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期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创新

2013-02-15 17:39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就业指导大学生

王 洋

(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唐山 063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的岗位供需矛盾显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背景下,挖掘、整合资源,提高学生能力,创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一、就业是一段社会化历程

从深层次看,就业并非简单的是大学生树立就业目标、搜集信息、准备就业、正式录用的一般过程,而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段历程。

工作单位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扮演职业角色,并通过职业成就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其次,工作单位是检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人们走上工作岗位才是真正意义上步入社会,人们将多年来积累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调整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最后,工作单位是个体整个社会化历程的主体阶段和中间阶段,对个体人格的最终确立起决定作用,也是个体老年社会化历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合理选择就业单位是个体社会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就业实际上是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预期价值的社会交往活动[1]。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学会扮演职业角色,最终达到岗位要求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并被录用。

二、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介绍和调查数据

以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2012届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结合该系实际,通过班主任老师推荐的方式,从4个专业中选取150位同学填写调查问卷,获得有效样本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采用SPSS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样本基本构成为:男女比例分别为36.23%和63.77%,符合该系男女比例。

调查发现,该样本中找到正式工作(即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等单位工作,成为在编人员)的人数为17人,所占比例为12.59%,缴纳五险一金的人数为8人(不包括获得正式工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6%,缴纳四险一金的人数为35,所占比例为25.93%。

(二)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该系 2012届应届毕业生找到正式工作的学生比例不高。究其深层次原因,第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岗位供需矛盾突显,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导致劳动力需求大量降低;第二,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许多专业教育处于“岗位滞后,人才先行”状态;第三,我国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信息量有所失衡,城市学生所占资源高于农村学生。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完全由于学生能力低,而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

三、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创新

(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文化、角色行为规范内化的过程,应该通过个体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的互动得以实现。就业观作为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树立过程也应该符合上述要求。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需要老师科学的引导和有利的校园文化。

具体来说,高校就业工作者应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把自身的发展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基层建功立业。高校应鼓励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小城镇就业,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贡献力量。同时,可以把就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与就业有关、和学校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各种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这种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挖掘、整合校内资源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大原因是社会资本分布不均,因此应通过挖掘、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就业。这种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实质上是通过持续性的构建、经营,有意识地笼络、交往与反复协调帮助学生扩大社会资本网络的过程。

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招聘会进校园

校企合作是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信息和了解就业市场情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与就业单位面对面接触的时候不断端正、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此外,高校应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中先实习进而签约就业的创新模式。这种就业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在就业中迅速适应工作,提高单位效益;也有利于专业与岗位的对口,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建功立业,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应强化市场意识,培育和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达到锻炼学生能力和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的双重目的。而这一过程也为高校拓展就业市场、增加就业信息来源提供了便利。就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而言,该系为每个专业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如保险实务专业的中国人寿北京电销中心、社会工作专业的深圳专业社工机构和唐山市各个社区机构、物流管理专业的佰工钢铁公司以及大型连锁超市。

同时,可积极搜索社会资源,组织用人单位进入校园举办专场招聘会。“招聘会进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接触,加深二者的双向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招聘方式能够充分保护二者的最大利益。

2.建立校内“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

这里所说的院级“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是指,将诸多就业服务的提供者归结到一个部门,包括创业教育培训、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就业信息的提供、就业手续的办理等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的建立能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提高就业服务的工作效率。

为保障“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二级院系至少应成立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为负责人的就业指导小组,至少每个专业应配备一名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小组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定期向学生传达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联系专业实习机构和就业单位。

3.应用多种载体发布就业信息

首先,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网,有条件的可以为各个专业分别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载体,如QQ群、飞信、微信、WLAN等新兴软件与服务,打造多层次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快速准确的进行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还可以开展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信息平台的发展完善,不但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使毕业生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保障就业信息详细可靠,学校就业工作人员要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全面了解用人单位资质、业务范围、员工待遇以及管理方式等情况,以确保大学生得到更准确更详细的用人单位情况,少走弯路[2]。

(三)打造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课程体系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立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和大学生就业自身,各高校应该在校内开设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课程体系[3]。

高校就业服务课程作为实现就业服务的载体之一,通过一连串、逐步深入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持续地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就业观念,传递给学生最新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从而使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充分了解市场,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较早培养职业素养。

(四)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

首先,高校应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授课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包括创意激发、创造性开发、信息搜索等)、管理能力(包括创新战略、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思维(包括新公司的建立开发、团队组织、应变能力)和商业策略(机会的选择、资本筹集、组织创业团队)四个部分。

其次,高校应搭建多维度、立体创业实践平台,给学生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再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帮扶机构。对创意新颖、管理能力强的项目和个人给予重点帮扶,帮扶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资金注入、技术支持、政策优惠、人员培训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一个挖掘、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的过程,它涉及大学生就业观的树立、就业准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办理就业手续等方方面面。我们应正视就业难现状,并充分认识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来整合资源、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力,以此回应转型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 刘佳,李四林.社会资本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7-10.

[2] 陈惠娟,裴以明,封彬贤.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1(2):107-109.

[3] 刘六生,马锦.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66-70.

猜你喜欢
社会化就业指导大学生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