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设计*
—— 中国古代设计的特征之一

2013-03-09 04:47肖清风XIAOQingfeng湖北美术学院武汉430205HubeiInstituteofFineArts430205Wuh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整体有机材料

肖清风 XIAO Qingfeng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 430205(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430205 Wuhan)

有机设计*
—— 中国古代设计的特征之一

肖清风 XIAO Qingfeng
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 430205(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430205 Wuhan)

从“有机”一词着手,探讨了有机体或有机性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的统一性,而不可分割;第二,自动性(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等)的动态发展特征,其内部形成了联动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局部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随之发生变动而与其相适应,以保持整体的稳定性;第三,天然材料。并且借助案例,论证了中国古代设计具有有机性特征,而因此认为有机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的有机设计在观念上强调整体,天人合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在能源方面多利用自然之力;在材料上则利用天然材料,可回收,可持续,无污染,不破坏环境,亦即典型的有机设计。

有机设计;有机性;自动性

一、关于有机设计

“有机”一词,来源于“有机物”或“有机体”。在生物学上指含碳原子的化合物,亦即氢原子与碳原子连接的化合物。根据有机体的生命特征,“有机”一词的引申义为相互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就像是一个生物体。“有机”一词运用在设计领域,最初是指曲线美和自然的形态。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沙利文和赖特强调建筑使用自然材料、建筑与地域文化、周围环境的和谐,被称之为“有机建筑”。而北欧却始终不脱离当地的传统,设计上多使用自然材料、曲线和生物造型,被称之为“有机现代主义”。在此我们要问,何谓“有机设计”?答曰:具有有机体生命特征的设计就叫有机设计。概括而言,有机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整体性。各个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统一性,而不可分割;

第二,自动性(即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等)的动态发展特征。其内部形成了联动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局部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随之出现变动而与其相适应,以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第三,材料的天然性。制成品具有无污染、无破坏、可持续、可循环的特征。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特征概括为“有机自然主义”[1],这个结论与笔者所要讨论的“有机设计”如出一辙,并且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因为中国古代有许多设计在理念上、方法上、材料上、造型上都体现出有机设计的典型性特征,所以笔者在这里姑且把它们统称之为“有机设计”。

二、有机性首先表现为整体性

有机体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与整体不可分割,一旦分离了整体,部分就会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所以,有机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在思维观念上,中国古代非常强调整体性。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事物按照其等级与其他事物发生着各种联系,并以此观念来看待和分析各种问题,养成了整体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法。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三才观等都体现出整体观念,并以此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总纲,是中国文化的总特征,更是古代有机理念的最高体现。在认识论上,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宇宙、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为人和自然可以融合为一个整体。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此时的天人合一是指人和神的和谐共存;儒家孔孟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道家老庄的天人合一主张人道合于天道,人顺从于天的调和统一;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人同德、天人一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总之,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天人感应强调天人同类、天人相通、天人相副、人副天数,因此天人相互感应,同类相互感应;阴阳理论强调事物之间及其内部互根、互制、互动、互感、彼此消长、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三才观将天、地、人看作宇宙中的三大因素,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和天地万物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事情才能成功与圆满;五行学说是描述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作用、不断循环的学说,是演绎事物内部更加复杂多样关系,强调不断循环的整体特征的理论模式。这些哲学上的整体观念,也正如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一书中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中就有“强调整体,尤其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认为整体运动是一个圆圈;喜重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2],都是对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整体思想的描述。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三才观等体现出的有机整体思想对中国古代的造物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造物原则上便是多因相合,“合”就是强调整体的观念。《周易·系辞下》中的“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荀子·强国》篇有:“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荀子·王霸》篇中:“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考工记》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论述的“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黄大成在《髹饰录》中强调漆艺的三原则:“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宋应星《天工开物》之书名意为“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3],彰显的是天然与人工。综上诸说,可以结论:多因相合是中国传统造物强调的重要法则理念,而“合”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

有机设计的整体性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整体;

第二,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强调局部与局部的紧密联系而构成了整体。

图1 河北赵县城南交河上的赵州桥

这三条原则,在古代设计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和贯彻,如赵州桥的设计。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是隋代石匠李春建造的单拱敞肩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桥建造在现今河北赵县城南的交河上(见图1)。在世界现存的石拱桥中,这种桥的问世时间是最早的,跨度也是最大的,而且十分符合现代桥梁的设计理论:拱轴线和恒载压力线重合;相邻石块之间用“腰铁”连接,以增加其局部与局部的联系而用以强调整体;主拱的两肩上各设一个小拱券,其优点为:(1)扩大了泄洪量,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力,而能够延长桥的使用寿命;(2)使桥面的弧度大为降低,相对而言比较平缓;(3)减少了用材,节约了成本,节省了建造时间,减轻了桥的自重,延缓了桥的下沉;(4)增加了美感。桥的主拱券用“纵向并列法”砌筑,由28道独立的拱券并列组成。其优点有:(1)节省了承重的拱架;(2)维修方便;(3)局部地基有变动,也不会影响大桥的整体变形。缺点则是各拱券之间缺乏拉力,因此李春作了如下的处理以加强其整体性:(1)在28道拱券上横向装了五根铁条,四个小拱顶上各有一根铁条拉紧;(2)在横向相邻的拱石间开槽并装上腰铁,使28道拱券连成了一个整体;(3)大拱和小拱的外侧都铺有一层护拱石;(4)在护拱石间,每侧设有勾石六块,勾住了主拱石;(5)桥面采用“收分”处理,两端的桥面宽9.6m,中心宽9.0m,使各个局部力内收,增加了牢固性。

赵州桥经历无数次的地震和洪水的洗礼依然在交河上巍然屹立,而使用至今。其要旨是用各种方法强调了它的整体性,凸显了整体与局部的有机联系。

图2 广东佛山石湾南风古灶

广东佛山石湾南风古灶的窑体属龙窑系列,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龙窑,而且沿用四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依然还在使用(见图2)。南风古灶依山而建,窑体逐级向上延绵三十多米,窑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砖砌筑而成。窑炉前端的燃烧室俗称“灶头”,是用于预热升温的。窑灶共有五个窑门,用于产品出入。从窑头至窑尾有29~34排火眼(投柴孔),作为烧窑时观测窑温和投放木柴的孔洞。火眼每排5个,相距约为1m。当烧窑师傅自下而上从火眼口投放木柴时,燃烧着的古灶犹如一条火龙,窑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300℃。该窑历来以煅烧日用大盆为主,窑身的上、中、下段有高、中、低三种火力的温度,即从900℃~1300℃不等。有经验的装窑、烧窑师傅,能根据需要把一批作品烧制成件件不太相同的颜色。乃至一件作品,上部是生的下部是过火的,左边是还原焰而右边却是氧化焰,而能让人惊叹叫绝。南风古灶的烧成带是活动的,即在这座窑中哪一段哪个部分需要多高的温度,是文火还是武火、面火还是脚火,都由看火师傅运用技能进行掌控。一批产品的大小厚薄,是红釉还是绿釉、蓝釉还是白釉,即便要求大不相同,装窑师傅都会胸有成竹地放置在不同的窑位上。行距间隔应疏则疏,应密则密;天面还是脚位,炉心还是窑边,全是得心应手、井井有条,因此烧制出来的作品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南风古灶还具有持续性特征。世界上大部分的窑是断续性的,而持续性的窑在达到既定的温度之后还会一直保持着,这样窑工们就可以在不停火的情况下,搬出成品,装入新的陶坯,既高效又节能。

佛山用于烧制瓷砖和洁具的现代窑炉就是持续性窑炉,而南风古灶是介于持续性和断续性之间的窑炉。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风古灶是现代窑炉的先驱。南风古窑运用局部与局部的配合,从而达到了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及目的。

再说丁渭修建皇宫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皇宫失火,由丁渭主持修复。皇宫地处开封闹市,取土烧砖、运送建材、完工清理等工程巨大、困难重重。丁渭就在皇宫外面的大道上挖土烧砖而形成了大沟,然后引汴水入沟,使运送建材的船只能够直抵宫门。竣工后将废料填入沟中,而复原了大道。“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4]。丁渭有效地协调了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资源重组达到了整体所能够获得的效果。

商、周青铜器的组合与系列化,也是例证。如商代爵、觚、斝的组合,周代鼎和簋的组合:列鼎列钟达到了“形状相同,大小递次”的目的;汉代的九子盒,是九个形状不同的漆盒装在同一个漆盒之中,却井然有序;铸造大钟时的“群炉汇流”和“连续浇铸”法等也同样体现了整体性的设计、铸造思维。

三、有机性主要表现为自动性

有机体的另一特征就是自动性。有机体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一方发生变化则另一方随之变化,或者一方发生变化另一发随之制约其变化,以保持整体功能的稳定性。当整体受到外部的影响或接受到外部的信息时,其内部各要素会相应地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保持整体功能的稳定性或继续地演化发展: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自动性特征。中国古代的设计成果很多都体现了自主性、自动性的特点,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和机械设计方面对水力、风力、磁力和重力的利用,使其设计表现出了鲜明的自动性特征。

图3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就是有机设计自动性特征的典型代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见图3)。这项工程主要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的,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因而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十分符合自然之道。它根据“水顺则无败,无败则可久”的治水思路,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利用了“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以“鱼嘴”自动地分流和分沙,筑“飞沙堰”自动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自动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协调运行,获得了自动引水灌溉,自动分洪减灾,自动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分水鱼嘴呈前窄后宽、上窄下宽、前低后高的鱼嘴型,将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形成自动分流,水少多分,水多少分的“四六分水”,以保证内江适当的水流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利用弯道环流和溢洪水流的游涡和离心力自动排沙。水越大排沙效果越好。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筑到比较合适的高度,以调节水量。特大洪水时,还可以自行溃堤,以保证内江无灾害。宝瓶口是宽20m、高40m、长80m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宝瓶口起到了分流灌溉和限制水流量的作用,当江水过大时,由于宝瓶口限流回顶,水自动地从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内江不受洪涝之灾。2300多年来,都江堰无声无息地发挥着造福一方的神奇作用,可谓是一劳永逸。这是中国甚至世界治水的最高境界。巧妙地利用水力自动分流排沙限流减灾灌溉,多能一体,是中国古人“道法自然”智慧的结晶,是有机设计的经典,是自动性特征的榜样。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派飞机轰炸都江堰,在岷江上流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它在何处,只得无功而返。真可谓是大象无形、大匠不雕,其功效真个是大爱无言、至善不言。

古人利用水力发明的水车、筒车、水磨、水碓、水力纺织机、水力时钟、水运仪象台、水运百戏等都体现出设计上的自动性特征。现以水碓为例来分析说明。水碓是以水力推动水轮带动其横轴转动,横轴上装齿,横轴的转动拨动杠杆的一端,使杠杆的另一端的大锤高高抬起,然后靠重力落下,敲打碓内的物品。让水流日夜敲打,加工不息。这是一件自动碎物的工具。水碓设计的另一精妙之处还在于其自动性,盛装待碎之物的碓坑呈圆锥型,石锤敲打的着力点不是圆底的正中心,而是圆底的侧壁边缘,这样石锤在敲打的同时也推动了碓内的东西自动翻转,因此,敲打得比较均匀。其物品加工的质量取决于时间,而不需要人为的管理。水碓自主自动,人也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无动力帆船是中国古代另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中国的帆属于硬帆,行船时见风使舵,可以转动帆的方向而能够借助八面之风,就算是逆风也可以使船走“之”字形而继续前行。

指南车应用机械互补原理,使木人始终指向南方;指南针利用地球磁力而指南;被中香炉(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借助重力原理运用十字机环使内香囊始终居于下方,香灰因此不会溢出:这些都是古人对多种自然力的利用,达到了自动性的目的。毋庸置疑,这些设计都是十分高明、极其巧妙的。

四、有机性更多表现为材料的天然性

有机体就是一个生命体,其本身就是天然的材料,大都具有再生性、可循环、不破坏环境、可持续性等优点。中国古代设计史也是一部材料使用的历史。一部造物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对材料不断发现、熟悉和利用的历史。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材料可以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原始社会为石器时代,奴隶社会为青铜时代,封建社会是铁器时代,近代的是钢铁时代等。材料决定技术,成为划分工种和分类的标志,因此《礼记·曲礼下》就提出了“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材料也能决定造物的质量,优秀的造物往往与优质的材料相关,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是因为获得了苏泥勃这种青釉料;宣德炉的兴起,与南洋进口的优质风磨铜有关;明式家具的发展也是由于获得了大量优质的木料。材料是造物的前提和基础,宋代《营造法式》中 “以材为祖”的观点,说明了材料的极端重要。中国古代设计、制作所使用的材料,一直都是天然材料,人工材料直到20世纪初才由国外传入。天然材料又称自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天然生成的材料。动物材料如丝、毛、革、骨、角等,植物材料如木、漆、竹、藤、棕、草、麻、棉等,矿物材料如土、石、玉、金、银、铜、铁等。动植物材料一般都可以再生,没有污染、不会破坏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矿物材料虽不可再生,但污染较小,不破坏环境,具有可循环利用性。这些全是有机的天然材料。

中国古代动力的源泉,大都来至于自然之中。如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对自然几乎不造成任何破坏。在能源的利用方面,如获取热量,主要是木材、煤炭,极少用石油、天然气,这些大都算得上是天然的清洁燃料,污染较小而不破坏环境。在矿物的利用方面,规模也很是有限,金银铜铁锡矿的开采都限制在一定的规模,并没有对自然造成大的破坏。从风俗习惯来看,中国古代崇尚俭朴的生活方式,直到当今依然还是以节约俭朴为美德,并且有“惜物”的传统。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丁丁给老三”,是说一件衣服,大往小传,不断缝补,直到穿破。破了也不丢,因为破布还能糊衬而被纳成千层鞋底,最后蹍成泥磨成灰归于尘土,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材尽其能。不只是布,任何材料都能在传统的惜物观念中“再生”,如木材可以不断地由大改小,一物多用,建筑不能用了就用来制家具,大木桶用旧用坏后可以改为小木桶。由此还形成了许多专业手艺,如修锅、箍桶、锔碗等[5]。这种节用惜物的观念无疑保护了自然资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整体设计的理念上看,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它是封闭的,所以也是能够自足的。这个有机系统处于不断循环的进程之中。中国古代的造物、用物取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即融入于大自然的有机循环系统之中,极少污染、极少破坏、能够循环可持续地使用,因此是十分典型的有机设计。

五、尾语

中国古代的设计在观念上强调整体,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在动力方面多利用自然力,在材料的使用上全是天然性的材料,可循环,可持续,无污染,少破坏,是极具代表性的有机设计。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白色垃圾、空气质量恶劣等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观念、理念,重新回眸祖先们的思想及做法,“鉴往可以昭来”[6]。我们今天倡导的“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后现代主义”、“后人本主义”等都与中国古代的有机设计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我们理想的“低碳生活”、“清洁能源”、“节约型社会”、“慢生活”,中国古代曾经长期拥有过,我们为什么失去了?反思现代,正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M]. 何兆武,李天生,胡国强,蔡国铭,马恩成,强一宏,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社,1990:329.

[2]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78.

[3]潘吉星.天工开物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17.

[4]沈括.梦溪笔谈[M].李文泽,吴洪泽,译.成都:巴蜀书社,1996: 411.

[5]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161.

[6]张九龄.进金鉴录表.

Organic Design: One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Chinese Desig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organism and organic characteristics. The fi rst, it forms an integral unity of each part. The second, it is automatic (self survival, self-development, self management etc.) and dynamic. It forms an internal linkage mechanism which not only exerts mutual inf l uence, but mutual constraints. One part can affect the other parts to adap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The third, it uses natural materials. The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 organic desig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ncient Chinese design emphasizes on the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it pursues the melody of nature which can be def i ned as typical organic design since it utilized multiple energy and natural materials which can be recycled, and sustainable but without any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to nature.

organic design;organic;automatic

J0-04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3.06.016(0083-06)

2013-10-08

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9q109)。

肖清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整体有机材料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最美材料人
材料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