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患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观察

2012-03-17 02:00王少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脊髓炎波幅

王少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52

急性脊髓炎(AM)是指非特异性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惯性脊髓炎,多数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青壮年常见,其临床特点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各种感觉消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锥体束功能的检查,可以提示病变对正常生理功能的损害程度,反映运动系统的功能状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AM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55岁,平均40岁;平均身高167cm;病程7~20d,平均13d。所有患者均通过采集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而确诊,其中颈段病变10例,胸腰段病变2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仅双下肢运动障碍者20例,四肢运动障碍10例;肌力0~Ⅱ级14例,Ⅲ~Ⅵ级16例,病例征阳性13例。(2)对照组:30例健康成人,男22例,女8例;年龄20~63岁,平均44岁;平均身高168cm。全身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癫及严重的心脏疾病史,并对受试者进行影像检查(如CT、MRI等),以除外其他疾病。

1.2 设备及方法 (1)磁刺激MEP检测在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室温保持在20~25℃。病人取安静放松位,采用英国牛津型五通道肌电记录仪及该公司Magstim Model-200型磁刺激器。于上肢拇对掌肌、下肢胫前肌用表面电极记录。皮层刺激时线圈中心放置在相应的皮层运动区,刺激强度70%(2.2T)。神经根刺激时线圈中心分别放置在C5-6、L1-2棘突间,刺激强度70%(2.2T)。放大器的频带宽为2Hz~10 KHz,扫描速度、灵敏度分别设置为10ms/div、200μV/div。每个部位至少观察3~4次,取波行较好者进行测量。(2)所有受试者均实施皮层至周围肌群、脊髓至周围肌群的MEP潜伏期(Lcor、Lsp)及振幅(Vcor、Vsp)测定。(3)锥体束传导时间(CMCT):CMCT的计算方法采用间接法,即皮层刺激的MEP的潜伏期减去脊髓刺激的MEP的潜伏期(CMCT=Lcor-Lsp)。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检查结果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均获得完好的重现性波形,测定值见表1、2。MEP左右各段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组于双上肢拇对掌肌记录(30例)和双下肢胫前肌记录(30例)的MEP-Vsp正常。上肢锥体束(CMCT)传导10例出现异常,双下肢锥体束(CMCT)传导30例出现异常。异常形式表现为Lcor传导阻滞、潜伏期延长以及波幅降低。2组MEP潜伏期、MEP波幅比较见表3、4。

表1 30例健康人MEP潜伏期正常值 (±s,ms)

表1 30例健康人MEP潜伏期正常值 (±s,ms)

左右Lcor CMCT上下上下左20.92±1.6829.36±1.65 8.54±1.38 14.82±1.47右20.78±1.7130.04±1.72 8.23±1.42 15.47±1.52

表2 30例健康人MEP波幅正常值 (±s,mV)

表2 30例健康人MEP波幅正常值 (±s,mV)

左右Vcor Vsp上下上下左1.58±0.71 1.32±0.76 3.14±0.65 2.08±0.64右1.55±0.75 1.30±0.80 3.18±0.60 2.15±0.62

表3 正常对照组与AM组MEP潜伏期 (±s,ms)

表3 正常对照组与AM组MEP潜伏期 (±s,ms)

组别Lcor CMCT上下上下AM组27.33±2.7739.12±3.26 16.9±2.68 24.48±3.12对照组20.81±1.6929.61±1.67 8.39±1.62 15.15±1.57 P 值 <0.01 <0.01 <0.01 <0.01

表4 正常对照组与AM组MEP波幅 (±s,mV)

表4 正常对照组与AM组MEP波幅 (±s,mV)

组别Vcor Vsp上下上下AM组0.52±0.31 0.47±0.28 3.08±0.70 2.26±0.61对照组1.57±0.72 1.31±0.77 3.16±0.63 2.12±0.62 P 值 <0.01 <0.01 >0.05 >0.05

3 讨论

自1985年BarKer等首次报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并在当年首先在周围神经上应用获得成功,这种方法无痛无创,因此短时间内广泛的应用于临床[3],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检查方法。使临床检测中枢运动传导束的功能成为可能。本文总结了3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磁刺激MEP检查结果,旨在探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在急性脊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从3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检查结果可以看出,病变平面在颈段的病人,四肢锥体束传导均出现异常;病变平面在胸腰段的病人,双上肢锥体束传导正常,而双下肢锥体束传导均出现异常。其异常形式为锥体束传导阻滞、延迟或/和波幅降低。锥体束传导异常形式与病变部位无关。而四肢周围传导均正常,这与磁刺激脊髓时兴奋的是神经根有关。

综上所述,利用磁刺激器对大脑皮质及脊髓神经根的刺激,则可以在急性脊髓炎患者发病早期的对锥体束的功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对于临床确诊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所以,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可以作为一项快速、准确、无痛的判定锥体束功能的检查手段;亦可以为急性脊髓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7-319.

[2] 戚晓昆.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10(3):141-143.

[3] 高志强,汤晓芙.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1):22-24.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脊髓炎波幅
基于势流理论的内孤立波追赶数值模拟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得了脊髓炎有哪些症状?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针灸治疗现状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不同剂量肌松剂在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