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教学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对教材内容重组的原则和方法

2012-11-07 12:07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系统论历史方法

黄 雁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黄岩中学,浙江黄岩318020)

谈谈历史教学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对教材内容重组的原则和方法

黄 雁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黄岩中学,浙江黄岩318020)

系统论方法是一种现代思维方法,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自觉地理解历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它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把一个个相互联系的、有着各自不同地位的历史事件组建成网络,并通过对网络中各要素关系及地位的反复分析,总结出历史规律,进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优化模型,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和分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系统论方法;整体性方法;有序性方法;系统等级分析法;模型化和优化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定位中要求“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中,除了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一层要求就是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中绝不能让学生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去掌握,而要让学生学会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可以借鉴系统论的某些方法来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就系统论的基本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系统论是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起来的。它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发展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这种新的方法论,首先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得到运用,进而推广到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历史知识及其学科更具有突出的系统性特点,所以,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及历史教学,更具有方法论意义。

系统,在希腊语中意为由部分组成的整体、集合。在现代科学中,它指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稳定整体。系统论方法指的是运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事物,从整体出发,把对象作为多方面、多要素联系的动态整体来研究,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系统论方法又是由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具体说来,它大致包括整体性方法、有序性方法、系统等级分析法以及模型化和优化方法。系统论的每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和作用各有不同。下面,笔者分别对每一具体方法的内涵进行阐述,并通过应用举例加以说明。

一 整体性方法

整体性方法是系统方法的核心和基础。它认为,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它要求,人们从对事物属性、要素的认识进入到对“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研究的新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在掌握单个的历史事件内容和性质的基础上,去分析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不仅要从历史事件的最直接的前因后果去分析,还要从这一历史事件与其它多个方面多个事件的关系去综合分析;先要将某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组建成一个信息系统,再从整体上把握当时的历史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立体思维。其作用在于通过对当时社会面貌的较全面的概括,为具体的历史事件构建总体背景。在往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对所谓的“隐性知识”进行考查,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论方法便能有效地应对这样的要求。

如我在第一节“鸦片战争”的教学中,依据整体性原则列出如图1板书:

图1

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要素是相对固定的(不外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根据整体性方法列出图表,建构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和目的(在这里是分析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外交政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就能一目了然了。

又如分析“新思想的萌发”的原因,我们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首先,我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这些方面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大体面貌(要求列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要体现出时代的变化),而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经济上,由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转变为外国经济势力入侵,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在不断增长;

政治上,由一个腐败却又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丧失部分主权的国家;

文化上,既有一味强调训诂考据的乾嘉学派和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又有一些意识到了封建统治危机的士大夫们提倡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外交上,中国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经过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不得不打开了它的东南大门,引狼入室。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依据这些信息,比较完整地分析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得出:

鸦片战争之前,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全面危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主研究现实,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鸦片战争中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中国的惨败,以及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更使这些有识之士震惊和疾首,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这就是“新思想的萌发”的现实基础。

这样一来,使旧知识系统化公式化,既复习了旧课,还形成了一个对当时社会总体面貌的认识,又能从此引导学生分析出“新思想”产生的原因,锻炼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上完后,新课本身便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子系统,我们要把这个子系统加入到原有的社会历史大系统中去,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和公式化的目的,一方面,便于掌握,另一方面,又为下一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 有序性方法

有序性方法指的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律,认识一个系统也就是要认识要素相关性中产生的有序性或规律性。这些规律,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已做出了一些明确的阐述,比如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外交建立在综合国力之上,所谓弱国无外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我们可以依据这些一般的规律和规则,去论证课文中的具体结论;同时,我们可以自己去归纳、整理和总结;甚至于发现前人所没能发现的新的社会历史的规则,如已发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几个必备的因素(资源、资本、技术科学教育、制度政策战略、劳动力数量质量、市场、地理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系统中的有序性,或许说是规律性,便是我们一切学习的目的所在。具体做法是:在组建历史知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和归纳,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而找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仍以“新思想的萌发”为例,在把该段历史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则可以得出:新思想的萌发是建立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变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战前“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倡,也为新思想的萌发提供了思想基础。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是建立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的,与文化思想本身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以后文化史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发现这一反复出现的联系,把它上升为抽象的理论,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已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的,同时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我们所研究的系统有序性的具体体现。

三 系统等级分析法

系统等级分析法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等级式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系统中有系统,大系统包含小系统,复杂系统包括简单系统,系统发展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发展的观点,从有序性不断飞跃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系统及其演化。基于高中生的学习特征,我们所建立的学习系统,是不允许太复杂的。并且,我们先要从一个个简单系统出发,逐步组成完整复杂的大系统,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小系统之间,其地位也不是平等的。

例如(图2),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鸦片战争和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讲的外交和军事,第四节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讲的是经济,而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五节第六节太平天国运动讲的主要是内政,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文化思想;我们逐节建立子系统,而后,便可建立这一时期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外交的综合大系统,并且,我们可以看出:这四者之间,外交上列强的侵略是“龙头”,是总起。由此可见,正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图2

这种方法能在复习课中,串联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又能很直观地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四 模型化和优化方法

模型化和优化方法指系统方法对事物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它通过与各种数学方法、人工智能、逻辑学等等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系统的模型研究,揭示系统的各种运动过程,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我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总结出各种规律和有序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很多是社会得以良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如:社会各方面必须协调发展,经济基础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上层建筑必须协调各阶级阶层的关系,甚至彻底变换专政和民主的角色,使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最进步、最先进的群体手中,为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对生产关系及时调整,使之能适应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领域不仅要适应现有的社会状况,提出各种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的思想、措施和技术,而且要不断地研究新现象新问题,为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明方向,这就存在一个适当超前的问题。文化内部也存在一个互相影响、协调发展的问题。民族问题应充分重视,以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为宗旨;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各民族间经济上的互补和协作,只有在经济上融为了一体,才能在政治上团结一致,政治上要真正的平等相待,文化上要注重互相交流。军事上要注重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与系统化,不好战、不畏战、不参加政治军事集团。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与发展。经济上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的内容,最核心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方面分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现在又提出了一个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可改进工具、扩大范围、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济发展必须具备技术、资源、资本、市场、劳动力、(政治环境)等条件。我们把这些标准用来评价各种社会状态、社会理想和革命纲领的得失。例如,对洋务运动,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进了技术,但根据“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这一标准,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在没有改变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情况下,洋务运动是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1848年法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变化原理来解释和评价。显然,它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一次调整。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述,我们可以得知,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是一个立足整体,综观全局,在整体控制下,对局部逐一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归纳得出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它采用的是“综合——分析——综合”式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目的。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途径,就能克服学生中严重存在的死记硬背的通病,培养学生辩证的系统思维的 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实现历史学习方法的最优化。

五 总 结

在具体的系统论方法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类标准的掌握上要宽严适度,注意其一致性和开放性。所谓的一致性,指对知识进行分类时,所依据的标准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随意设置。布鲁纳说,学生了解某种情况或解决某个问题所需的信息愈少,他处理这些信息以获得结论的步骤就愈少,就越是有利于学生的掌握,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性原则。如果标准过于随意或者繁复,学生掌握这种方法都已不易,更别说应用了。所谓开放性,指的是允许出现新的标准。只要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又确实反映了大部分同类情况的,我们都可以采用,不可能以某一个标准打遍天下,千篇一律,而总是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的。我在分析历史背景时,往往采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思想这一标准,而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时,有时还是用这一标准,如工业革命的影响;有时就要按政治势力进行划分,如皖南事变的影响;有时要按地域划分,如启蒙运动的影响。

2.系统的组建上,应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以适合学生特点和能力,适可而止。比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学,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就不能去构建过于复杂的系统,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高一的教学中,应当把重点放在组建子系统上,高三的教学中,便努力组建大系统,高二作为过渡,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3.在系统有序性和等级性的分析上,应大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禁一言堂。我们可以采取小论文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去自我总结、自我归纳、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同时,必须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注意与政治、地理、文学、自然科学的联系。系统本身是开放的,而且,现代问题的发生往往需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乃至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在系统教学中,不要回避这种综合,当然,也不要刻意去追求这种综合,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它往往会让事件变得相当复杂,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5.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讲课时,每次都有加进一些新材料和新事实,把以往事物来与现今的实际情形相比拟,并说明过去与现今事物间的区别。大家才会专心于这门功课,并深刻地来了解它。只有在联系现实的过程中,鉴往知来,古为今用,才能发现历史的价值,就会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意志。

比如“罗斯福新政”就可以和中国政府在东南亚危机中采取“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19世纪末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就可以和新中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联系起来。二战前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以及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就可以和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及现在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慰安妇问题联系起来。

6.最后,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系统论应用于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系统论方法,做为一种现代思维方法,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启迪学生的立体化思维,形成综合能力。但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通过对历史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得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该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无论是前圣先贤,还是现代教育对我们的要求,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要“授之以渔”,使学生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不断创新,甚至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因此,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现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的具体内容,而且要明了得出这些知识的方法,学会自觉用这些方法去得出相关结论,甚至是崭新的结论,形成创新能力。

现代理论完全能够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明媚阳光,今天的历史教育也的确需要有更多的革新与灵动,正如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所说,“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起炜.中学历史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G633.51

A

1674-5884(2012)04-0113-04

2012-02-04

黄 雁(1977-),男,湖南宁乡人,中学一级,浙江省黄岩中学年级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

猜你喜欢
系统论历史方法
新历史
用对方法才能瘦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