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希望特质、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关系

2014-01-13 01:50宗金莎李雪平
关键词:独生子女高职生特质

宗金莎,李雪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一、引言

受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也同样面临困境。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3年甚至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高职生由于社会、毕业学校以及自身的原因,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从高职生自身角度看,在择业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与就业信息相匹配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涉及职业决策效能问题。1983 年,Taylor 和Betz 首次提出职业决策效能感,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择业相关任务的信念,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制定职业规划、恰当评价自我、收集职业信息、掌握问题解决技能和筛选职业目标等一系列活动的信心〔1〕。到了21 世纪,国内职业决策效能感的研究开始增多,且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将职业决策效能感视为中介变量,考察自变量是否通过职业决策效能感来预测职业行为;第二,直接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视为结果变量,考察不同的自变量对它的影响〔2〕。鲜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入手,探讨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认知与人格特征等个体内部因素与职业决策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基于此,笔者以希望特质、自尊这两个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出发点,对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进行研究。

(一)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培养良好的自尊也是培养积极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本世纪初,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提出,自尊是有能力应对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值得拥有幸福生活的自我体验的倾向〔3〕,它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外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高自尊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具有较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比较自信,更愿意接受挑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4〕。国内张春燕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相关显著〔5〕;王沛、杨金花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倾向性存在显著正相关〔6〕。

(二)希望特质、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

希望是积极心理学中一种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Snyder 等较早提出最具代表性的希望理论,他们认为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的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是以目标为核心,与途径思维与意愿动力组成的融合体〔7〕。希望包括两种类型,状态希望(state hope)和希望特质(dispositional hope),后者是指可跨情境、跨时间的一种稳定的希望水平〔8〕。Snyder 等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与无助、抑郁等负性情绪呈负相关,与自尊等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9〕,说明高希望会带来高自尊。另外,具有高希望的人直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积极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消除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障碍〔10〕。研究还发现,希望对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决策、表现有积极的影响,高希望水平的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倾向于有更高的职业决策效能感,更能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和成就〔11〕。

从已有的研究看,有关希望特质、自尊、职业决策效能感三者关系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笔者通过对高等职业学校的调研,对高职生希望特质、自尊、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西南地区2 所高等职业学校选取了240 名高职生作为被试,由于大三学生基本都已落实工作,大一新生刚入学,尚未进行职业规划,因此本研究选取大二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4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7 份,有效率为82.1%。其中男生人数89 人(占45.2%),女生人数108 人(占54.8%)。

(二)研究工具

(1)自编高职生基本情况问卷。问卷包括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有无工作经历几个方面。

(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国内学者彭永新和龙立荣(2001)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共39 题,包括5 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7,鉴别效度、结构效度都较好〔12〕。

(3)成人希望量表。采用由任俊翻译的Snyder等人编制的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13〕。该表共有12 个题,分为途径思维与意愿动力两个维度,采用4 点式计分。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74 ~0.88 之间,动力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70 ~0.84 之间,路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3 ~0.86 之间,再测相关系数为0.80 左右,说明该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14〕。

(4)自尊量表。采用由Rosenberg 于1965 年编制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15〕。该量表共有十道题目,分四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都很高,Cronbach α 系数为0.88,内部效度高达0.92。

(三)施测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施测过程中,被试在遇到不清楚的条目时可现场向主试进行咨询。实测时间约20 分钟。待所有被试问卷填写完毕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逐一进行审查,剔除无效问卷。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对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数据是呈近似正态分布的,其峰度值与偏度值均小于1,为了数据更为直观,将项目得分平均数作为分量表的分数(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全量表总分与量表各维度的平均分、标准差

如表1 所示,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总分的平均分为128,根据该量表的记分说明,全量表原始总分最高为195,说明样本中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偏高。同时依据五点量表计分,发现各因子平均分都在中间值以上,说明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在中等偏上水平。具体来看,高职生“自我评价”得分最高,“制定规划”得分最低。

(二)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在决策效能感的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显示,高职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效能感总分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效能感总分上得分高于女生(p <0.05)。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在不同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效能感总分上来自城市的高职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高职生(p <0.01)。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专业方面不存在差异。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因子上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子女(p <0.05),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效能感总分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 <0.01)。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有无工作经验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因子上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得分高于无工作经验的高职生(p <0.05)。

表2 不同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得分情况(M±SD)

(三)高职生希望特质、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相关

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高职生希望特质、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关系如表3 所示。

表3 希望特质量表与自尊和职业决策效能感分量表的相关

(四)希望特质、自尊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

以希望特质、自尊为自变量,人口统计学因素为额外变量,职业决策效能感及其分量表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

表4 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从回归的过程来看,自尊因子、希望特质的途径思维因子和意愿动力因子这三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它们共可以解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25.1%的变量。

四、讨论

(一)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研究发现,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高职生已认识到了求职的艰巨性;另一方面,高职生群体受过良好的专门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比普通大学生更有实践经验,社会更青睐这样的人才〔16〕。具体来看,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各因子的平均分都在中间值以上,也说明高职生群体的职业决策效能感较高。“自我评价”因子得分最高,“制定规划”因子得分最低,这表明大学生对自我已经有了很好的认知,但制定规划的能力比较薄弱。其原因可能在于当下的高职生大多为90 后青年,年龄较小,对父母比较依赖,独立性相对较差,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对于未来比较迷茫,还没有学会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差异性分析

(1)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男生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效能感总分上得分高于女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社会、家长以及学校等对男女生的期望有所不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残存在社会风气之中,这就要求男生更加重视职业与职业决策;另一方面,男女的心理、生理因素有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擅长问题的解决、逻辑推理等,加上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倾向于用男不用女,这也能解释男生在职业决策中更具优势、女生在职业决策中不如男生自信的现象。

(2)职业决策效能感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来自城镇的高职生在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原因可能是来自城镇的高职生生活环境相对开放,更容易接触社会上的信息资源,对信息的感知能力较强,遇到的事情相对较多,处理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提高;而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接受的信息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加上社会上的歧视现象,导致其自信心降低,影响了其职业决策效能感。

(3)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比非独生子女多,且父母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加之如今独生子女自身也更加独立,能比较好地处理职业选择的问题。

(4)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有无工作经验上存在差异。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上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得分略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原因可能是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身、对职业的认识都有所增强,在职业选择目标、规划制定方面更具有方向性,所以,职业决策效能感较无工作经验的高职生高也在情理之中。

(5)职业决策效能感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本研究的抽样存在一定的偏差,文史与理工专业学生的选择不是很均衡,导致了差异不明显问题的出现。

(三)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与希望特质、自尊关系的分析

(1)据前文对希望特质、自尊与职业决策效能感的相关分析结果,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个维度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这与张春燕的研究结果一致〔5〕。表明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与自尊关系密切,自尊水平越高的人,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高职生的希望特质两个因子中,意愿动力因子与职业决策效能感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途径思维因子与选择目标、问题解决也存在一定的相关,这说明高希望水平的人,其职业决策效能感也越高。希望特质中意愿动力作为支撑个体持续朝着目标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与求职者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决心、信心具有一致性,因此意愿动力因子与职业决策效能感各维度具有高度正相关。途径思维是一系列有效地达到个人所渴望的目标的方法、策略和计划、组织的认知操作,个体具有高的途径思维,也将对应高的职业决策效能感。

(2)据前文对于希望特质、自尊对职业决策效能感的回归分析,高职生的希望特质、自尊对职业决策效能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它们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贡献率达到25.1%。这是因为高职生自尊水平越高、希望水平越高,则职业决策效能越高,就会更具自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各种信息,也会更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更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求职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提高高职生的自尊水平和希望水平是提高其职业决策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结论

(1)高职生职业决策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高职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及有无工作经验上存在显著差异。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希望特质及其因子途径思维、意愿动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个维度与自尊之间有显著而广泛的正相关。

(4)高职生自尊、希望特质能有效预测其职业决策效能感。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自尊、提高高职生的希望水平可以提高其职业决策效能感。

〔1〕Taylor,K. M.,Betz,N. E.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 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22):63 -81.

〔2〕邝 磊,郑雯雯,林崇德,杨 萌,刘 力.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2011,43(9):1063 -1074.

〔3〕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25(2):242 -244.

〔4〕Peter A. Creed,Wendy Patton,Dee Bartrum.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rriers,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Variables of Focus and Indecision〔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4,30(4):277 -294.

〔5〕张春燕.大学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8:43 -47.

〔6〕王 沛,杨金花.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52 -57.

〔7〕Snyder C R. The Psychology of Hope: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M〕.New York:Free Press,1994:50 -51.

〔8〕陈 卓. 大学生希望特质对前瞻性应对方式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心理学院,2007:7 -8.

〔9〕Snyder C R,McDermott,Diane,et al. A Hope for the Journey: Helping Children through Good Times and Bad〔M〕. Bould :Westview Press,1997:80 -81.

〔10〕Yoshinobu L G,Snyder C R,Harris C,et al. The Will and the Way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3):570 -585.

〔11〕何 露,朱翠英.大学生希望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13,(3):77 -79.

〔12〕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38 -41.

〔13〕任 俊. 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0 -196.

〔14〕Snyder,C R. Conceptualizing,Measuring,and Nurturing Hop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5,73(3):70 -72.

〔15〕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 -320.

〔16〕章顺来,王贵芳.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3 -25.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高职生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图说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