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三化』方向发展现代乳业

2011-12-27 05:28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乳业牧场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

瞄准『三化』方向发展现代乳业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

呼和浩特市乳业从2001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乳业兴市”战略以来,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经营方式,逐步形成了具有呼和浩特市特色的乳业发展模式,乳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主导产业,2010年底全市奶牛存栏100.2万头,牛奶产量428万吨,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多种方式经营的格局;在带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70元,其中来自乳业的纯收入达到3565元,占41.1%。

(一)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几年来,经过反复探索,吸取先进经验,积极推动奶牛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奶牛托牛所、奶联社、现代养殖牧场等规模化养殖场 (区)的建设。2009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决定》,提出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0%以上(2009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2011年达到70%)。2010年全市开工新建规模化奶牛牧场(小区)共有121个,其中百头牧场97个,千头20个,万头4个。已建成投产80个。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化奶牛牧场(小区)318个,全部投产后奶牛入区率可达50%。为积极鼓励各方力量投资建设奶牛牧场,市政府对每建成1处给予资金补贴30万元—50万元。此外,各旗县区也因地制宜地在养殖用地、三通一平建设、设备购置、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

(二)饲养水平越来越高。大力实施“吨奶工程”。从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入手,帮助奶农建立奶牛档案,进行科学的选种配种,通过推广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等综合措施,提高奶牛种群质量和单产水平。奶牛单产由2001年的3吨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5.8吨。业务部门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程》,定期举办全市规模化养殖场项目管理及生产技术培训班,要求养殖场依托国家、市本级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在具备条件的牧场园区推广应用了分群饲养、全株青贮、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协助牧场引进国外先进大型青贮收割设备,与周边农户签订全株玉米种植收购协议,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又解决了牧场的饲料问题,原奶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2010年,奶联社、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与农户共签订20万亩青贮玉米,1万亩苜蓿草,2万亩青莜麦合同,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饲草保障。

(三)乳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全市现运营的908个生鲜乳收购站和412个生鲜乳运输车已全部发证,实现了生鲜乳收购、运送“两证一单”的管理机制,即生鲜乳收购、销售环节中持有生鲜乳收购证、生鲜乳准运证和交接单;二是全市运行奶站全部列入监管范围。每个奶站每月定期通过内蒙古生鲜乳管理信息网上报其经营状况。严格按照自治区要求对所有生鲜乳收购站进行了标准化管理,挤奶厅、贮奶间、设备间、办公室、冷却设备、冷藏罐、搅拌装置等基础设施完善,严格实行每头牛单独留样制度等,全年不定期对所有鲜奶收购站进行监督检查。2010年全年检查生鲜乳收购站2750次、运输车824车次,出动执法人员8300人次,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有违禁物质和掺假使用的工具,安全状况良好;并配合农业部和自治区对生鲜乳抽样检测,全年共抽检1137批次,合格率为100%。三是奶站转型较快,有一部分收购散户牛奶的奶站已经转型成牧场,饲养管理和牛奶质量大幅度提高。

(四)投资与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不断探索,形成了多元化投资和多种模式并存的合作经营机制,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是乳品企业自建模式:近几年伊利、蒙牛公司投资建设了自己的奶源基地。如伊利公司投资建设的伊利万头示范牧场和蒙牛公司投资建设的澳亚牧场。牧场的设计及饲养管理全部为世界一流水平,奶牛存栏数分别达1万头。

二是奶联社模式:由奶联社直建或伊利公司投资建设标准化千头奶牛牧场。奶联社通过先进的技术、管理及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投入对牧场实施经营管理,吸纳奶农以现有奶牛入股分红、保本分红等方式入社,农户不参与奶牛的饲养管理,合同签订后,奶牛疫病及死亡风险由奶联社承担,奶户获取一定年限的固定回报。现已有农户的近3000头奶牛进入奶联社牧场饲养,平均每头奶牛年均单产增加1.5吨,原奶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成为伊利集团“金典奶”、“奥运奶”等高端产品的原料奶。

三是托牛所模式:奶户与牧场主签订合同,将健康奶牛直接托入小区或牧场饲养。奶牛的所有权仍归奶户所有,产下犊牛归奶户所有,奶牛的饲养管理、冻精配种、防疫治疗、挤奶销售、饲养人员全部由牧场统一安排。

四是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奶站业主和规模养殖户作为发起人,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动员村内奶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奶户以奶牛、现金入股,其饲料和订单种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合作社成立后,实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组建理事会和监事会,形成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定期公示,健康奶牛入社作价评估,奶户按投资比例分红。

五是家庭牧场模式: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发展建设家庭牧场,规模多在100头—300头。

六是企业投资模式: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招商引资渠道,引进企业投资兴建奶牛牧场园区。奶牛全部由企业购进,目前已引进的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已投资3.5亿元,新建了1处5000头规模牧场和3处2000头规模牧场。

呼和浩特市的乳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着奶牛养殖效益相对下降、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养殖科技水平低和奶牛疫病防控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呼和浩特市要积极推进乳业“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简称“三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乳业,全面提升乳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一)发展现代乳业,必须抓好规模化养殖这个基础。规模化饲养是提高个体产奶量和原奶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原奶的收购价格、增加养牛效益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现代乳业的基础。坚持走扩大规模、集中饲养的路子,使奶牛养殖的总规模要稳定在100万头,农民个体的养殖规模达到30头以上,牧场的养殖规模达到100头—10000头。集中饲养是指全市奶牛的集中饲养比例达到70%以上,确保“中国乳都”拥有全国一流的奶牛基地和世界一流的奶源基地。

(二)发展现代乳业,必须抓好标准化养殖这个保证。标准化养殖是按照集约化养殖的要求建立的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严格管理的奶牛养殖方式。呼和浩特市按照奶牛标准化养殖要求,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吨奶工程”,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牧场建设的布局和饲养场的建设要实现标准化。把奶牛饲养布局到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平原区。牛舍的建设坚持适用和“以牛为本”的理念,使奶牛生活得更加舒适。二是奶牛饲养管理要实现标准化。奶牛生活的环境卫生、饲料配方、挤奶时间都制定严格的标准,既要达到程序化,又要根据奶牛的不同生理特点和生育期,采取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三是饲养健康奶牛,全市的奶牛全部进行健康普查,为健康奶牛建立档案,加强疾病的防治和疫病的预防。四是牛奶收购方式和价格要实现标准化。做到按牛奶的质量确定收购标准和收购价格,保证养牛者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五是加强对乳业从业者的培训,使每一个乳业从业者都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科学合理、自觉自愿地执行各种标准。这一现代养殖方式,确保了乳业的每个环节都能按标准执行,从而使整个产业的水平不断提升。

(三)发展现代乳业,必须抓好一体化经营这个关键。乳业的一体化经营,就是把奶牛饲养者、牛奶加工企业、挤奶站等生产主体形成产业链,并把饲料、兽药等中间环节连接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这对于发展现代乳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呼和浩特市的实际,抓好一体化经营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经营方式的一体化。按照国家的要求,乳品加工企业自己饲养的奶牛要达到40%,伊利、蒙牛都在积极参与牧场园区的建设,政府也扶持企业从事奶牛的饲养,从而实现加工与养殖的一体化。有的奶牛养殖者在探索和尝试从事小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为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作补充,实现养殖与加工的一体化。对独立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民和规模化牧场,则要通过合同的形式,确立相对固定的利益关系,形成企业扶持养殖者,养殖者为企业负责的共同体,实现一体化。另一方面是利益的一体化。乳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乳业链条必须良性运转,乳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转。通过政府引导,将乳业产业链中包括奶牛养殖者、乳品加工企业、中间环节服务者等主体都保证获得合理的利益,最终实现乳业的一体化经营。

康红波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市乳业牧场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稿启事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海上牧场
大国工匠
诗书画印
叮当牧场
Gift Horse
呼和浩特市将对部分公办、民办高中进行整合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