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视角下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结构研究

2015-05-04 15:38蒋新萍李昆益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社会需求职业素质

蒋新萍 李昆益

摘要 基于社会需求视角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内涵的界定,选择工科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炼出以社会环境适应度、职业精神支撑度、职业规划发展度、企业环境融合度和工作岗位胜任度五个维度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五度模型结构,为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社会需求;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3-0019-04

一、研究背景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职业素质内涵、职业素质模型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方面。其中,关于职业素质内涵的描述,现有研究虽然使用的具体名词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呈趋同之势。基本上把职业素质内容界定为两部分:一是与职业相关的内在品质,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心理及职业行为等。二是职业技能,如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内容包括职业修养和职业技能。

职业素质模型研究方面,比较典型的是谭满益等人提出的职业素质三角形模型。该模型认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学习及创新等)、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等)三大类要素构成。其他职业素质结构模型方面的论述多是围绕职业素质内容展开,与职业素质内涵研究大多类似。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方面的文献比较多,比如沈时仁提出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企文化活动作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并构建相应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张翔云提出了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三种形式为支撑的培养机制;朱海岳和方黛春提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由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体系、考核评价及保障措施等组成。

纵观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围绕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或者针对某个专业特点展开,研究的视角也多是以教育者身份观察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建议,研究的手段多是描述性的。内容相对宽泛,缺乏实证性数据支持。从研究对象来看,选择工科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的还比较少。因此,在当前国内工科类高职院校居多的情况下,同时又存在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的人文知识、社科知识及人际沟通等素质相对薄弱的客观现实条件下,采用调查分析的量化方法,选择从社会需求视角开展针对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结构研究显得非常有意义。

二、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调查与结构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常州高职园区5所高职院校工科高职毕业生和长三角地区用人企业为调查对象,对反映工科类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提取工科类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构建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体系结构。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在总结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企业专家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内容的相关素材,并根据素材内容以及研究现状,提出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结构主要包含“社会环境”、“职场岗位”、“人际交往”和“职业规划”四个方面。在探究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结构的详实内容时,通过设计测量问卷,并针对研究对象选取足够研究样本实施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定量方法对其构成层面进行界定与分析,从而提炼出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构成要素。

(二)测量问卷的设计

在文献调研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环境、职场岗位、人际交往和职业规划四个方面提取30项关于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需求要素题项形成调查问卷,随机抽取300名工科高职毕业生和50家企业进行初测,并选择部分学生和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和访谈结论进行删减,最终确立了21个题项为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调查量表。并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系数来鉴定问卷的信度,结果表明,问卷的信度、效度均符合要求。

(三)调查实施

正式调查选择常州高职园区5所高职院校近三年工科专业毕业生和长三角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即总样本平均分配到5所高职院校,对每所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随机抽样。企业抽样考虑了不同行业的分布。调查方式采用问卷星网站的网络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两种,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到12月。本次调查了2350位高职毕业生和260家企业,共收回问卷2560份,经过分析和整理后,剔除无效问卷62份,有效问卷2498份,样本覆盖5所高职院90%的工科专业。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处理和数据录入后,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结构分析

为了揭示观测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首先检验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因素分析,采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及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根据KMO值的参考标准,一般认为值越接近1越好。由表1可以看出,本问卷KMO值为0.912,球形检验的相关矩阵的卡方检验值为18161.642(自由度为210,P=0.000),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因而该调查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a 基于相关

在探索因素分析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指标或有相关交叉的变量指标综合为较少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由于参与分析的变量测度单位相同,所以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中的协方差矩阵分析抽取公共因子,求得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再采用正交旋转中的最大方差法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2可知,5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70.237%。一般认为,只要方差解释率达55%便可接受。本研究中提取5个因子是比较理想的结构。根据探索后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大小情况详见表3。

(五)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五度模型结构

根据表3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正式测评量表由5个公共因子组成,并根据探索后的各题项载荷系数大小情况以及构成该因素题项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分别进行命名,依次命名为社会环境适应度、职业精神支撑度、职业规划发展度、企业环境融合度和工作岗位胜任度,形成工科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五度模型结构,如表4所示,共有5个维度21个主要因素构成。

三、分析及结论

(一)从调查对象来看,调查结果反映了社会对高职工科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

本研究选择近三年的工科类高职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毕业生作为求职者或企业员工不同于在校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体验,更能够从工作要求并结合自身体会对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进行思考;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生主要就业于企业,参与调查的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会从岗位职责和企业需求出发,提出对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二者从不同侧面对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提出了看法,其结果都反映了社会对高职工科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从调查内容来看,调查项目体现了社会需求视角下的综合职业素质内涵

调查问卷中的21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调查量表内容,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素质内涵要求,而更加关注高职生作为职业人和社会人两方面的统一融合。高职教育的核心特点就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明显的职业性,而职业性更离不开社会需求的大环境,否则职业性就无从谈起。因此,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需要提升其社会能力。本研究将高职生看作在社会环境下具有综合属性的职业人,调查内容既包含了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技能,又包含了与职业相关的内在品质,同时还涵盖了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及未来职业规划能力,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视角下的综合职业素质内涵。

(三)从素质结构来看,五度模型结构是综合职业素质核心要素的高度概括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的五度模型结构从不同侧面反映综合职业素质内涵,并相互支持。社会环境适应度要求高职生作为社会人首先应该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包括应变能力、信息处理、政策理解、人脉关系、心理健康、人际沟通等6项内容;企业环境融合度要求高职生作为企业员工应与所在企业的经营环境相融合,包含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等4项内容;工作岗位胜任度则要求高职生必须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而职业精神支撑度是任何职业人所必需的品质,包含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拼搏、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5项内容;职业规划发展度则代表未来自身发展的职业迁移或岗位变迁,包括创新创业、目标规划、文字表达、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等5项内容。

四、研究价值

在如何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国内专家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比如李维维从目标内容、结构及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沈建锋、王琴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但不管何种培养策略与途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都是以分析职业素质内涵及内容体系为前提的,否则就容易偏离方向。本研究选择工科类高职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为调查对象,从社会需求视角提取出了综合职业素质的五度模型结构,从而界定了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内容体系,为高职院校工科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社会需求职业素质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地方院校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解决模式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备好第一堂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