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1例疗效观察

2011-08-17 11:51裴景洲霍传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面肌特发性面神经

娄 勇 裴景洲 霍传宗

河南原阳县红十字医院 原阳 453500

我科于近2 a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4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1例入选患者,发病1~4 d,男50例,女31例,年龄17~53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 41例和对照组40例。2组病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贾建平[1]主编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符合引言中激发因素及年龄、发病特点。(2)临床体格检查,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病侧齿颊之间,Bell征阳性部分患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本次观察中19例患者出现。(3)经鉴别及相关检查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神经莱姆病及中枢性面瘫、外伤及手术后损伤引起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地塞米松10 mg+利巴韦林0.5静滴,1次/d,5 d后减量用2 d;七叶皂甙钠10 mg加5%葡萄糖液 250 mL静滴,1次/d,共 5 d;口服维生素 B1片 20 mg,tid,甲钴胺片500μg,tid,地巴唑片10 mg,tid,10 d一疗程,均应用两疗程。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治疗,根据祖国医学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原则,自拟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祛风通络。方药:当归15 g,川芎10 g,生地15 g,赤芍15 g,僵蚕10 g,全虫6 g,制白附子9 g,双勾10 g,菊花10 g,防风10 g,黄芪10 g,1剂/d,煎服 2次,并随症加减,10 d一疗程,两疗程停药,2组患者配有红外线照射10 d;发病1周后由针灸科专人固定选穴针灸1周。

2 结果

表1 2组25 d后临床疗效比较 [n(%)]

疗效标准:治愈:面肌运动功能及面容完全恢复,皱额闭眼,鼓腮味觉等面部活动正常;显效:面肌运动功能及面容基本恢复,皱额闭眼、鼓腮等面部活动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有效: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较发病时好转,皱额闭眼、鼓腮等面部活动较发病时有好转;无效:病情无变换[2]。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97.56%,对照组85.00%,2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患者有兴奋、睡眠差,均不影响治疗,未中断观察。

3 讨论

面神经要经过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后由茎乳孔出颅腔,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须由此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的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针对神经的水肿缺血,我同样采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给予皮质类固醇及B族维生素等应用,并且应有七叶皂甙钠,该药为七叶树科植物种子提取,能促进机体提高ACTH和可的松血浆浓度,能促进血管壁增加PGF2a的分泌,能清除机体内自由基,从而能起到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保护血管壁的作用。疗效提高,在与激素配伍中未见不良反应。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多为正气不足,风寒之邪入侵脉络,致气血痹阻于面部,故出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组方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原则。方药中以四物汤为底方,白芍改用赤芍,养血则更化瘀,姜蚕、全虫、制白附子,祛风通络温经;菊花、双勾,清热祛风、清利头目;黄芪、防风,益气固表;全方重在扶正去邪,养血则荣筋脉,化瘀通络则经脉得以疏通,并配以针灸刺穴位,气血和顺、经脉通畅则面部功能得以恢复。

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联合应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6.

[2]姬同超,孙继红.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103例[J].光明中医,2008,23(5):614.

猜你喜欢
面肌特发性面神经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