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落实“堂堂清” 整体提升教育力
——“武汉市高效课堂巡礼——走进新洲”回眸

2014-06-06 10:44武汉市新洲区小学教研室朱幼菊
成才 2014年6期
关键词:堂堂新洲研讨

■武汉市新洲区小学教研室 朱幼菊

科学落实“堂堂清” 整体提升教育力
——“武汉市高效课堂巡礼——走进新洲”回眸

■武汉市新洲区小学教研室 朱幼菊

【光杰手记】

探访“新洲教育现象”

“武汉市高效课堂巡礼——走进新洲”是武汉市小学“三走进”活动走进系列中的第九站。这是继“走进东西湖”后走进的第二个远城区。新洲,是武汉的农业大区,是武汉市最边远的城区之一,但新洲的教育始终走在武汉市的前列,每年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许多教育媒体曾多次报道“新洲教育现象”。“武汉市高效课堂巡礼——走进新洲”让我们有机会探寻“新洲教育现象”的奥妙。

辉煌的高考成绩背后,是因为新洲教育人将“打造教育精品、建设教育之乡”作为理想与使命来追求;是因为新洲教育人将教育“均衡、优质、内涵、特色发展”作为实现“教育之梦”的重要途径;是因为新洲教育人狠抓基础教育,以“堂堂清”为抓手,构建“一主两翼”的运行机制,即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抓住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备课组活动开展这两项核心工作。

“走进新洲”的展示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洲教育局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正是有行政之“力”的引领、指导与支持,才能在全区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督导、全方位提升的良好局面,才能确保“堂堂清”活动有始有终、有序有效。

“走进新洲”的展示活动,让我们领略到教学教研、课题研究的魅力。睿智的新洲人将“堂堂清”与课题研究、备课组建设工程巧妙组合。一方面他们借课题之“研”,帮助教师成长,并探寻出了五种适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训部门“心连心”,教科研员“一带一”,名师专家“面对面”,大校小校“手拉手”,自主研修“学一学”;另一方面他们借备课组之“建”,实现课堂教学的“清”:规范“形”——倡导“三读三思,三议三定”的备课形式,帮教师读“清”教材;聚焦“神”——开展“研‘两类’课,建‘两化’课堂”教研活动,促教师教学能“清”;提炼“髓”——倡导“课前三问”与“教后三思”相结合的方式,促教师研“清”。

“走进新洲”的展示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洲的小学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创新;“走进新洲”的展示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洲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走进新洲”的展示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新洲小学教师的成长与超越……

正是因为新洲教育人狠抓基础教育,落实课堂教学“堂堂清”,才创造了新洲基础教育的辉煌,才成就了“新洲教育现象”。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教育改革先进典型出现!

一、内涵与解读

顾名思义,“堂堂清”中的“堂堂”指的是学生每一天上的每一堂课,包含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所有教师执教的课;“清”则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当堂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不留尾欠。

基于对“堂堂清”的理解,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清”的标准不仅在于教师“教清”,更在于学生的“学清”;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知识,更在于教学生学会、会学。因此,“堂堂清”课堂中学生应具有四性:

全体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是全体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也是全体学生。

目的性——学生清楚学习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多维互动。

发展性——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四性,教师就要树立四种意识:

全面意识——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学“清”的对象不是个别优等生,而是全体学生。只有树立了全面意识,教学才能真正面向全体。

目标意识——教师清楚自己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清楚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学到怎样的程度。有了目的意识,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效益意识——让教师有时间和效益观念。

方法意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终身享用的习惯、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为了照顾全体学生,而使课堂教学变“轻”,即教学内容安排少,教学要求定低,习题难度降低,但课堂上的轻松并没有让学生学得清楚。为此,我们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关注课堂,提出“堂堂清”的课堂必须对“教清”进行细化,即:

目标清楚:清楚意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全面(从三维目标来确定)、合理(对教材解读适度,与课标要求、年段目标、学生实情相符,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具体(一般可测,避免模糊);清楚意味着教师明白自己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

思路清晰:清晰意味着教学过程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方法清新:清新意味着教学方法新颖,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效果清爽:清爽要求教师分层次设计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实现教学目标“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完成”的理想,教学不留尾欠。

二、探索与实践

2008年,在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我区教育局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全区小学大力开展课堂教学“堂堂清”活动,以此为突破口,狠抓课堂教学质量。

衡量教学是否“清”,关键看学生,但实现教学“堂堂清”,关键在教师。在区域推进“堂堂清”活动中,我们构建了一主两翼的运行机制,即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抓住“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备课组活动开展”这两项核心工作,实现课堂教学“堂堂清”这一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借行政之“力”,增活动之效

在“堂堂清”推进过程中,我们重视发挥教学管理和教育督导的作用,强力推进“堂堂清”活动在全区的开展。

1.有“的”——三管齐下,各司其责

它具体指:教育局规划引导,教研室专业指导,街道总支行动督导,形成导向——导法——导行环环相扣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层层推进的良好局面。

教育局规划引导。教育局普教科结合我区小学教学的现状,制定了《新洲区小学课堂教学“堂堂清”工程实施方案》,为全区“堂堂清”活动的开展进行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思路与实施策略,使各街镇、各学校“堂堂清”活动开展有法可行。

同时,为了使“堂堂清”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教育局普教科出台了《新洲区小学课堂教学“堂堂清”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教研室、街镇、学校、教师四个层面的相关职责作了明确的要求,以制度来规范,以要求来导向,使“堂堂清”活动开展有章可循。

教研室专业指导。教研室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宏观指导,即围绕总体方案,教研室分年度、分步骤设计活动,制定“堂堂清”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微观指导,主要体现在教学视导以及组织的课堂研讨。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将这两项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活动的四部曲:深入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对话交流,分析中确定主题——组织研讨,活动中尝试方法——回到课堂,实践中验证方法。

街镇总支行动督导。一方面街镇有关教研人员要根据本街镇学校的特点,摸索出适合本街镇各校均衡发展的有效教研形式,另一方面要求街镇对学校“堂堂清”活动开展做到“三到位”:一是督导到位,实行“堂堂清”月查制;二是考核到位,每学期对学校开展“堂堂清”活动进行考核;三是奖惩到位,将考核情况纳入到学校绩效目标考核。

2.有“序”——三阶段推进,各有侧重

为增强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遵照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督导、全方位提升的原则,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

(1)启动阶段

2008年春,我们借助一年一度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启动了“堂堂清”工程。教育局分管小学教育教学的周咏清主任明确提出,“堂堂清”活动工程是小学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是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教育局普教科主要领导就《新洲区小学课堂教学“堂堂清”工程实施方案》《新洲区小学课堂教学“堂堂清”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作了具体的解释说明,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这一阶段,我们重在思想引领、制度规范。

(2)推进阶段

在推进阶段中,我们依照“典型引路——理论提升——实践验证”三步推进的思路,采取“培训与研讨”“理论与实践”“全面参与与重点培养”三个结合的策略,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达标,全方位提升”的工作目标。

在推进阶段的初期,我们组织部分学科、部分教师参与竞赛,用优秀的课例进行典型引路;2010年我们采取全员参与的原则,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法,为教学“堂堂清”奠定理论基础;今年为“达标创优”阶段,我们提出了教师教学要做到三变:即变部分教师的课堂“清”为全体教师的课堂“清”;变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清”为常态课的节节堂堂“清”;变部分学生的“清”为全体学生的“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建立了教师课堂教学考核机制。考核的方法有:区教研室视导听课考核,街镇总支随机抽查课考核,学校教务处推门课考核,年级备课组比赛课考核。每位教师考核不少于两次,按看教学流程——听课堂教学——测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测评,其中课堂教学按“堂堂清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评分,总分70分为合格,85分为优秀。各校为每位教师建立“堂堂清”达标创优活动考核档案,要求教师达标率达95%。

(3)总结阶段

围绕“堂堂清”工作的开展,组织全区各街镇、学校进行全面总结、深刻反思;组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堂堂清”的实践,总结、反思、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感悟。总结不是活动的完结,而是为了与高效课堂更好地接轨,将“堂堂清”中的“教清”打造成方法优化、效果优良的高效课堂。

3.有“力”——三活动实施,各显其效

每年的“堂堂清”活动的开展,教育局普教科与教研室联合,重点开展好三项活动,以确保“堂堂清”活动有始有终,有序有效。

一是年初动员部署。每年设计好年度“堂堂清”活动方案,召开“堂堂清”工作专题部署会,确定“堂堂清”年度工作的重点与方式。

二是年中开展比赛。每年分三层次(学校——街镇——区)竞赛,按照从部分学科参与到全员参与,从课堂教学比武到以课堂为载体的论文、课例、教学等系列比武,从达标到创优的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开展“堂堂清”教学比赛,以竞赛促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是年末检查评比。考核表彰,有利于形成比学赶超、人人争优的良好态势。我们每年根据《新洲区“堂堂清”工作先进街镇(学校)评选标准》,对各街镇、各学校开展“堂堂清”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确定“堂堂清”工作先进街镇、学校,并将检查评比的结果纳入街镇、学校绩效考核管理中。

(二)借课题之“研”,助教师成长

理想的教学来自理想的教师,要实现“堂堂清”这一理想,关键需要打造理想的教师。十一五期间,区教育局将《新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作为区域性的重点课题,我们将课题研究与“堂堂清”工程有机结合,确定一个中心、两项提升的工作思路,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研究中,我们探寻出五种适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1.研训部门心连心

教研室与教师培训中心,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从独自走向合作,从独立走向通融。

培训课程共设计。我们与培训中心协商,围绕着“堂堂清”这一主题设计培训课程:有着眼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认识不断深入的内容,也有着力于教师实践“堂堂清”操作层面的内容;有着实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堂堂清”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有着重于“堂堂清”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授课教师同协商。教研员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训授课教师,同时,为培训中心推荐学科骨干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为保证培训的质量,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就相关专题进行研讨交流,然后与培训中心的教师一起审议骨干教师的讲稿。

研训形式互通融。培训时,授课老师与培训教师之间不仅仅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受教研方式的影响,“讲者”与“听者”的关系有时会互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研讨;教研时,也会将常规研讨变成贯穿主题的教学研讨,将研讨的过程演变成培训的过程。研训形式的交融,有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教科研员一带一

教研员理应成为学科教学的引领者、指导者、示范者。为此,我们建立一带一的教研行动机制,即一个教研员带领一支骨干团队。骨干团队由各街镇推荐优秀教师,组成区级学科中心备课组,教研员为中心备课组的大组长,负责本学科备课组教研活动的设计、开展。

3.名师专家面对面

对于省市名师专家,我们采取勤请进、巧利用的方式,提升我区教师素质。

勤请进——我们先后多次请教研室李光杰主任、罗昆霞主任等专家到我区进行专题讲座。

巧利用——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聆听名师的专题讲座,我们利用“名师基地校”的活动,将名师个人的小活动演变成区域性的大活动。几年来,湖北名师中江汉区的张艳萍校长、硚口区东方红小学的汪飞校长、体育馆小学的董耀红老师、汉阳区钟家村小学的桂贤娣老师等,多次到我区活动,每次我们都组织各街镇教师参加。这样,参与面、受益面就大大增加了。

4.大校小校手拉手

各街镇尤其重视校际之间的帮扶学习,根据街镇学校特点,创设多种手拉手的形式:名师带徒、校际研讨、联片教研、跨街组合,为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保障。

5.自主研修学一学

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应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制定成长规划,养成四种习惯:一是乐于阅读,在自觉的学习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吸纳科学的、有前瞻思想的教学方法;二是敢于实践,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三是善于借鉴,能从他人的教学中吸取有效的方法;四是勤于反思,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三)借备课组之“建”,促教学之清

十一五期间,市教科院出台了《武汉市实施加强中小学备课组建设工程方案》。2008年,我区提出实施课堂教学“堂堂清”工程,我们将两项工程合二为一。

1.规范“形”——倡导“三读三思,三议三定,三看三改”的备课形式,帮教师读清教材

实施课堂教学“堂堂清”,前提应是堂堂课“备清”。我们倡导“提前备课,三读三思;集体研讨,三议三定”的单元备课模式。

(1)个体三读三思,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个体研读教材,强调教师静下心来,与课标、学生、教材对好话,做到三读三思,即:读课标思学段目标,读教材思教学目标,读教参思教学设计。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提出“三步骤读”法。一是整体把握,读准教学目标;二是局部深入,读厚教学内容;三是巧妙整合,读活教学思路。

在集体研讨的环节中,备课组长采取一看、二听、三查的方式来对每位教师检查,看教师的课本上是否有批注勾画的痕迹,听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查教师的备课是否有雷同的现象。严格的过程管理,杜绝了教师研读教材走过场、备课设计流于形式等现象的发生。

(2)群体三议三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群体研讨的环节中,强调大家各抒己见,三议三定,即:议教学目标,定教学内容;议教学重点,定教学流程;议教学难点,定教学策略。为增强研讨的实效性,我们倡导创设“和”的关系,追求“清”的效果。

“和”的人际关系,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也不是不是人云亦云说好话。我们追求和而不同,要求参与者,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既能倾听不同的声音,向不同的视野开放,又敢于质疑,为自己也为他人提供出更多的话题。

在“和”的氛围中,我们会听到各抒己见的议论,甚至是相持不下的争辩。在议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或许有短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或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或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举棋不定,但正因为有这些异样的声音、别样的想法,才能刺激参与者对原有经验的反思,激荡起讨论与争论的涟漪,最终能达到拨云见月、柳暗花明、水到渠成的功效,形成目标清楚、思路清晰的教案。

在三读三思、三议三定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增强了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与责任,人人真读;实践意识——参与研讨与反思,人人真议;成果意识——注重分享与运用,人人真用。

2.聚焦“神”——开展“研‘两类’课,建‘两化’课堂”教研活动,促教师教学能“清”

“堂堂清”既是要求,也是目标。围绕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清”这一主题,我们聚焦“两类”课的研究,抓实区、街、校三级教研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两化”。

一是异课同构,重在构建“堂堂清”教学的基本模式,促“堂堂清”教学常态化。如语文学科区教研室以《暴风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两课为例,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流程,寻求其共性,探究出高段阅读教学四环节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年段、所有类型的课。为此,我们提出了区级研讨,构建模式——教师尝试,运用模式——街校研讨,形成新模——自觉运用,形成常态这一操作流程,构建各学科、各年段、各课型的教学模式。

二是同课异构,重在探究“堂堂清”教学的策略方法,促“堂堂清”教学高效化。教学应有模,但不能模式化。随着“堂堂清”的深入开展,伴着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工程的启动,我们对“堂堂清”教学的探究转向为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以课堂为载体的主题研究。借助同课异构这一载体,在比中研,探究如何实现“堂堂清”:比教学目标的确定,研究更贴近学情的教学目标;比教学过程的设计,研究更能激发兴趣的环节;比教学策略的运用,研究更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采取同题复议的方式,变单次的主题研讨为贯穿主题的系列研讨。这种方式,目标集中,便于操作;切口细小,便于深入;形成系列,研讨也就更全面。

3.提炼“髓”——倡导课前三问与课后三思相结合的方式,促教师研“清”

(1)课前三问

一问:我要带领学生去哪里?提示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问:我如何带领学生去那里?要求教师在课前思考:学生的起点在哪里?以了解清楚学清;学生要分几步到达目标?想好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流程;用什么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到达终点目标?

三问:我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那里?这是关于教学检测与评价的问题,要求教师围绕好教学目标分层次设计练习。

(2)课后三思

一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合适?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状况以及练习反馈的情况,思考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全面、科学,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思教学方法的选取:我采取的步骤、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到达目的?思考教学中的亮点、不足点,从中提炼出需要研究、改进的问题。

三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我的学生是否到达目的地?若未实现大多数学生目标达成,需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需要从哪些途径来解决?

为了定制教师的课后三思,我们抓实了三个一活动:一是每课一反思。将“课后三思”作为教师备课的常规之一,要求每位教师课后写“执教后记”,并作为教学月查的内容,以检查督促教师将此变成自觉化行为。二是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课例。每学期,校、街、区分三级进行课例评选,以评选促教师进行深度反思,深入研究。三是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强调问题从课堂中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到课堂验证,将教与研有机结合,促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三、阶段性成果及理性思考

四年来,新洲区区围绕着课堂教学“堂堂清”这一目标,从行政部门到业务主管部门,从学校领导到学科教师,形成了人人思考“堂堂清”,人人实践“堂堂清”,人人研究“堂堂清”的良好氛围。

(一)四大意识让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实现了“备清”“研清”“教清”“改清”的良好局面,更重要的是在实施“堂堂清”工程的过程中,四大意识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全面意识让教师关注的对象由部分学生转为全体学生,让教师的教学从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转为三维目标的达成。

目标意识让教师从研究教转化为研究学生的学,教师还位于学生,教师由“一线”退到“二线”,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效益意识杜绝了教师拖堂的现象,让教师更关注学困生。

方法意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空得到了充分保证。

(二)四大结合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以“堂堂清”活动为载体,将这一主题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备课组建设、教学比赛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课堂教学与培训学习的有机结合。培训内容与“堂堂清”内涵相融,与教学的要求相应,与教师的需求相符,夯实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理论,有利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辅相成。将实施“堂堂清”过程中的困惑、问题、思考作为教学研究的小主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形成教学研究化的操作模式,自然也就实现研究成果化的效果。

教学研讨与备课组建设相得益彰。借备课组建设工程的实施,促教师在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教学沙龙等活动中研教材,探教法,究学法,练教艺。

教学实践与教学比赛相互促进。四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堂堂清”教学比赛、“堂堂清”系列比武、“堂堂清”达标创优等比赛活动,以比赛促教师形成理论学习——岗位练兵——实践反思——实战提升——总结完善的成长模式。

四个结合,促进了我区教师的专业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我区小学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近二十人获一等奖。其中,邾城向东小学的余娟、邾城二小的吴红燕分别在全国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邾城一小的王惠、数学教研员朱春秀分别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三)多种形式,让“堂堂清”目标均衡实现

在实施“堂堂清”工程中,各街镇结合自己学校的布局、师资状况,采取了有利于促进街镇“堂堂清”目标均衡实现的教研形式。

邾城街采取一个中心——两手抓——三大时空——四定——五促进——六清的推进思路,促进街镇城乡学校同步发展,开创了邾城教育新局面;

阳逻街构建一主(“堂堂清”工程)两翼(备课组建设与课题研究)模式,实现“堂堂清”;

凤凰镇以“四个一”(设计一篇精彩的教案,上一节符合“堂堂清”标准的优质课、撰写一篇教学课例、写一篇关于“堂堂清”论文)比赛为载体,通过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年年表彰、人人成长的方式,达到每校每师“堂堂清”;

三店街采取练内功(重视校本研修)、借外力(与武昌区、硚口区等学校手拉手)的方法,促进教学“堂堂清”;

仓埠街依靠骨干引领(结对子,下基层,示范课,专题讲座)、同伴互助(集体备课,观课议课)追求教学的“堂堂清”;

汪集街强化推门听课制度,采取“随堂听,随时问诊;随堂听,随地议课;随堂听,随机考评”的方式,使“堂堂清”教学常态化;

旧街街推行一课三案制,磨出课堂教学“堂堂清”,探索出个体研教材,出个案——小组议教案,成共案——实践后反思,改教案的教学模式;

双柳街以五个坚持与五个结合为手段促教学五清的方式,有效促进了教学的“堂堂清”。

成绩令人振奋,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实施“堂堂清”工程中,虽然我们面向全体,关注农村弱势群体;虽然我们面向所有学科,关注语数英三科以外的学科;虽然我们追求40%的教师实现“堂堂清”的优标,强调95%的教师达成“堂堂清”的基标,但要实现这些目标,仍需我们进一步努力。

一是增帮扶意识。农村学校年龄偏大的教师,仍存在课堂教学难以高质量“清”。因此,在指导上要多倾斜,尽量缩小城乡教学的差距,真正实现区域课堂教学“堂堂清”。

二是淡应试意识。农村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以外学科的教师基本上是兼职,对于这些学科的教学一般也满足于开齐、开足。要实现这些学科教学的“清”,还需加强研讨力度,充实骨干教师进行专职教学,真正实现开齐、开足、开好所有课程的目标。

三是树持久意识。“堂堂清”不是突击性工程,要实现“堂堂清”,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在每一节课中去实践,将“堂堂清”教学常态化。

四是强研究意识。要进一步借助四大结合的模式,促教师树立四大意识,在教、研、思等活动中增强研究意识,最终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堂堂新洲研讨
让阳东新洲的腊味飘香各地
爱之深,责之切
爱之深,责之切
爱之深,责之切
深圳新洲商业文化广场
深圳新洲商业文化广场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