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10-23 12:22叶宝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区域学校

■叶宝福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叶宝福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就是在国家教育发展总目标指导下,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构成、文化传统等特点,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办学目标、办学模式、教育规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行改革,以利于为区域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处于一个重要发展时期。2010年,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构建区域的现代化教育为突破口,推进浙江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区域教育指明了科学、优质、法治、公平且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笔者尝试以台州市各个县(市、区)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为蓝本,分析阻碍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既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和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势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人们对优质教育的不懈追求,也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教育的重要方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民众心态,决定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分地区、分阶段、分类型特点。离开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就谈不上国家整体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革相适应的教育形态的变化演进。包含三个方面:在空间上,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整体上的深刻变革的过程(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在时间上,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发展动力机制上,教育现代化是伴随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不断调整、更新、定位的过程。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现状

浙江在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后,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2000年又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台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出台了《台州市教育现代化纲要(1999-2020)》,提出要实现台州“二次腾飞”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以《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作为对策研究,正式迈开台州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近年来,台州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各类各级教育持续发展,教育总量大幅增长,教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台州市3~5周岁在园幼儿数23.99万人,毛入园率96.31%,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61.4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8.2%,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15.62万人,毛入学率96.3%,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越,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有书读”的问题。二是体制创新积聚基础教育现代化能量。一方面坚持推动教育创新,以民有国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制、委托经营为主要载体的民办教育持续多元发展,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是激活并创新体制,使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转变得更有效率,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促进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1999年起,在全市开展创建“省教育强县(镇)”“市教育明星乡镇”和“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学校)”活动。至2009年底,建成7个浙江省教育强县、104个省教育强镇,113个台州市教育明星乡镇、17个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232所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三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实现高学历化。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接近100%,高一层次学历比例逐年提高,研究生开始进入中小学任教;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6.2%,高中教育专任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到3.1%,中职学校专业课双师型的教师达到64.4%;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通过“名师名校长工程”和“领雁工程”实施,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群体不断涌现。四是协调发展追求基础教育现代化效益。一方面坚持教育公平理念,大力加强农村教育,以“中心校战略”和“初中发展联盟”为主要策略的均衡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深入实施“阳光招生”和城乡教育均衡度监测制度,以引导和监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中职三大紧缺专业免费政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为台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台州市各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经验和成绩是令人欣喜的,但问题和忧虑同样客观地存在着。虽然各区域的教育发展现状不尽相同,但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共性,其主要表现为:

教育投入总量绝对增加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仍然相对不足,教育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从图1数据表明,2005~2009年,台州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平均年增幅分别为12.18%和16.28%,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分别为1.83%、1.72%、1.82%、2.13%和2.19%,为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二是各县(市、区)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区域差距日益扩大。从图2可见,2009年台州市各县(市、区)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时,椒江、黄岩、路桥、玉环、三门、天台、仙居、温岭、临海等县(市、区)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分别为1.30%、2.00%、1.19%、1.72%、3.51%、3.61%、4.30%、1.41%和2.52%,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23.24%、25.32%、27.37%、21.86%、21.58%、28.45%、28.95%、24.32%和27.94%,已全部达到浙江省提出的“到2012年达21%以上水平;全市教育技术装备财政经费投入最高的县占总投入的63.5%,最低的县占总投入的25.9%,生均装备经费投入最多的是最少县的2.53倍。这些数据表明,各区域财政性教育经费虽有增长,但主要用于区域中小学人头经费支出,用于学校建设、运转和办学条件改善上的经费增长仍满足不了教育内涵提高的要求。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装备经费投入区域差异仍然较大。因此,要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有不小的差距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如在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络建设中,片面追求技术先进性只重视网络硬件建设,忽视教育城域网络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教育城域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没有货,更缺少驾驶员。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老师大量地编了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软件,结果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区域信息技术类装备配置差距较大。从表1可见。2009年,全市普通中小学生机比最高的县是6.88:1,最低的是13.79:1;多媒体设备进普通教室普及率、校园网覆盖率、计算机教室拥有率、理科教学仪器达标学校的比例最高的县分别是最低的2倍、2.35倍、1.38倍、1.96倍。这些数据表明,全市以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为重点的信息技术类装备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差异明显,没有达到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的目的。同时也反映出,以教学仪器和图书为重点的常规装备水平发展缓慢,县(市、区)教育设施设备滞后。如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科学馆、活动室、体卫设施、实践活动设施等严重不足,与浙教计[2003]105号文件所规定的标准化工程标准相差甚远。个别县(市、区)教育装备与《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要求差距较为明显,尤其是新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计算机配置的落后等因素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另外,教育技术装备学校管理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跟不上信息化发展,影响和制约了设备的使用。

表1 台州市2009年各县(市、区)教育技术装备情况

师资水平不能适应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

师资的数量、质量关系着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还有待提高。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没有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二是人员结构失调。在农村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有些学校教师配备剩余,授课不均;有的某些学科过剩,专业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教师短缺,相应课程只好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边远学校教师年龄中老者居多,近郊年轻教师居多。教师比例失衡,衔接断层,教育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使得推行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和素质教育困难很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失衡。义务教育学校高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小学高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1.16:1,初中为1.19:1;小学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1.05:1,初中为2.48:1。城镇教师的稳定性较强,乡村学校教师变动频繁,优质教师流失严重。导致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结构不合理,农村骨干教师数量极少。

素质教育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在不断突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素质教育也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和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格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比较普遍,“择校热”还未降温。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6~22岁学生近视率为63.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学校的自主办学问题也严重困扰着许多在第一线办学的校长们。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营造好的环境促进学校发展,学校的特色、课程、评价如何自主发展,如何形成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并寻找和获得发展机遇,这是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三是教育评估和考试问题也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高考制度如何改革,新课程如何推进,学生素质发展如何测量,社会衡量人才的观念如何转变等一系列的矛盾也尖锐地向教育提出了挑战。还有,外来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这一点在台州地区的城市内相当突出,并在这些城市的学校中开始出现新的“两元文化冲突”。职业教育如何有效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如何进行有效的预测等,这些问题在该区域内也相当严峻。

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差距较大

从图3可见, 2009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等三项指标分别达到96.31%、98.20%、96.36%。其中两项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横向比较,台州市10个县(市、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距明显,三项指标最高的县与最低的分别相差7.56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9.01个百分点,个别县的三项指标均是全市最低,与《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这表明了欠发达县的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台州市基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形势与挑战

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也给台州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台州教育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的视角分析和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

一是实施“四大战略”。主攻沿海、实施“四大战略”,决定台州未来发展的地位,必将极大地提升台州市的经济实力、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二是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要途径,是现代化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要及时调整学校布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要以极大的力量解决城市学校容量不足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权益。三是优质化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家庭对成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强。

新时期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台州教育发展具备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遇。一是台州经济快速发展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保证。“十二五”期间,台州市GDP和财政总收入预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和7%,到2015年,全市GDP将达到3 25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07亿元,优先发展教育具备了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高速路网的建成通车,台州的区位优势明显改善,扩大教育交流、引进人才、吸收科学技术成果、利用上海等城市教育资源优势,提升台州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利条件显著增多。三是不断提高的教育水平为加快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台州市教育总体实力达到了较高水平,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新时期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和2010年浙江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改变区域基础教育的现状,摆脱区域基础教育的困境,缩短区域基础教育同经济发展的距离,使区域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区域建设服务,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区域市场经济机制的教育体制。要确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契机,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按照“政策支持保障发展、依托优势率先发展、城乡统筹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厚实的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基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必然追求的一种目标。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互动的发展过程。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来支撑。只有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培育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培养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现代人。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由此认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教育优先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要本着教育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在确保公共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两提高”同时,做到财政性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生均公共教育经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及教育和谐发展。同时,在增加教育投资的前提下,要强化效益观念,使有限的教育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省人民政府应加大对市、县财政投入教育强度的预算监督、结算监督,加大审计、核准力度,对投入不足、审核不严的,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科学配置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公平发展的是衡量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推进教育公平,把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加快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一是要整体规划办学点布局。要加大布局调整的力度,撤点并校,撤并一些规模过小、资源条件较差的学校,力争形成规模办学和集中办学;二是要加强教育装备建设。要在中小学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装备多媒体教室,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校园宽带网络,逐步实现“校校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加强信息技术装备的同时,切实注重常规仪器设备及图书的装备,以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数字化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小学科技校园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统筹管理,科学配置城乡和学校办学资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进一步推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谐,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要加强区域薄弱学校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改进和加强薄弱学校内部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乡镇中心学校带村校等组织方式,努力消除薄弱学校。四是注重装备的管理与应用,促进教育技术装备效益发挥。加强信息化管理,重视优质教学平台和资源开发,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要以装备促应用,以应用促装备,纠正“重建设轻管理,重装备轻应用”的倾向,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制定装备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师资队伍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力度,从“专业学科前沿理论和发展”“学科教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科课堂教学技能”“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校本研究方法”“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等6个方面开展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加速“名师名校长”培养,增强名师名校长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名师名校长工程”“科研兴教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等活动,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批能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专家乃至教育家。三是要建立和健全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建设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要严格教师准入,建立健全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大力推进“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优劳优酬、合理流动”的人事制度改革, 以推进岗位设置管理为基础,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完善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推进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管理水平

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就要求每个学校首先实现现代化,而创特色学校、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特色和持续高位走强的优势,在更新观念中明确目标,在破解难题中突出重点,在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质量大提升。一是优化教育管理促进内涵建设。要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生源实际和地域特色的区域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个性特长学生的选择性需求;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的数据分析体系,建立区域性的学科试题库和教学资源库,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以管理促发展;建立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保障教育管理的公正性、科学性。二是坚持内涵发展增强创新活力。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要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结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德育先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塑造健康人格,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植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强化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主,保护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强化教育的个性化、多样性,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积极营造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以科学和谐的教育发展理念,引导和促进教育改革。三是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特色发展。不同类型学校有各自的培养目标、教育责任和社会服务职能,因而有各自的办学模式。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要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从“千校一面”转向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发展,为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优质教育选择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前提,给每个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发展的实质公平。把学校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就需要校长树立开放的观念和竞争的意识,勇于打造教育品牌,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建设教育强市需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结构,这种结构对外表现为与经济结构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从而使教育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加速器;对内表现为教育事业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使教育内部少内耗、高效率、更公平。主要包括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引领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等。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针对区域的教育实际,加强教育规划,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针对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要将促进幼儿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纳入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幼儿教育的责任,依法规范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省、市优质园的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城乡幼儿园互助共进,推行以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中心园与其他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保教策略、教师研修、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四统一”的管理模式,整体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二是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机制,深化“中心校战略”“初中发展联盟”,全面实施“一校一品计划”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名校。三是建立“高中发展共同体”。以扩大优质教育为中心,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构建“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四分享的普通高中协作机制,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围绕新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等主题,合作共研,共同提高。四是补平职业教育短板。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以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建设目标,改善区内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提高生源素质和“双证率”毕业生的比例,提升职业教育内涵,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新兴专业和骨干专业,实现职业学校规模化、专门化、特色化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总之,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追求的理念,又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是不断发展着的递进进程。它不仅要面对教育所服务的社会作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定位。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它是一项有始无终的工程,我们还处在摸索和探究中,有许多困难等待我们去克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改革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改革支撑和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加快实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育局)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1.023

猜你喜欢
现代化区域学校
边疆治理现代化
学校推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区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