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推广应用研究

2013-05-29 02:46司长征
河南林业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林地造林经济

司长征



平原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推广应用研究

司长征

(漯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462000)

从漯河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推广应用研究分析入手,阐述林下经济的概念、特点,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论述了林下经济对平原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筛选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最佳造林模式、最佳优化模式及重点推广模式。

生态林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冠下开展农、林、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1]。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总面积2 617 km2,总人口275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村镇绿化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林地面积迅速增加。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70 667 hm²,林木覆盖率26.2%,随着林地郁闭度逐年增大,林业与农业争地、林下土地资源闲置等矛盾问题日益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从2005年开始,笔者对不同林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推广应用进行了科学研究。

1 研究现状

试验示范规模133 hm²,通过开展杨树速丰林种植模式及林下经济的科学研究。通过各类对比试验和有关数据的调查、测量、统计与归类、整理,总结筛选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最佳造林模式、最佳优化模式及重点推广模式。林下经济推广面积已达3 333.3 hm²,取得显著成效,做到了“不砍树能致富”的目标,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推广应用的高额效益,催生了一批林下经济发展公司、基地和大户,带动了林下经济产业的迅猛发展。

2 发展模式

2.1 杨树速生丰产林的造林模式

欧美杨107、46、108系列杨树品种。

2.1.2杨树人工林密度

密度杨树速生丰产林高效栽培模式成功的关键[2],也是林下经济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在造林模式上按不同造林密度选择株行距2 m×4 m、3 m×4 m、2.5 m×3.5 m、1 m×2 m×11 m、1.5 m×2 m×8 m等5种种植模式。在数据调查上主要调查树木胸径、树高、冠幅、年材积增长量等。单株材积的计算,采用河南省欧美杨立木材积计算公式求得[3],在样地上每个树种每个模式根据林龄建立标准样地1个,样地面积每个模式为1 334 m2。

2.2 林下经济主要研究模式

主要有林粮型、林菜型、林药型、林菌型、林畜型、林禽型等模式。

2.3 林下经济的研究模式及效益分析

2.3.1林粮型模式

该模式在漯河市幼龄林地分布比较普遍,面积相对较大,主要种植的林下作物有魔芋、小麦、大豆等农业作物,种植种类随农作物季节茬口变换而因时制宜,年亩均经济效益2 500多元。

2.3.2林菜型模式

2015年库车山前开展延长测试气回收初期,采用压缩机集气—增压天然气回收技术,工艺流程是将高压天然气节流降压后利用压缩机将低压管线气增压至高压集输管网压力,压缩机能耗较高,耗电量400 kW/h,此种工艺耗电量非常高。后经3年技术攻关,形成了适用于高压高产气井的放空气高压分离回收技术,并积极推进测试气回收新工艺“高压分离回收技术”的应用。并替代原“集气—增压回收技术”,已在库车山前高压气井天然气回收中成功应用20井次。

舞阳县马村乡许泌路、马章路和召陵镇漯周公路两侧,在林地经营各类蔬菜(主要是辣椒),间作年均亩经济效益1 700余元,是纯粮农田收入的2.2倍。

2.3.3林药型模式

舞阳县舞泉镇地参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林下地参种植,引导扶持,种植农户增加到60余户,规模已发展到10 hm²,年产值500万元。

2.3.4林菌型模式

临颍县繁城镇东街村弘泰专业合作社,拥有双孢菇种植大棚50多座,实现产值200多万元。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180多人,入社会员每户净增收2.3万元。

2.3.5林禽型模式

舞阳县舞泉镇金凤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占地12 hm²,采取“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带领社员积极发展林下凤凰柴鸡及鸳鸯鸭、蛋鸡养殖,现入社农户已达到110户,提供商品鸡、鸭10万只,商品蛋35万kg,年产值达600万元,社员年均效益达2万元/亩。

2.3.6林畜型模式

如舞阳县辛安镇绿源肉羊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当地13.3 hm²林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领周边群众大力发展林下肉羊养殖业。肉羊存栏规模达到1.1万只,年产值达1 000万元。示范带动周边群众100余户,饲养肉羊2万多只,人均增加收入达1万余元。

2.3.7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目前,133 hm²试验示范林,成材后,增加活立木蓄积量1.2万m3,产生经济效益204万元。现在,林下经济已推广3 333.3 hm², 7~8年树龄,每亩林分蓄积增长量比一般化林地林分多3 m3以上,多生长木材2.55 m3,按现行杨木市场销售价400元/ m3计算,每亩地木材可多收入1 020元。3 333.3 hm²仅增加木材一项的收入可达5 100万元;实行林下经济每亩年均比纯粮田可增收800元,推广3 333.3 hm²林下经济每年可比纯粮田增收4 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社会效益:本研究项目的实施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促进贮藏、加工、运输、包装及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效益:本研究项目的实施,扩大了森林资源,有利于保护各种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可以极大地改善项目农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美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 林下经济的典型模式

3.1 最佳造林模式

按株行距(1~2)m×11 m和(1.5~2)m×8 m的宽窄行定植。这两种造林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边行优势”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木材收入,且有利于较长期地实行林下经济。

3.2 最佳优化模式

1~3年生的幼林地采用林粮、林菜、林药模式较适宜林下经济。

4~5年生的中林地采用林粮、林禽模式较适宜林下经济。

6~8年生的成林地采用林菌、林畜模式较适宜林下经济。

3.3 重点推广模式

林粮型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农户集中连片发展该模式,力求实现林下经济最好效益。

林菌型模式,林下培育食用菌,形成规模特色后也有利于市场开拓。

林菜型模式,林下种植耐荫蔬菜,适应现代人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林禽型模式,鼓励支持发展林下散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努力形成无公害特色品牌。

[1] 李荣和,于景华.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 卢克芝. 杨树人工林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 山东: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系,2008.

[3] 夏丰昌. 河南省欧美杨立木材积表的编制研究[J]. 河南林业科技,2006,26(2):1-3.

2010-08-12

司长征(196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E-mail:luohelz@sina.com

F316.12

A

1003-2630(2013)03-0012-02

(责任编辑:王文彬)

猜你喜欢
林地造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