSA对该段血管诊断精确度不够的缺陷。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CTA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仅1例右椎动脉轻度狭窄患者应用CTA未检出,提示在VBI诊断方面,二者有相似的诊断价值。综上所述,CTA检查精确无创,可作为诊断VBI的首选方法之一。

[1]张兆岩,王虹,孙冬英,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动态 MRA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66-168.

[2]胡锦清,沈建康,林东,等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4(2):102-106.

[3]Holling worth W,Nathens AB,Kanne JP,et al.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trau matic or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Radiol,2003,48(1):88-102.

猜你喜欢
椎动脉供血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辣语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