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过滤理论的幼儿语言发展策略研究

2012-01-14 03:40朱周贤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动机情感家长

朱周贤,刘 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部,重庆 401331)

幼儿从最初几个月的呀呀学语到三岁可以自由组词成句,其语言发展的速度让语言学家、教育家疑惑与惊奇。针对于此,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斯金纳 (B.F.Skinner)的刺激—反应论;乔姆斯基 (N.Chomsky)的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天赋论;皮亚杰 (J.Piaget)的认知论和韩礼德 (M.A.K.Halliday)的功能论。不管任何理论,幼儿在语言习得发展过程中都涉及了自身的情感因素,并无形中受此因素的推动与激发。克拉申 (Stephen 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如动机、自信和焦虑等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学习者动机强,自信高而焦虑小,则能较好的促使语言的输入;反之,若动机弱、自信弱则焦虑大,无形的屏障阻止了语言的输入。

图一 克拉申情感过滤理论模型

此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在二语习得中,其实幼儿对母语的习得无不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一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强,爱交谈,而一些幼儿不愿开口说话,语言发展相对迟缓。因此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帮助其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习得语言。

一 幼儿语言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幼儿作为一个语言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其语言发展除了与个体自身的生理因素、认知因素相关,还和其情感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后的早期已经表现出了好奇、高兴、悲伤、厌恶和满足等情绪。比如喜欢目不转睛地看着戴眼镜的家人,吃饱了会笑,母亲的拥抱让他安静,而噪音等让他焦躁不安等。到了一岁半左右幼儿开始出现复杂的情绪,如占有、害羞、敏感、嫉妒和骄傲等。随着这些情绪的增加,幼儿的自我意识也在增强,一些学者称之为 “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但由于幼儿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这一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对其行为的反馈。例如,成人对其行为的积极肯定可以强化这一自我意识情绪,反之消极否定则弱化自我意识情绪。成人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发展规律,引导幼儿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幼儿语言、性格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一)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 (Bruner,J)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他获得满足。这是一种自觉、无需用外力推动而自愿的学习。外在动机是由某些外部权威人士 (家长、教师等)人为地灌输给学习者,由外部诱因激发的竞赛、奖赏都属于外在动机。克拉申在语言习得的情感过滤假说中认为学习者动机强则能较好地吸收语言的输入,反之则弱。幼儿早期的饥渴、情感的需要,如想得到母亲的爱抚等是幼儿最早的内在动机,这些基本的内在动机促使幼儿最早发出了“奶”、“妈妈”等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其急切希望能认识、了解和融入周围的世界,但大部分时间其必须借助语言这一桥梁来达到这些目的,因此幼儿在一岁半到三岁左右出现了 “命名爆炸”,其开始命名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这一时期幼儿词汇的骤然激增与幼儿的内在动机无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内在动机促使幼儿语言急速发展过程中,如能得到家长的积极肯定、配合、表扬以及鼓励等会刺激幼儿语言发展的外在动机从而推动其语言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二)自信

自信是幼儿成功的基石,是激发幼儿不断实现理想目标的内在动力。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在1977年就提出 “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与这一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克拉申认为学习者自信越强,语言接收能力就强,反之则弱。而自信的来源与四大因素有关,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直接的成败经验如当幼儿做了一件事,得到了大人及时的积极肯定,那其下次更乐意做类似的事,若得到的是消极的否定那其下次可能回避类似的事情。替代性经验如观察到同龄幼儿的行为都得到了大人的积极认可,幼儿也可能以此仿效。言语劝说对幼儿早期自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对于处于 “镜像自我”时期的幼儿来说,其自信来自于别人特别是身边的权威人士如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其安全感、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对自己的热情和赞许,反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得到负面的批评与指责,则在其以后的行为中总表现出犹犹豫豫、不自信。情绪的唤起,若幼儿的行为表现长期在充满紧张与压力过大的状态下进行,势必会降低其对成功的预期水准,从而自信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焦虑

焦虑是幼儿在幼儿时期普遍存在但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一种情感体验。沙利文 (Sullivan)认为焦虑是在人际关系中遭到他人的不赞成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幼儿焦虑情绪体现在爱哭闹,不愿交流,易攻击他人等。其焦虑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生理的需求如饥渴等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二是人际关系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产生的焦虑。幼儿的焦虑大部分来自于后者,因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作为弱小群体的幼儿,其安全感来自于其熟悉的人和环境的积极反馈,如父母对其行为的批评指责,幼儿会认为是父母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烦躁不安。焦虑的强度取决于谴责者的重要性和谴责者态度的严厉程度。如父母和老师的谴责比叔叔阿姨或同伴的谴责所产生的情感焦虑大。同时父母和老师的温柔谴责比厉声谴责所长生的焦虑小。研究发现如果幼儿长期处于担心、害怕、敏感不安的焦虑情绪中这势必会影响到幼儿语言、智力的发展以及胆怯、自卑、孤僻、任性性格的形成。克拉申认为焦虑在语言的习得中如一面无形的屏障,如焦虑越大,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低,反之获得的输入多。

二 情感过滤假说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启示

(一)以兴趣为导向,激励主动探索

不管是皮亚杰 (J.Piaget)还是维果斯基 (Lev Vygotsky)都一致认为幼儿认知的发展会促进其语言的发展。而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激励其主动探索。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兴趣一般直接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事物或者正在参与的活动。如在幼儿语言发展的早期,当孩子目光集中在某一物体时,家长就可以缓慢而清晰地发出这一物体的名称,如 “眼镜”、“气球”、“玩具熊”等;当孩子伸出双手或用手指某一物时,家长可以用言语补充其手势的涵义,如 “抱抱?”“喝水?”“妈妈拿?”等。家长顺着孩子最初的兴趣帮助幼儿建立语言与物体之间的联系,为幼儿开口说话做必要的量的准备。在幼儿单词句时期,由于幼儿活动范围的增大,其好奇心也在不断扩大,这时家长应尊重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探索周围环境的便利条件,满足其好奇心,引导并帮助幼儿发展其探索能力。如教幼儿水果词汇时,可以领孩子到水果店或者超市让幼儿以实地触摸的方式学习相关的词汇;再如关于动物的词汇,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到动物园边观赏动物边学习词汇,这种场景学习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幼儿生动形象、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词汇。在孩子语言 “电报句”阶段,幼儿常说出 “妈妈买”、“宝宝要”等简单的不完整的句子,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帮幼儿补充完善句子,让幼儿明白电报句还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以促进其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如宝宝想买气球说出“妈妈买”时,妈妈可以故意说:“宝宝要妈妈买香蕉?”“妈妈买水杯?”,宝宝会急着说出 “气球”,妈妈补充完整 “妈妈买气球”,并反复重复几次。此方法也可以用在故事讲解中,家长让幼儿来补充完善句子,如家长在讲幼儿熟悉的白雪公主时,家长可以故意在一些词前停顿。比如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生下来皮肤很白,大家叫她……”因为幼儿多次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其能很快补充出 “白雪公主”、“魔境”、“王子”等词汇,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故事的讲解,这样不仅增加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乐趣,也潜移默化增加幼儿的词汇。

在以幼儿兴趣为导向,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在动机时,如果幼儿能得到家长的实时激励、表扬、奖赏等语言和物质的刺激,这势必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外在动机,从而促进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自信,敢说敢表达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家长对幼儿早期的自信培养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模式和情感模式。自信的孩子表现为主动积极,敢说敢做,而不自信的孩子表现为怯弱依赖,沉默寡言。家长对幼儿自信的培养,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第一,言语的刺激。“皮格玛利翁效应”证实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大部分来自于家长的赏识与信任,比如幼儿在语言表达上有一点进步时,家长给予 “你行的”“你真棒”等实时的正面反馈时会增强幼儿的自信,从而增加幼儿的表达欲望,以此形成良好的良性循环。第二,成功的体验。取得成功的体验是自信形成的基础,因此家长应帮助幼儿从自己的成功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客观困难是可以克服战胜的。如幼儿想参与小朋友的游戏时,可以鼓励孩子去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推销自己。幼儿想买某个玩具或吃的东西时,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询问销售人员“有……卖吗?”“小朋友可以吃吗?”等问题,这样即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又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只要有初次的成功体验,无形中增加了孩子表达的自信。第三,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成长的阶段,伴随这成功体验的同时,难免也有遭受挫折的时候,如走路摔跤了,不被大哥哥大姐姐接受了。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应该用鼓励来代替责备,如 “自己起来,没关系的!”“大姐姐说我们太小了,等我们长大了和我们一起玩!”孩子立即会重复父母的话而高兴起来而不会怀疑自己能力的不足。第四,言传身教。孔子说 “身教甚于言传”,幼儿正处于极强的 “模仿期”,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早期幼儿自信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给孩子树立自信,乐观,健谈形象,鼓励幼儿多与他人交流接触。

(三)克服焦虑,不怕犯错

焦虑是一种引起不安、紧张、忧虑、担心、自我怀疑的主观情绪。语言学家认为0-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因为孩子的顾虑少,不怕犯错。但如果家长不细心的呵护与利用幼儿这一时期的情感特征,如爱责备,呵斥,要求完美等反而会加重幼儿的情感焦虑而不利用其语言的发展。减少幼儿的焦虑以增强其自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降低任务的难度,不说伤害幼儿的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期望与要求也就越高,如要求幼儿背唐诗、三字经等。幼儿若不能完整地背出时家长可能表现出失望,或者骂幼儿笨,威胁幼儿等,这样无疑增加了孩子的紧张感、焦虑感,幼儿反而表现出不愿说。所以家长应降低任务的难度,让幼儿充分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加其自信。同时面对幼儿的失败家长应表现出坦然,让幼儿充分意识到失败是正常的,是成功的开始。第二,对于幼儿语言、行为错误的纠正应有技巧。如果家长喜欢随意打断幼儿的话,告诉幼儿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势必会让幼儿无所适从,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从而怀疑自我。比如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家长首先应正确区分口误和错误,如果是孩子的口误,家长不应刻意去纠正,如果是孩子的语言表达错误,家长纠正也应有技巧。如幼儿说 “宝宝喝奶牛”,这显然是个口误,家长不必笑孩子,可以接着宝宝的话说:“宝宝要喝牛奶,喝牛奶对吗?”一般宝宝会重复家长的话:“对,喝牛奶。”尽管幼儿出现了口误,但家长没有刻意去纠正它,无疑减少了孩子的表达焦虑。若孩子语言表达真的犯了错误,家长也应避免说消极的话,避免吓唬孩子。如重庆孩子受地方音的影响发 “就是”总爱发成 “斗是”,“哥哥”发成 “锅锅”,家长可以让孩子看自己发音的嘴形,如 “哥哥”故意把嘴巴拉长,反复多做几次,孩子嘴形到位自然发音就标准了。其次家长也可以装着听不懂孩子的话,下意识地强迫孩子改掉不准的发音,比如孩子爱说 “我斗是要”,家长可以故意缓慢而有强调地说:“什么,听不懂,我只听得懂 ‘就是要’”,孩子无奈只好改口 “我就是要”。这样家长有技巧地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表达环境,减少了幼儿的焦虑,增加了其表达欲望。

总之,动机、自信、焦虑这些情感因素在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共同影响着幼儿的语言发展。家长应充分利用幼儿学龄前语言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重视情感因素对幼儿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机动地引导幼儿进行语言活动,让幼儿体会到表达的快乐。同时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减少幼儿的心理负担,增加其自信,让幼儿愿意表达,乐于表达,为幼儿的言语发展奠定基础。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regamon Press,1982.

[2]Xiaoyan Du.The Affective Filter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Asian Social Science 2009,(8).

[3]匡芳涛.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钮 敏,刘立群.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对词汇教与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6]齐建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王 蕾.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8]彭小红,易叔儒.说汉语儿童早期否定习得误用现象个案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猜你喜欢
动机情感家长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