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只是传播知识

2011-08-15 00:48胡俊丽
湖北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头羊张丽斑羚

◎/胡俊丽

那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斑羚飞渡》一文。

这是一篇小说,写的是七八十只斑羚在后有猎人追捕、前有悬崖峭壁的绝境中,在镰刀头羊的指挥下,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避免了种族灭绝的神奇故事。

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然后,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自己融入故事当中,想象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斑羚。

通过两次阅读文章,许多学生脸上的表情都变得很庄重。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一定受到不小的震动,此刻肯定有话要说。于是,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细节。

小文说老年斑羚从容赴死那一节让他很感动。整个斑羚群迅速分组,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当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的那拨少时,镰刀头羊自觉地走到老年斑羚的行列中,几只中年公斑羚“也自动地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在分组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命令,没有强迫,也没有讨价还价,斑羚没有半点畏死之心,好像牺牲是天经地义的事。

小文刚坐下,张丽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第一对斑羚试跳时,我的心好紧张,生怕它俩都掉到悬崖下面。那样,不仅这两只斑羚会丢掉性命,后面的斑羚也逃不过猎人的枪口。”

的确,这一试跳关系重大,不少学生都纷纷附和张丽的话。看来这一段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这一幕的动词——“飞奔、起跑、跃、跳、紧跟、勾、蹿跃出去、猛蹬、起跳、升高、落、坠落”,深切体会飞渡的惊心动魂。然后设问:老年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斑羚架起生命的桥梁,而且“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但是接受“生命救助”的斑羚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感激,只是“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话音刚落,学生马上开始了分组讨论。有的小组说:“这个紧要关头,如何保持种族的延续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成功飞渡的斑羚来说,它们最在乎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死。”有的小组说:“感激大多是因为别人为你做了分外之事,而在这些斑羚看来,牺牲自己是天经地义之事,可能这就是这个种群千百年来面对危险时的一种本能反应。”我接过他们的话说:“是啊,面对种族的生死存亡时,个体的生命就显得渺小了。这些获救者有一天也会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为另一群年轻斑羚做‘桥墩’。它们不会要求别的斑羚如何感激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感激那些老斑羚。在残酷的自然法则面前,感情的作用有时候是微弱的。”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有哪些感受?请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人和动物对生命的渴望是一样的。”有的说:“对老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很敬佩。”有的说:“人类很残忍。”有的说:“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有的说:“保护动物,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很活跃。我趁机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看到他们写下的题目,我暗暗吃惊:“善待生灵”“狩猎者,放下你的猎枪!”“悲壮的接力,永恒的彩虹”“弱耶?强耶?——老斑羚礼赞”“时代呼唤牺牲精神”“为团队精神叫好——《斑羚飞渡》的启示”“在成功的背后——读《斑羚飞渡》有感”“英雄斑羚,让人类汗颜”“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从这些题目中,我看到了善良的心地,看到了高贵的灵魂,看到了担当的情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要予学生以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想,语文教师应利用有限的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无限的德育渗透,由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头羊张丽斑羚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手术后的应用探讨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同一个梦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头羊
后套头羊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后套头羊
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