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2013-05-29 02:46
河南林业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丹江口复层库区

谢 浩



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谢 浩

(南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河南 473056)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丹江口库区生态治理,南阳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大批成功的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将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分为4大区域,归纳总结11种(13种分项模式)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总结推广这些模式,对于推动库区林业生态建设,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尤其对于加快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作用。

库区;林业生态;模式

1 项目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丹江口水库,位于河南西南部,库区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跨越河南、湖北两省,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库容将增至290.5亿 m3,面积增至10.5万 hm2,其中南阳境内5.46万 hm2,占库区面积的52%。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家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水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精神,加强库区生态治理工程已势在必行[1]。

南水北调库区内有内乡宝天曼、伏牛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丹江口、湍河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看,这些自然保护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极具保护价值,开展生态治理对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南水北调库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几年来,围绕丹江口库区生态治理,南阳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库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科研工作者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大批成功的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根据库区的生态区位,采取归类分析研究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

2.1 库区周围生态脆弱区

该区为库区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平原丘陵区1 km范围以内,地形地貌多为浅山丘陵,总面积1 067 km2。该区滨临水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位置极其重要。

2.1.1滨水生态景观林体系建设模式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码头周围及旅游景点附近营建滨水生态景观林,不仅体现了森林的生态防护效能,也改善了区域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2.1.1.1 丹江湿地生态景观林模式

结合丹江湿地旅游,对现有垂柳、枫杨、杉木等群落扩大面积,引进耐水湿乔木和芦苇等水生植物,组成立体式水陆植物群落。

2.1.1.2 游憩型生态景观林模式

部分林地可结合森林旅游、保健休闲、运动娱乐等功能,以大片的观花、观叶乔木和灌木为背景,开辟林间空地,引进适生观赏树种,在大片滨水带空地上发展斑块状混交的乔灌草结构复层群落。

2.1.1.3 近自然式生态景观林模式

以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建立为目标,建立稳定的近自然生态系统。树种选择及群落构成主要有:侧柏、马尾松、油松、元宝枫、三角枫、酸枣等乡土植物,配置方式为斑块状混交。

2.1.2生态廊道营建模式

生态廊道工程是一个地方的绿色门面,通过对道路两侧绿化树种的布局和配置,组成具有固土、绿化、美化、香化及经济收益等多种功能防护林体系,形成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可分为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两种。生态景观型主要建在通往库区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两侧;生态经济型主要建在三级公路两侧。

2.1.2.1 生态景观型

在道路两侧10~30 m内栽植景观林带,内侧花灌木镶边,外侧采用行间混交,常绿树种搭配色叶树种。花灌木选择月季、木槿、紫荆、紫薇等;常绿树种选择女贞、塔柏、玉兰、枇杷、雪松等;色叶树种选择三角枫、五角枫、乌桕、银杏等。

2.1.2.2 生态经济型

以固土、防护功能为主,兼具经济效益。在公路两侧营建5~10 m护路林,栽植高大乔木,树种选择杨树、榆树、枫杨、柳树、楝树等。在护路林以外延伸100~1 000 m地带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主要栽植花椒、柑橘、核桃、桃、杏等生态经济林。

2.1.3库区护岸林营建模式

在库区沿岸应考虑工程措施和辅以抗冲淘的深根性树种进行造林,多采用乔-灌-草或草-灌结合的方法配置。

2.1.3.1 陡急凹岸护岸林

采用乔-灌双带复层结构,基岩裸露地段,可植藤本植物覆盖。凹岸常年洪水位附近植造3~5 行紫穗槐(胡枝子等),常年洪水位以上栽植柳树、刺槐、榆树、喜树等[2]。

2.1.3.2 陡急直岸护岸林

采用乔-灌或草-灌双带复层结构。较陡的石骨子地,可点播胡桑,封育成林。草-灌可选自芭茅、紫穗槐等,常年洪水位靠下位置种植芭茅2~3 行,水位附近种植紫穗槐3~5 行。

2.1.3.3 人工护岸防塌林

人工护岸林是一种特殊情况,岸上岸下均较平缓,岸下多沙质卵石滩,岸地条件较好。一般岸上采用果-乔-灌多带复层结构,岸下采用草-灌双带复层结构。树种选择:乔木选择垂柳、刺槐、栎类等;灌木选择紫穗槐、白蜡条等;草本植物选择铁杆芭茅、大芭茅等;经济树种选择花椒、柑橘等。

2.2 河流两侧水源涵养区

该区位于丹江水库主要支流(丹水、老鹳河、淇河等)两侧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总面积960 km2。

2.2.1河流两侧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建设,对于阴坡,重点是合理布局和严格保护原有森林资源;对于阳坡和中山灌丛,实行全面封育。(1)封禁:对这一地区的现有森林植被实行严格保护,尤其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更新困难的森林,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全面封禁[3]。(2)封育:对这一地区的阳坡和中山灌丛区,具有天然下种能力和根株萌蘖能力,实行封山育林育草,加快植被恢复速度。(3)人工更新造林:在采伐迹地及宜林荒山上,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深根性及根蘖性强的乔木、灌木和草类。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油松、火炬松、侧柏、栎类、黄连木、油桐、杉木、黄栌、盐肤木、龙须草等。

2.2.2河岸防冲林治理模式

在丹江水库主要支流丹水、老鹳河、淇河等河流两侧陡急坡岸,易受流水冲蚀、淘蚀或泥沙淤积较多,主要采取:

2.2.2.1 缓斜凹岸上缘防冲林

采用乔-草双带复层结构。常年洪水位以下埋植铁杆芭茅,常年洪水位以上植造杨树、枫杨、柳树等。

2.2.2.2 阶地阶面防冲林

采用乔-果农带状复合经营结构模式

乔木树种选用杨树、泡桐、香椿等。经济树种可选择柿子、柑橘、桃、杏等。

2.2.2.3 河心州头防冲林

采用乔-灌-草多带复层结构。常年洪水位以下埋植铁杆芭茅,常年洪水位附近植造3~4行紫穗槐, 常年洪水位以上植造杨树、枫杨、二球悬铃木等。

2.3 流域山区生态恢复区

丹江口水库流域山区部分除上述两个区域外主要分布在内乡部分乡镇和淅川、西峡两县,总面积4 538 km2。

2.3.1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

丹江口库区流域淅川县部分乡镇和西峡、内乡少部分地区立地条件差,土层薄,人工造林困难,但周围具备封育的条件,采用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将是最有效的生态治理方法。以培育生态林为目标的针、阔乔木林和灌丛型宜采取全封,这是主要的封育方式。对培育薪炭林型宜采取轮封,将封育区划片分段,轮流封禁。部分天然下种或根萌蘖能力弱的地区,要采取种草、植灌等方法,人工促进恢复植被。

2.3.2深山区飞播造林模式

在淅川、西峡、内乡3县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荒山面积集中连片的边远山区适宜采用飞播造林。飞播造林可选择侧柏、马尾松、油松、臭椿、黄连木等做主播品种,混播部分耐干旱的灌木树种。

2.3.3浅山区人工治理模式

在淅川、西峡、内乡县人为活动较频繁的浅山区以人工植苗、直播造林为主。

2.3.3.1 松栎混交林治理模式

可在土层厚度30 cm以上,酸性反应,质地轻粘,石砾含量中等的黄棕壤的低山和丘陵区推广[4]。松类选择本地适生的马尾松、火炬松等,栎类选择麻栎、栓皮栎等,采用带状混交,4行松2行栎,三角形配置。

2.3.3.2 一坡三带治理模式

即老百姓习惯称呼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即在山顶上种植松树、侧柏等常绿针叶树种,山腰种植栎类等落叶阔叶树种,山脚营建水土保持经济林。

2.4 丘陵农田生态防护区

丹江口水库东部,淅川县香化、九重、厚坡,内乡西庙岗、瓦亭及邓州市杏山、彭桥等乡镇主要为丘陵农田区,总面积4 378 km2。

2.4.1农田林网建设模式

在淅川县、邓州市部分平原农区营建高标准农田林网工程,县乡公路做为农田林网的骨架,公路两侧10~20 m范围内,营建常绿落叶搭配,花灌木、高大乔木搭配的高标准宽林带。按照沟路渠结合,“一路两行树、一路一沟三行树、一路两沟四行树”的标准,将网格面积控制在10~13.3 hm2范围内。农田林网树种应选择根深,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乔木树种可选择水杉、银杏、红叶杨、垂柳、泡桐、樟树、枫杨、香椿、柿树、玉兰、塔柏、女贞、紫薇等;灌木选择紫穗槐、白拉条、木槿、紫荆等。

2.4.2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

丘陵区大部分原生植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丘陵区先造林、再封禁,形成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水土保持林,并辅以必要的水保工程措施,可标本兼治,有效抑制水土流失。主要造林树种选择马尾松、火炬松、侧柏、塔柏、女贞、麻栎、杨树、三角枫、五角枫、黄连木、黄栌、胡枝子、连翘等。采用针阔混交、常绿落叶混交,乔灌混交、带(块)状混交等配置模式。

2.4.3丘陵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

丘陵区一般土壤干旱,土层瘠薄,适宜生长的树木种类比较少。在土壤的水热条件相对适宜地区,选择种植花椒、柿子、核桃、仁用杏等生态经济树种。同时,生态经济林地每隔一定距离要在坎上种植灌、草形成生物埂隔离带,以防止水土流失。

3 结论

为尽快改善丹江口库区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通过近10年的努力,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本论文根据库区的生态区位,采取归类分析研究,总结出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各区域的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总结推广这些模式,对于推动库区林业生态建设,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尤其对于加快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作用。

[1]张建全. 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的保护[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06):19-20.

[2]国家林业局造林司. 长江上游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续)[J]. 林业实用技术,2003(12):47-49.

[3]李世东,刘霞. 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和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区域模式研究[J]. 防护林科技,2004(06):4-5.

[4] 陈春霞.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J].现代科技,2010(22):186.

2013-07-15

S 718.5

A

1003-2630(2013)03-0031-03

(责任编辑:王团荣)

猜你喜欢
丹江口复层库区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不锈钢复合板焊接工艺研究
丹江口柑橘价格“破纪录”啦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舌尖上的丹江口
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
大面积耐磨复层钢板成套制造技术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