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2014-02-14 06:50刘向月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妇产科发生率疼痛

刘向月

滑县人民医,河南 滑县 456400

妇产科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刘向月

滑县人民医,河南 滑县 456400

目的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及临床护理效果。

妇产科;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妇产手术是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身心问题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临床治疗十分不利。因此,妇产科手术围术期的临床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1]。科学合理的围术期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以下笔者就对妇产科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及临床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采取妇产科手术进行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100例,患者的年龄为20~5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住院时间为4~1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8天。100例患者中,有16例为慢性宫颈炎患者,18例为慢性盆腔炎患者,15例为子宫肌瘤患者,12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20例为剖宫产产妇,19例为卵巢囊肿患者。将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0例患者。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给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和性格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之初,为患者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护理人员要热情真诚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症状以及解决方法,指导患者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方法。针对患者术后的不同疼痛程度,给予镇痛教育,必要时结合药物镇痛处理,来缓减患者的术后疼痛[2]。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便秘、尿潴留、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3]。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观察所得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6.00%,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临床观察所得数据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5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疼痛护理等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增强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疼痛护理能够缓减患者的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1]程琳,唐冰.循证护理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01-102.

[2]姚建蓉.产科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J].四川医学,2011,27(2):207-208.

[3]丰爱芬,孙成春,李艳玲.妇科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3(17):128-129.

R471

B

1674-9316(2014)07-0112-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7.061

方法选取来我院采取妇产科手术进行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给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疼痛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6.00%,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妇产科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妇产科发生率疼痛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超声在妇产科急诊疾病中的价值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留学生妇产科学见习课全英教学探讨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