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源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浅析

2015-01-27 04:27毕旸胡续礼袁学勤
治淮 2015年4期
关键词:桐柏大别山区淮河

毕旸胡续礼袁学勤

水土保持

淮河源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浅析

毕旸胡续礼袁学勤

一、淮河源头水土流失成因

淮河起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北麓,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5省,全长1000km,流域面积27万km2,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约占2/3,其余为平原区。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今天,淮河源头的水土保持任务刻不容缓。造成淮河源头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自然条件特殊

淮河源头区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受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氏切变线的影响,降雨以暴雨出现,桐柏大别山区多为暴雨中心,高频率、高强度的暴雨常常造成山洪暴发。桐柏大别山区新县朱冲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1.4mm;伏牛山区舞钢市的尹集是板桥暴雨中心的影响区,多年平均雨量在1100mm以上,降雨强度大,来势猛,容易形成洪流,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淮河源头山丘区经多年耕作和不合理利用,形成大面积土层瘠薄、抗蚀能力差的粗骨土、砂砾土,土层浅薄,含蓄水源能力低下,每逢降水极易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产生较强的径流冲刷力。

侵蚀地貌和稀疏植被大面积存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桐柏大别山区地表岩性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等,风化层较厚,形成土壤的矿物组成复杂,晶粒粗,胶结力差,抗冲抗蚀能力不强,由于常发生季节性旱涝灾害,桐柏大别山区林草生长受到限制,稀疏、生长矮小的植被不仅难以覆盖裸露地表,而且很多林木的下垫面“寸草不生”,形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局面。

2.土地利用形式不合理

历史上,淮河源头桐柏大别山区在未开垦的自然状况下,由于天然植被良好,水土流失现象是很轻微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开发方式不合理,大大加速了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压力下过度放纵的经济产业和乱砍滥伐大大破坏了土地的天然保护屏障,加剧了水土流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桐柏大别山区木炭烧制、菌业发展、大树进城、坑木外运、建材加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淮河源头区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严重破坏和减少了地表植被,使山区坡面土地多处于裸露状态,引起大量水土流失。

(2)盲目的资源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面积次生灌木林被全伐全垦种上经济林,在缺乏任何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经济林地上,农民为了立苗,中耕除草,形成裸露地表,一部分农民垦复间种农作物,形成变相的陡坡开荒和坡耕地。多年次生灌木林逐渐形成的浅薄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层,在汛期暴雨的直接溅蚀下而流失殆尽。

(3)不合理的生产建设开发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城镇建设、山区建房、修路、开矿、采石等生产建设中,由于水土保持意识淡薄或经济不允许,基本上都未采取护坡措施。加之管理不善,乱弃砂石,一遇到降雨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快速扩大的城镇及开发区建设挤占了大量的农田,影响了正常的粮食生产,建筑废弃物也容易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地。

二、淮河源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科技推广

1.淮河源头主要水土流失问题

淮河源头位于桐柏大别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区域内坐落有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鲇鱼山、磨子潭、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等9座大型水库,库区面积0.75万km2,占该区总面积的27%。水土流失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丘陵区人口密集,特别是水库周边,部分地方口粮不足,毁林开荒严重;二是经济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部分地区造成了大片次生灌木林被砍伐;三是疏幼林比例较大,林分质量差;四是矿产资源丰富,无序开采现象较普遍;五是草场退化,畜牧业较落后。

2.淮河源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针对以上问题,淮河源头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应以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主,以控制水土流失、促进脱贫致富、减少入长江泥沙、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治理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重点,在生产用地治理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要求,进行封禁治理措施布设。

总体上应强化监督管理,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对次生灌木林适当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涵养水源能力;丘陵地带改造坡耕地和顺坡经济林,在加大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扩大经济林面积,加大坡面径流调控工程建设,以截、排、导为主,结合塘堰坝建设,消减洪水下泄速度;在丘陵地带和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以农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加大河道整治力度,防治河岸冲刷和农田的水冲沙压;建立水土保持监测和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

(1)花岗岩中低山轻微度流失区

采取封禁治理,发展沼气池,扩大水库上游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范围,加强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上游水源涵养、泥沙控制和坡面防护能力。加强局部地区顺坡经济林和坡耕地的水土综合整治,结合山洪和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经济林和坡耕地的水土综合整治,结合山洪和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坡面、沟道径流调控工程。

(2)花岗片麻岩浅山丘陵轻度流失区

加强山地区林地保护,保护好次生灌木林,防治滥砍滥伐;加强丘陵区较陡坡面的植被建设,根据坡度情况采取退耕还林、鱼鳞坑、坡改梯等措施进行改造;在丘陵地带建设水平梯田,配套排水和沉沙设施;在林地与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水沟,与田间排水系统相连接;在山谷低洼处建设塘坝,统筹山洪防治。

(3)山前阶台地微度流失区

加强零星缓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河岸修整河道,防治重力侵蚀和农田水冲沙压。

通过以上措施布设,可以保障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农业发展;加强江河源头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维护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涵养水源,减少面源污染,维护水质;加强流域内江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

三、淮河源头水土保持科技推广

近年来,由于技术落后造成水土资源过度开发、资源浪费、水土保持措施布局不合理、持水固土效果差、生态农业滞后的现象比比皆是。开展水土保持科技推广势在必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委就开始了淮河流域内的小流域试点工作,摸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小流域治理体系,探索了一系列水土保持适用技术,如沙颍河上游的双曲反拱梯田,淮河干流上游植被立体配置技术、节柴灶技术、果树高接换头技术、机修梯田技术、生物护埂技术、板栗高产栽培技术等。

针对淮河源头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该以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生态修复、坡耕地改造、沟道拦沙工程等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广以坡面径流调控和植被快速覆盖、土地高效利用为代表的水土保持技术。

1.坡面径流调控技术

从消减径流冲刷力和水资源拦截利用角度,探索推广径流聚散技术、荒坡治理径流聚集技术、阶梯径流疏散技术等。

2.植被快速覆盖和土地高效利用技术

按照植被建设分区和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推广“四荒”保护性治理开发技术、地埂植树、果园种草、林粮间作、乔灌混交技术、坡面登植物带布设及种植技术。

四、淮河源头水土保持工作展望

1950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提出上游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淮河水利委员会在流域内开展小流域试点工作,对鲁山、金寨、蒙阴、东海5县开展水土流失重点调查,探索流域内各类型区域的小流域治理模式;90年代国家在治淮项目中将淮河源头的伏牛山区鲁山县,大别山区新县、金寨县、霍山县列为水土保持重点县;2011年出台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将淮河源头列为重要江河源头;近年全国“两区”划分中将淮河源头划定为重点预防监督区。淮河源头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全面有序地开展起来。

淮河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江河发源地,其周边坐落9座大型水库,也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淮河源区为低山丘陵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不大,但区域内人口极为集中,特别是水库周边。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应该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利用GIS进行淮河源区综合开发规划,建立精确的数据库和图形库,对淮河源区每个生产建设项目,每条小流域治理都掌握到位,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二是对淮河源头和桐柏大别山大型水库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对其周边的9座大型水库开展清洁型小流域面源污染辅助控制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对水土保持科技推广的力度,加大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投入,做到水土保持科技因地制宜,简单实用,服务大众。

四是构建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使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变成社会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

(专栏编辑:王 适)

猜你喜欢
桐柏大别山区淮河
淮河
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 慰问“五老”代表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桐柏英雄
把军事斗争与根据地相结合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基于微观视角下旅游发展对农户家庭福祉的影响研究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