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培养

2013-02-15 17:39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自主性大学生信息

兰 岚

(河北联合大学 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培养

兰 岚

(河北联合大学 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分析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及其特性,探讨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途径,力求使大学生在虚拟认识、虚拟交往和虚拟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虚实和谐、健康发展。

网络主体性;大学生;虚拟实践

网络主体性是指网络主体在其网络活动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1]。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纷繁复杂,涉网的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虚拟认识能力有限等因素,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如果长期处在网络信息活动的自发、片面和畸形的状态,对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阻碍与危害。本文即针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性,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特点是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驾驭网络,不易被网络所异化。其中独立性侧重大学生在网上的独立人格;自主性侧重于大学生在网络中对各种活动诸要素的占有和支配;选择性侧重于大学生网络实践活动中对各种复杂信息的能动选择能力;创造性是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最高层次的体现,是大学生在参与和开展网络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的本质和特性[2]。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理性

大学生在虚拟行为活动中忽视虚拟社会的规律,不按照规律开展虚拟活动,或是依照自己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开展虚拟活动。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带来了信息的开放性、流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可以充分被利用的学习平台,而且大部分大学生上网没有学习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教育者及家长应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理性上网,促使其上网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虚拟行为活动,即在理性指导下的自主的、能动的、有选择的虚拟行为活动。

2. 依赖性

在虚拟认识、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中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表现为网络主体性缺位。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为迅速,很多大学生对虚拟社会的认识尚处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同时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等限制,大学生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缺少主体独立思考、加工分辨的能力,因此极易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所误导。一些大学生由于现实中的交际存在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逐渐对网上的交流对象产生依赖,因此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被实践对象所支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 沉浸性

大学生在虚拟行为活动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社会环境下的虚拟认识、实践和交往活动中,受虚拟客体的吸引程度比较深,被虚拟空间包围,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虚拟世界,从而丧失了自我,陷入“迷失自我”的困境。大学生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交往的角色扮演中,沉浸于虚拟空间的真实感受之中,必然增加在虚拟交往中的时间投入量,这必然使大学生的现实交往减少。现实交往主体性的减弱和虚拟交往主体性的膨胀,构成了困境的核心内容,这种困境走向极端便是主体的异化,成为网络虚拟交往“中介”的奴隶。沉浸的更高阶段即全身心沉浸,直观地表现了彻底的世俗现实如何走向自身的反面。沉浸性发展到极端,对于沉浸在虚拟现实中的个体来说,世俗的现实或者绝对现实的“直接”就失去了意义。

4. 成瘾性

成瘾性是沉浸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固执地过度地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其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比如,有些大学生不能合理控制上网时间,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容易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产生网络精神依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和行为怪异。甚至一些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由于“网瘾”难耐,导致辍学、轻生、自残等悲剧发生。

二、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培养

1. 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

应引导大学生确立网络主体意识。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超时空性,突破了人类文明史上交往的时空限制,网络信息纷繁复杂[3]。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有目的地筛选和使用海量网络信息,促使大学生在网络实践活动中不但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能动地在网络社会中寻求和选择信息,而且创造性地参与网络各项实践活动。

2. 采用疏导与引导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者应当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自由、平等和轻松的交流氛围,有针对性地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要疏导与引导相结合,绝不能靠“堵”、“截”,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大学教育全过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形成长效机制,促进规范化、制度化。网络道德教育应该把大学生引向生活,开展情感体验式生活的学习实践,让大学生在践行网络道德的同时,获得生活的完满,提高他们对网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

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社会并非是绝对自由的世界,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要在努力透视网络、自然、人生共同的因果规律过程中,寻找自我价值、生命意义和确证自己现实社会属性的能力,要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网络、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中个体的独立自主与责任自负的理性自觉[4]。即要把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表现的“迷茫”、“依赖”转变到“思考”、“自主”上来。

3. 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驾驭能力

要想真正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信息识别能力缺失导致的“迷茫”,就要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主体价值认知入手,培养其自主人格、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发展其主体意识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通过现实的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在虚拟行为活动中的信息素养,增强虚拟实践的自为性、创新性,使其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面前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信息选择。

[1] 张伟东.网络主体性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3):96-97.

[2] 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8.

[3] 张艳芳,王迎春.网络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 (8):116-117.

[4] 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97.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the Net-Individual’s Subjectiv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LAN Lan

(College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s of the missing of internet subjectiv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are analyzed. It also tries to discuss the internet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independence, autonomy, selectivity and innovation during their virtual cognizing,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al activity. The discussion through it tries to impro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al and virtual lif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sound development.

net-individual’s subjectivity; undergraduate; virtual practice

G640

A

1009-9115(2013)03-0144-02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3.036

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S201121)

2012-06-08

兰岚(1981-),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自主性大学生信息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