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2014-03-29 03:21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
成才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毕业生中职

■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

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武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课题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衔接)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落实纲要精神,我市应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优化武汉市属中高等职业院校的结构,稳定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形成武汉职教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两者的衔接是多方面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真研究国内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市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中高职衔接特点

(一)国外中高职衔接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

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遵循以能力本位为主线的原则,强调职业能力衔接。文献资料表明,英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定了证书等级与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和教学上通过核心技能课程进行衔接;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升入高级职业院校的必须条件。美国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应具有在不同技术岗位上把所掌握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建立在岗位能力分析基础之上。日本职业教育把培养学生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作为职业高中的重要任务。

2.学历达标原则

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遵循学历达标原则,体现中职是基础、高职是升华的特点。国外一些国家不改变、不冲击中职学校毕业生“出口”渠道以就业为主的特点,通过学历达标补习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主要举措。如法国规定高等职业院校不设入学考试,中职毕业生必须通过高中毕业会考补习2年获得高中毕业会考证书,以此获得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格。德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则需通过“双重学历达标”补习。

3.专业对口原则

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遵循专业对口原则,吸纳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学历教育。如英国采用统一系列模块课程分解,使各教学单元层层衔接。德国专科高中将职业培训的专业归类,拓宽口径以便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相对应。“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都是以综合课程方式组合。法国按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澳大利亚中学开设高级证书职业课程,学历证书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通。

4.学业认可原则

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遵循学业认可原则,承认个人取得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果,并以此为更高职业目标的起点,同时避免重复学习和职教资源浪费。英国规定持有国家职业资格(1~2级)证书的中职生,在学习更高级职业资格课程时,应认可并累计其先期成果。美国规定职业教育全国性标准,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规范技能标准。俄罗斯亦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推出主要职业国家标准。澳大利亚TAFE学院承认中学阶段选修的职业教育课程,所取得的学分可以累计,所获得的1~2级证书与TAFE证书具同等效力。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承认中职毕业生具有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格。德国的专科高中和职业完全中学本身就是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预备学校。

国外中高职衔接大多建立在学分制基础上,以学分作为衔接凭据进行互认和累加。国外高职招生门槛低,以合格的中等教育资质为条件,在教学环节的衔接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结合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等国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大致有四种,即等值衔接模式、实习衔接模式、直接衔接模式和集团化衔接模式。

等值衔接模式。即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相应文凭等值,以此对口衔接。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出台职业资格制度,认可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如英国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英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采取资格衔接模式,即通过推行普通教育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普通职业资格,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起来。英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有5~7年的技术中学。它主要招收完成11年义务教育后又学习两年分科教育、获得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的学生,学院既开设证书和文凭课程又设置学位课程,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灵活性。

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上英国实行教学单元衔接方式。具体操作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统一制订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成5个层次,中等职业的教学单元占第1~3层次,高等职业教学单元占第3~5层次。其中第一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之间也可以衔接。可以依据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颁发毕业证。由于教育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不断档、不重复,因而教学的适应性强。由此可以发现,英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教学和课程衔接,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点,以核心技能课程为内容进行衔接。当然这种衔接也存在编制教学单元的工作量巨大的问题。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采用的是五年一贯制模式。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有:综合中学职业科、职业高中(或称专门高中)、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短期大学。日本实施推荐与选拔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专门院校的制度,五年制学生可以掌握较多的专业技能而受到产业界的高度评价。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的教育,以培养各行各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也招收普高毕业生,学制长短不一,有不足一年的,也有二年至三年的。

实习衔接模式。即中职毕业生经专门补习以学力达标的形式进入高职学习,以此实现衔接。该模式的特点是由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而实现中高职衔接。如法国和德国就是采用该模式。

法国成立专门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补习,中职毕业生再学习2年,获得职业高中毕业会考证书,从而取得上高职的资格。法国由职教机构对中等职业毕业生进行专门补习,使之达到升高职的学历标准,并用课程分类法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有机地相互衔接。法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分类衔接的具体操作是:将中等职业按行业、职业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应其中某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上的衔接。这种形式使高职有较高的专业起点,有利于提高其质量,但也存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复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上法国通过课程分类实现。中职按行业、职业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高职各专业分别对口其中某一类,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这种分类方式使得中高职课程衔接到位,教学效率高。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专科高中、专科学校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则由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承担。专科高中主要招收完成10年普通高中教育的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补习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两年的专业学习,获得高等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专科学校毕业生可直接进入专科高中学习一年,然后才可升入高等专科学校;而职业学校毕业生要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则必须先经职业补习学校补习一年再进入专科高中学习2年。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4年)的生源较为复杂,既有专科高中的毕业生,也有完全高中的毕业生。前者中不少人已接受过“双元制”职业培训。后者无相应的专业基础,但必须经过在企业的“预实习”,一般时间为半年左右。德国部分职业学院(学制为3年)的生源规定为完全高中毕业生,但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理论与实践采用职业培训的“双元制”形式,在企业和学院交替进行。

直接衔接模式。即国家确定衔接课程标准,建设一体化的中高等职教大纲或课程体系,通过“中高职直通车”实现衔接。该模式的特点是中等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大纲和课程体系的衔接保证了这两层次职业教育顺利衔接,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代表。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方式。具体的操作是: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高中综合体系,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该课程体系是实现与高中后技术教育衔接的基础),变高中职业课程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采用“2+2”职教衔接方式。为使技术准备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内在联系,高中职业科教师与社区学院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并不断修改衔接方案,社区学院也开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准备课程供高中学生选学。大纲与课程衔接的形式,既可减少重复学习,节省学时,有利于强化实践训练,又可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搭上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直通车”。

集团化衔接模式。指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接,或者是一所学校套办两个阶段的教育。这种衔接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多见。英国和美国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的教育可以在同一所学校或学院内完成。法国职业高中,既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也设立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等同于其他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文凭。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主要实施职前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高中阶段部分职业课程和高中后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由该体系承担。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培训形式也是集团化的变形。国外中高职衔接正是由于采取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对口招生,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联合办学或由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预科班等多种学校衔接形式,从而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世界各国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比利时、丹麦、希腊、爱尔兰和英国的比例高达60%。而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三、国内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中高职的定位:即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意见指出:“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优选招生专业”。同时意见也认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近年来,国内省市开展了一些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累了经验。总体看来,中高职衔接尚未进入到课程和能力目标衔接的层面,衔接模式还停留在选拔方式和学制设计的模仿上,不同的模式分别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

我国实行的五年一贯制模式整体上模仿日本中高职衔接。由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课程、教学等方面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在校连续学习五年,毕业时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

中职实行五年一贯制模式以江苏省为代表,对学校办学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高,生源状况也比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好。江苏通过实行五年一贯制模式,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五年制专业的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促进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在校生数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职院校招生与在校生数与本科院校大体相当。

高职实行五年一贯制模式目前在我省(包括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规模较小。目前国内以浙江等省为典型,该省此类衔接办学规模较大。一段时间内高职举办五年一贯制模式积极性不高,近期由于结构性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希望扩大提高高职五年一贯制的自主权与规模。

(二)分段贯通模式

分段贯通式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分别开展教学,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后,经过选拔和认定,合格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根据进入高职阶段的选拔方式不同,分段贯通式又可以分为对口升学、自主招生、高考招生和技能高考,其中对口升学是主要形式。①对口升学是指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3+X”招生考试及推荐入学的方式,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学院学习二至三年,最后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中高职衔接形式。对口升学的学制形式以“3+2”、“3+3”、“4+2”为主,突出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衔接,但是并未实现课程层面的衔接,有应试教育的倾向。②自主招生是指通过高职院校自主选拔的方式,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到3年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自主招生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高职招生的自主权,但是未实现课程的衔接,同时专业对口性差。③高考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衔接模式。这种衔接模式在操作层面上行不通。④技能高考模式。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探索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办法,并在全省机械类专业组织700余人进行技能操作考试。三年来,技能高考规模、专业已不断加大,2013年湖北省有6个专业类别实行技能高考,有14所学校试行高职单招。今年报名参加技能高考考试的有11000人,报名参加高职单招的有10718人,全省共有21718人报名参加了高职院校以技能操作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参加了技能操作考试的考生还要在6月份参加文化考试,再进行录取。从2011年开始,我省技能高考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从1个到3个,2013年增加到6个(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会计、护理)。到2015年,湖北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将不再组织高职统考,全部实行技能高考或单独招生。

(三)集团发展模式

建立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行业内中高职衔接发展。天津市以行业为依托,建立了10个中高职教学相衔接、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行业职教集团,每个职教集团的学生规模都要在10000人以上。上海、河南等地也相继探索建立了若干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了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据实地调查四川成都,以该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为龙头,集合近20所学校形成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现已开发衔接教材2门。

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区域内中高职衔接发展。天津在市内6区,以城市职业学院为龙头,以各区社区学院为核心,整合区内中职学校,组建6个以社区教育为主的区域性职教集团,从而为中高职有效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湖南省长沙市以高职院校为龙头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促进了园区内部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发展。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以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需实现深层次内涵衔接,目前尚停留在浅层次学制衔接。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深度探索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内容。不过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中高职衔接还存在如下不足:一是衔接还较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等外延、粗放性衔接上,内涵性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与衔接相配套的内容还没有完善或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亟待开发。

在此,可以在职业教育集团模式下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借鉴英澳经验,开发具有不同级别资格的和不同级别资格之间相互衔接的、通用的资格框架体系,开发与资格框架体系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可先以集团为试验田:一来操作性强,二来可控性大,三者共驱力强,可通过集团化组织试验效果的测量。

四、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对武汉市中高职衔接的借鉴意义

武汉市职业教育发展已形成新的发展态势。从职业院校方面来分析,武汉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75所,原武汉市属职业学校经整合形成2所高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市城市职业学院,原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升格成武汉商学院,已形成纵深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从生源方面分析,高职生源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职业基础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和普通高等教育,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调查,30%左右的中职毕业生有意升学。2013年湖北省组织技能高考和对口升学考试,共21718人参加考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命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即中高职衔接的目的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衔接。在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它们之间关系怎样?中职衔接课程应专业课优先还是普通课优先?如何同时实现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中高职如何完善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

借鉴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是职业分析

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质是课程的组织问题,而课程组织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拉尔夫·泰勒)。

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从职业分析到职业标准,二是从职业标准到学习单元,三是从学习单元到资格课程。由于其课程要素来源于职业分析,从而保证了课程的职业导向性,也就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在此基础上,以资格制度中的不同能力级别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实现课程衔接。

我国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要素来自具体学科,以学科体系来组织课程。由于管理体制问题,职业资格(能力)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融度不高,两者缺乏沟通。

借鉴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平台是学分制

英国中高职衔接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还通过学分制以及对“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使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课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意义上的衔接。

武汉市中职学校于2000年始试行学分制改革,已积累了学分制经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学分制所应反映出来的灵活的教学制度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课堂衔接尚未推动,更无法探索如何使课程教学结合学生的具体背景、能力来实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将越来越多样化,课程结构与学习者特点衔接这一问题日趋重要。

借鉴三: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行业企业在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制度中发挥着基础性功能,这保证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职业导向性。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的第一阶段为职业标准开发。这一阶段由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我国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主要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行业和职业需求,分析职业角色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标准,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开发学习单元和资格课程这两个阶段,吸纳行业专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可加强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可能性。

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尽管政府一直强调职业教育要着眼于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要与行业、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但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总体不高,参与课程开发程度较低。

2010年,我市组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园区、汉口职业教育集团和沌口开发区职业教育园区,分别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消费电子、新能源、环保5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武汉市钢铁、石化、物流等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造纸印刷等重点产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人才的需求;或以中职教育为主,兼具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功能,对接工、商、贸、信息、旅游行业产业需求。从三个园区的现状来看,可以称之为有标无本,为空壳园区。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以专业为纽带组建专业性的职业教育集团,并通过劳务合作吸收企业协助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以提高我市中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规模与水平。

教育的事由教育来解决。武汉市可建立以专业为纽带的职业教育集团来促进区域内中高职衔接,填补中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的空白,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助推武汉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执笔: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易小虹 方宽)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毕业生中职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