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开创水电企业同环保机构合作的典范

2014-07-12 00:33罗婧奇编辑
中国三峡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华鲟水电三峡

记者/罗婧奇 编辑/任 红

要保护全球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单凭环保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和支持,而企业正是其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企业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对环境直接的影响,负责任的企业还拥有对社会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与企业合作,不但能直接改善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向更多的人传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三峡》: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注重实地保护,在中国的保护项目遍布气候、淡水、保护地等众多领域,其中淡水领域比较重要的就是长江项目。水坝的建设必然会对河流生境造成影响,您怎样看待人为改变河流自然状态的建设行为?应该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马剑:淡水维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随着全世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类对供给我们水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也同步上升。

然而全世界的河流都面临着各种威胁。这是因为,包括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建坝行为在内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会阻碍鱼类的通道,改变数千年来支配着水生生物生命周期的河流流量过程,而且还会改变水质。这种情况使世界范围的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全面下降,这些生态系统承载生物多样性和人类需求的能力已难以为继。

为了保护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和破坏,TNC中国部长江-淡水保护项目与三峡集团开展了广泛合作,希望通过努力,尽量减少全流域水资源开发活动对人类和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

客观地说,要维持长江现有的生态水平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例如江豚,作为目前长江的旗舰物种,数量一直在快速减少,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恢复和保护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加快保护工作的步伐。三峡集团已连续三年每年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四大家鱼在生殖繁育期释放生态流,进行中华鲟子二代人工繁殖,并将大量中华鲟放流到长江,同时进行科研监测。

TNC还要与三峡集团合作,继续帮助长江上游濒危珍稀鱼类保护区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马剑:TNC做的碳汇林项目强调三重效益:其一是应对气候变化,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有益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社区老百姓适应气候变化;其二,能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有贡献;其三,能够为社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即增加一些收入。另外,我们在规划阶段就已经把气候变化的内容考虑进去,强调要把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概念纳入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因为恢复健康生态系统的森林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三峡》:此前您负责推动的西南地区森林碳汇项目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您能谈谈,TNC的碳汇林和其他造林的不同之处吗?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企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每年春季举行的中华鲟放流活动,正是企业通过自身影响力,向更多人传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有效途径。左图为受访者马剑代表TNC在2014年中华鲟放流活动现场发言。右图为小学生抚摸中华鲟。摄影/王绪波

《中国三峡》:从产生低碳效益的角度来说,三峡工程的发电、航运、防洪、补水等作用也能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角度来衡量吗?您能给予分析和评价吗?

马剑: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是一个人为改变河流自然状态,主要目的在于为人类缓解洪水灾害影响,并提供航运、电力和灌溉等利好的综合过程。同火电等化石能源的排放相比,水电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注意到,从碳排放的角度看,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的同时,水库淹没了森林,产生了甲烷等温室气体。因此大型水坝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我们希望三峡集团也能支持和参与CCB标准的造林项目,通过恢复大面积达到国际碳汇标准的森林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作出贡献。

《中国三峡》:您认为三峡集团在生态保护方面做的较好的举措有哪些?有没有更新、更有效的科学方法来持续改进?

马剑:三峡集团在恢复长江生态,保护珍稀濒危鱼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譬如为长江上游珍稀濒危鱼类保护区、中华鲟研究所等机构投入了巨额资助,也取得了初步保护研究成果。三峡集团连续三年在四大家鱼春季繁殖期释放生态流,经过众多科研机构的监测,这一措施被证明使中游江段四大家鱼的卵苗发生率明显增多。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更艰巨的挑战,还有许多工作要继续开展、持续观察。现在,向家坝、溪洛渡两个特大型水电站也陆续投入运营,希望三峡集团将生态流的科学调度规划也纳入这两大电站的运营之中,为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鱼类种群的恢复提供生命周期所需的生态流量。

《中国三峡》:TNC一直致力于与企业合作推动环保事业,合作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应该怎么描述二者的关系?

马剑:环境的恶化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事业中。作为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国际组织之一,TNC六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保护全球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在此过程中,TNC认识到,单凭环保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投入和支持,而企业正是其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企业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对环境直接的影响,负责任的企业还拥有对社会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与企业合作,不但能直接改善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向更多的人传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TNC与企业合作主要做四件事:第一,传统的慈善,从企业筹资,得到资金支持;第二,与声誉好的企业合作,通过企业把保护大自然的理念传播给大众;第三,通过TNC来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实践标准,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在公共政策上,在一些特别的领域寻求与企业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在美国气候变化领域,TNC与企业合作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人类对于蛋白质、食物、能源、淡水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想办法让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可以更长久地持续下去。因此我们需要与世界很多大型水电企业、矿业公司合作,在工程设计的前期规划、执行和后期阶段使其开发对当地物种和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工程对环境有影响的话,我们会鼓励企业在其他方面对生态给予补偿,来抵消他们的负面行为。

我们与农产品公司、渔业公司和林业公司合作,帮助更多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我们创建了一些机制,把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多地体现出来,比如水源保护基金。在森林保护方面,评估森林固碳作用的经济价值,通过各种资金机制把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

《中国三峡》:2013年TNC与三峡集团签署了第二期五年合作计划,您怎样评价第一期合作的成果?

马剑:是的,去年8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TNC与三峡集团签署了2013年至2018年合作备忘录,这是双方致力于让水力发电更加可持续长期合作的新阶段。其实我们的合作从2005年就开始了。

在第一个五年合作期间,TNC促成了三峡集团自2011年起连续三年释放生态流,长江湖北省监利段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卵苗径流量从2009年的0.42亿尾回升至4亿多尾。三峡集团的生态流提供了适合四大家鱼繁殖所需的水文、水力学条件的洪峰过程。这些合作为大自然和依赖河流生存的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此外,TNC还同三峡集团一同提出了在长江流域建立更为有效的流域协调机制的大胆宏伟设想。基于科学的原则,双方一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共同邀请众多科研机构一起完成了“长江可持续水电补偿基金”的可行性研究。应该说这一阶段合作不仅取得了即时显见的成果,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今后的良好合作形式进行了设计规划。

《中国三峡》:请您谈谈未来水电开发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阶段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因素,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的思考和建议。

吸引摄影师关注的中华鲟。 摄影/王绪波

马剑:在第二个合作期内,TNC与三峡集团将扩大双方在长江流域的合作范围,同时将把双方的合作经验和机制带到三峡集团所承接的海外水电开发项目中。

未来五年至十年,全球将有很多水电项目投产和待建,从拉丁美洲的马格达莱纳河(Magdalena River)、塔帕若斯河(Tapajos River)到亚洲的长江、湄公河都将面临更为紧迫的水电开发决策。这些决策将决定这些河流是否能长期保持健康的状态,流域结构是否会改变并影响数百万依赖河流为生的人们的生活。

基于这种可以预见的形势,我们的目标是转变人类社会目前利用水资源和管理水资源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与公众和企业合作,改变大坝的运行方式,使河流在为这个人口递增的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能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此外,我们还希望同三峡集团共同开创水电企业同环保机构合作的典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为长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多做实事。

猜你喜欢
中华鲟水电三峡
国际水电协会:2021年全球水电装机容量增长缓慢,难以满足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水电:全力消纳富余水电 更重生态环保
水电的“百万单机时代”
探秘:中华鲟的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华鲟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