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存在”的再认识

2013-02-15 17:39王群红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物质性精神性人类

王群红

(黔南民族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哲学经济学研究

关于“社会存在”的再认识

王群红

(黔南民族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前提。对社会存在的内涵、特征、分类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动态;物质性;精神性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不仅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前提,同时也是我们正确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的探讨分析,对“社会存在”作进一步的分析认识。

一、社会存在的内涵

尽管“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存在范畴的论述中,并没有给“社会存在”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实践斗争或者论战批判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的,因此我们决不能仅仅片面地把它定义为“人们的物质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应该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和理解[1]。

(一)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辨异

正确区分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相对于自然存在而言的,它首先是指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经过人类有意识地改造、渗透、造自然存在而建立的种种存在,或者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经由自己的构思,利用自然存在或已经存在的社会存在而创造发明的存在。相反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粹自然的存在,并不是社会存在而是自然存在。

自然存在是基础,社会存在是自然存在的衍生物。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人类没有开垦且足迹罕至的北大荒是自然存在,可是其在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以后就变成了社会存在;如果人类社会从地球上消失了,所有曾经的社会存在都会回复为自然存在。另外,自然存在因为社会存在的存在而对人类社会有意义、有影响,比如,天体运行、太阳黑子的活动、月亮的阴晴圆缺虽都是自然存在,但这样的自然存在会对人类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意识的产生虽然主要依赖于社会存在,但自然存在同样也会刺激、影响社会意识。自然存在如果被人类意识到,且人类对其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有所洞察或有所了解,那么这种存在虽然并非社会存在,但也会对人们的社会意识产生影响。比如,遥远辽阔的宇宙太空往往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种想象就是社会意识。又比如,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物质基础,会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文化、物质文明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未经人类活动改变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存在,而是自然存在,因为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自然存在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但自然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不在人力的掌控范围之内,按照奥科姆剃刀原则,我们往往对其影响存而不论。故本文并不打算过多讨论自然存在,本文的重点在于认识社会存在。

(二)从广义、狭义的视角分别认识社会存在

卢卡奇从本体论出发,把社会存在划分为两个异质的环节——存在和意识,这里的存在是指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意识”则是指渗透于这一存在并反应它的各种各样的观念[2]。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说包括社会意识本身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尽管这种社会存在与其他社会存在相比有很多的不同。

从狭义上说,排除社会意识之外的一切社会存在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当然,狭义上的社会存在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狭义的物质,凡是具有客观实在性且由人类活动所创造改造的存在皆属于社会存在,比如,被附着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被物质化且能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到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国家机器、乐谱、历史传统、民俗民风、家庭出身、居住环境、绘画作品、舞蹈、雕塑、建筑、教育制度、剧本等在广义上应该均属于社会存在。一言以蔽之,“全部社会生活除精神生活之外,都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3]。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的特征

(一)客观实在性

列宁[4]曾说:“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凡是可以被感知探测到的均具有客观实在性。要判断一种存在是否是社会存在,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是最主要也是首要的判断标准。

(二)社会性

所谓社会存在的社会性就是指社会存在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类社会,或者经由社会主体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原料构建自然界本身没有的新存在,或者通过改造作为始基的自然存在使之转化为契合于人类需要、人类目的的社会存在。正如杨思基教授所总结的:“那些作为人的生存、生活条件的自然界,那些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作为物质手段和材料的各种自然物、劳动加工物和最终满足实现人的消费需要的各种劳动产品,人的个体、群体、各种社会组织及至整个人类的存在,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所形成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物化、固定化、模式化的社会关系,都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5]

(三)动态性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崭新范畴。它既不同于自然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物质实体;它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们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6]社会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变迁而变迁。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就某一具体的社会存在来说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比如,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存在状态、存在形式、组织形式、存在原因包括国家的主要功能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四)多面性

诗人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告诉我们,事物往往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主体认识同一社会存在的角度、立场、观点、方法不同,还有个人经验体验的不同,对一个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即使认识主体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其眼中的社会存在也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资质不同,结果导致每个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状态认识存在不同,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人的世界中每个人的社会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笔者认为,个人眼中社会存在的差异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国与国之间发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多样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对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可以做一个简单划分。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因为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所以依附于人类的社会存在也就有了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社会存在也因其功能不同、价值不同,从不同方面满足了人的需求。比如,生理需求滋生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围绕物质生产而构建的各种关系;安全需求滋生了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宗教仪轨、军队、警察、监狱、法院等;社交需求滋生了朋友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等;尊重需求滋生了各种社会礼仪行为规范;自我实现的需要滋生了美轮美奂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建筑物等。

当然,这五种需求也不足以涵盖人类所有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社会存在也会是多种多样的。

三、社会存在的构成分类

(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说

“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具有人的社会规定性的客观物质性存在,它只能是一种处于不断生成、变化和发展中的具体物质存在,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历史性存在,它有其产生、发展甚至最终也要走向灭亡的历史过程。”[5]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说,社会存在可以分为过去的社会存在、现在的社会存在和未来的社会存在。

过去的社会存在是指在我们当代社会以前已经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亡的社会存在。过去的社会存在具体可分为:已经不复存在的社会存在,比如阿房宫;现在依然存在的社会存在,比如长城;过去存在,现在依然存在,在不远的将来仍然会存在的社会存在,比如人类社会本身。过去的社会存在有的虽然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其对当下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依然存在,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如果我们能够查清社会成员的来历,考察他们历史的最初遗存,我毫不怀疑我们会从中发现他们的偏见、习惯、主要情感和最终构成所谓民族性的一切的主要原因。”[7]

现在的社会存在是指我们能够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或者通过仪器设备感知到的社会存在,即是现在的社会存在。一般而言,我们一般所说的社会存在即是指现在的社会存在。

将来的社会存在比较复杂,包括将来由于人类的活动或者自然演化可能出现的社会存在,比如恶化的生态环境、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导致的地球变化,也包括现在已经存在只是尚未被人类发现但是随着科学发展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被人类认识利用的社会存在,比如,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等。就个体生命来说,未来个体生命的必然消失也是一种将来的社会存在。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未来可能的社会存在,它们对于当下的社会意识也有着很大影响。比如,生命必定要终结,所以我们才有珍惜生命的意识;环境可能会恶化,并会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防止污染,要有环境保护意识。

不同时间段的社会存在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过去的社会存在就像从远古射出的箭,决定着现在的社会存在,同时也为未来的社会存在划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二)从存在状态的视角来说

从存在状态的视角来说,有抽象的社会存在和具体的社会存在之分。一般来说,只要一个人感官正常,他都可以感受到具体的社会存在,而抽象的社会存在一般不能被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感知到,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于仪器设备或者在某种特别的精神状态下通过沉思就可能感知到,比如,电器产生的辐射、暗物质、暗能量,尽管人类不能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出来,但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设备检测出来。又比如,中医对人体脉络、穴位和植物药性的把握,就是“主体具备一定的素养、一定的能力”[8]的情况下直觉出来的。

(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的视角来说

形形色色的社会存在可以分为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和精神性的社会存在。物质性的社会存在不难理解,凡是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保证个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繁衍的、保证人类社会有序稳定协调发展的存在皆为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比如,国家、家庭、医院。而精神性的社会则是指能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或者心灵需要的存在,比如乐谱、乐器、音乐会、诗词等。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和精神性的社会存在之间的区分在大多数时候是鲜明的,只有一小部分介于两可之间,比如,各级各类的院校从满足物质发展需要来说是物质性的存在,而从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角度去考虑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和精神性的社会存在哪一个更重要呢?“随着人类文化的日益发展,人类依靠自己创造的文化进行新的创造的特点也便越明显,文化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也便越来越大。”[9]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早期,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对人类的影响大,随着人类社会的渐次发展,精神性的社会存在的价值意义逐渐突出,尽管无论在什么时候,物质性的社会存在都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基础。另外,作为生命个体,不同个体的需要也是因人而异,譬如,孔子曰:“赐,汝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篇》)一般而言,文化素质越高,其越重视精神性的社会存在,相反,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则更容易倾向于物质性的社会存在。

[1] 卢秀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存在”范畴的多维度阐释[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9):15-17.

[2]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26.

[3] 胡寿鹤,刘建民.社会存在:概念新论[J].求是学刊,1985 (2):13-18.

[4]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5] 杨思基.“社会存在”概念之探讨[J].齐鲁学刊,2002(5): 105-111.

[6] 孟庆仁.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J].东岳论丛,2002(6):61-65.

[7] 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

[8] 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9]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Reconsideration of Social Existence

WANG Qun-ho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inism,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China)

It is a precondition to understand social existence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It is helpful to analyze connotation, trait, and sort of social existence for knowing social existence thoroughly.

social existence; dynamic; materiality; spirituality

B036

A

1009-9115(2013)03-0094-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3.023

2012-12-20

王群红(1973-),女,陕西富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物质性精神性人类
上下级工作场所精神性匹配与下级主动行为的关系*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人类第一杀手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