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的职业技能教学微课程设计

2015-05-04 15:39李政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图式理论微课程

李政

摘要 以高等职业院校导游专业为例,基于图式理论探索职业技能教学微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坚持模块化基础上的整体性编排;充分发挥认知能动作用,构建基于课后反思、练习与反馈的“微互动”机制:以非身体练习策略指导微课程内容编排,即有序进行知识讲解与动作演示。

关键词 图式理论;微课程;职业技能;导游专业;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3-0027-05

一、引言

“微时代”的来临及其对教学领域变革的驱动使得“微课程”逐渐成为师生教学、学习与自我提升的热门途径。“微课程”因其媒介适应性强、内容选编和表现形式高度灵活、所含信息丰富多样等优势被广泛的学习群体所接受。目前,微课程已渗透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诸多学科,部分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也已初具规模。职业教育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学段平行且融合的教育类型,作为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与产业转型的教育类型,在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融合与应用上也应走在前列。如何让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微课程渗透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相统一”“职业操作与职业道德相统一”是职业技能教学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主线。实践中,开发出能够帮助学习者高效率完成相应职业教育系统课程学习的微课程体系则成为这—工程的实际目标。

二、微课程及其特点

关于“微课程”的概念,中外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多元化的分析途径和解释,例如,“微课程”的雏形——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的“Micro-Lecture”概念等。由于固有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差异,国内外专家在表述微课程的概念时各有侧重,但是鉴于中外微课程运行平台、制作过程、表现特点等存在较大程度的共通性,所以尽管存在地域差异,但关于微课程的认识与实际运行总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时间短、容量小、基元化、完整性、易传播。所谓“时间短”,即微课程的时长一般维持在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也是微课程之“微”的最直接表现,与正常课程的时长形成鲜明对比。第一,容量小,即每个微视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单一,内容目的指向性明显,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说明某一问题。第二,基元化,即所编排内容具有不可再分性,每一项内容涵盖了某一模块或某一领域的核心信息,各模块之间既保持知识的独立性,同时也注重与上层知识模块的逻辑关系,兼顾整体微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第三,完整性,可表述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节微课程均包含基本的课程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学和学习资源、教学和学习评价等。第四,易传播,强调微课程的载体与传播机制独具的优势,即微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便携式终端随时调取和查看。正是因为微课程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其在学科教学领域的应用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展和深化。

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包含有一个体现职业(专业)特色的动作技能系统,学生对这一技能系统的掌握与否是把握该专业或职业核心内容的关键所在。这样职业教育教学中学做结合的整体性使得职业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而不是像普通教育那样侧重学生的认知实践。这就为微课程在职业技能教学中的应用制造了机制性障碍:动手操作与视觉感受能否相得益彰;操作性课程如何通过微视频的教学方式达到与现场操作教学相近、同等甚至更好的效果;课程应该如何将自身的优势渗透进技能教学的过程当中。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在微课程制作的技术层面努力之外,也需要有力的理论工具去探求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以实现操作技能的学习、内化与多媒体学习(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和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的融合。图式理论就是探索操作技能学习内在规律的重要理论工具。

三、图式理论及其应用策略

图式理论是由施密特于1975年提出的动作技能学习理论。后来在茹蒙哈特等人的努力下得到进一步修正,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动作学习理论体系。该理论尤其强调认知作用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这一观点突破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闭环理论对动作学习的认识,将认知与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为包括微课程教学在内的多种技能教学手段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图式是有一定概括性的动作变量关系,是学习者在动作练习或实践过程中发挥认知作用的结果。图式理论认为,在学习一个动作技能时,有关动作的四个信息会被大脑存储:动作的起点条件;概括化的动作参数或变量,如动作的方向、力量、速度等;动作完成结果的信息反馈;动作知觉序列。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这些信息会被暂时性的存储在记忆当中,但当它们之间的关系被概括和抽象出来时,动作图式也就随之形成,这种关系或图式就成为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一项动作技能包括多个动作图式,而这些动作图式包含了多个层次,如图1所示。当图式的层次概括程度越低,就越接近具体的外部动作和知觉;如果图式的层次概括程度越高,就包含越多的公式、原理等认知成分,与具体的行为动作就越远。

依照以上信息,图式理论也给出了动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在以图式理论为导向的动作学习与训练中主要有以下四大策略:一是变式练习策略。不是重复练习某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着眼于某一类动作技能的练习,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变换。这种练习的意义在于,每一次新的动作变换都形成了一个新的动作起点“条件-输入-输出”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动作图式。这样形成的图式就会适用更多类型的任务,应付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境。二是认知控制策略。图式理论认为,若要发挥动作学习对日常操作技能学习与应用的正迁移作用,就要充分自觉发挥认知的能动作用。认知作用主要体现在判断现有情境与大脑中储存的动作图式是否匹配,根据动作起点的条件、参数、序列等之间的关系做出有效的反应等。在职业技能操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漫不经心,不动脑筋,那么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工作当中,如果工人只满足于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不去思考、探索和挖掘技能背后的规律,那么职业成就感就会降低。三是有机练习策略。有机练习策略强调无论是个别的动作任务还是许多类型任务构成的任务群,他们都存在内部有序的结构,而通过练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动作图式也是有序的。这种有序的图式结构对动作任务的学习和执行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若要达到内部图式的结构化和有序化就必须要合理分配学习与练习的过程。由此图式理论给出了若干动作练习原则,例如连续性动作的整体练习以及非连续性动作的局部练习、复杂动作的分散多次练习以及简单动作的集中练习等。四是非身体练习策略。非身体练习策略强调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要加强对动作演示和讲解的重视程度,并在演示过程中鼓励学习者主动理解动作的执行过程、内部包含的各要素以及操作要领,以便于动作学习的高效性,此外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后期阶段,也可以加强非身体练习以求得对现有学习成果的打磨和改进,甚至是创新。

可以看出,图式理论立足于人类动作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操作技能学习的全过程给出了清晰指导。同时该理论也为微课程在职业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操作的理论借鉴,为弥合微课程与技能学习之间存在的机制性分歧提供了解决路径。

四、基于图式理论的职业技能教学微课程开发策略

在突破技能学习与感官感知之间固有界限的基础上,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将微课程的理念及其设计充分融入到职业技能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并实现“1+1>2”的整体功能突破。

(一)构建微课程体系

微课程首先是一个系统,无论某一节微课程的容量有多小,其与横向各课程模块、纵向各内容层次之间都保持着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承接关系。为了能够保证课程的时间空间与逻辑上的紧密相连,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应该成为职业技能教学微课程的主要组织方式。课程的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为基础,在考虑课程内容编制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后,将课程内容按照某种要求或逻辑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的集合形成课程模块库,教学或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从模块库中调取某专业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组合,以此开发某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这些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每个模块代表一项技能或某一领域知识;模块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模块的组合和设计均以能力培养为标准,围绕提升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加以建构;同时模块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行业企业内部发展及应用的新技术,或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都可以较快的反映到课程模块当中。由于微课程自身的容量小,一节微课程不可能将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全部概括和讲解,需要按照基元化的特点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分解。这样就形成了专业核心能力微课程群与公共课微课程群构成的一套完整的专业微课程体系。在这套体系当中,专业核心能力被划分为二级能力模块,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将二级能力模块划分为微课程最小单元,即基元化的过程。每个课程独立存在,同时也与对应的二级能力中的其他课程相联系。纵向上看,专业核心技能的层层分解与模块化处理方便学习者系统有效进行课程学习,也便于针对薄弱之处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以高等职业院校导游专业为例,导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可由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基本素养两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专业核心能力即导游从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专业基本素养则是更多指向通识教育与从业人员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专业能力核心模块为导游专业独有模块,分为“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两大核心能力。其中,导游服务可以划分为四大技能,每个技能将以可操作性强且不可细分的微课程组成“技能微课群”。专业基本素养则主要指学校层面的公共课程,各公共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微课程群,供包括导游专业在内的各专业自由分配和组合。整个体系既维持独立整体性,同时也实现了与其他课程的交融和互通。在各层次模块的划分与组合之下,导游专业的微课程组成若干个微课程群,供学习者根据各自所需进行自由选择和学习。

(二)发挥认知能动作用

图式理论强调认知能动作用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参与实训活动前需要占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操作素材,并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形成对某一类职业技能操作的“素材库”。微课程平台的一大重要特点在于可以实现授课人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传统视频教学的单向度互动,也可能是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双向互动,甚至也可以实现与授课者之间的实时互动。而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带有课后反思、练习与及时反馈性质的互动机制,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各移动终端实现。微课程的“微互动”机制建设将重点瞄准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学习者与授课者的信息交流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三大部分。课后练习题是强化学生所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测试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微课程环境下的课后练习集中于对所学基本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为后续操作技能练习与内化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图式建构。学习者与授课者的信息交流则是将学生课后练习的结果反馈给授课者,并按照一定标准对学习者的回答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习者和授课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随着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与APP开发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使用“微评论”、“微反馈”、“微问答”等诸多反馈交流平台与授课者进行无时空障碍的沟通将变得更为便捷。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则重在打造一个学习者共享的互助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学习者之间可以分享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向其他学习者求教以及为其他学习者答疑解惑,如图3所示。在授课者、学习者之间搭建“微互动”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习者以及教学者的认知能动作用。不仅学习者可以从中解决学习疑问,促进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创新及其与技能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同时也可以让授课者对微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完善,以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

以导游“语言技能”中的“语调”微课程为例,在进行语调相关知识的教学与案例分析后,授课人可以在微课程即将结束前对语调“传情达意”的功能进行检测,让学习者体会一些语调中传递出的思想感情,借此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请点评以下导游员的语调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一名游客建议导游深化所讲解的内容,导游回答:“你要是有意见就你来做,你要是知识渊博就你来当导游吧!”请体会下列几句话包含的思想感情并用合适的情感表达:大家请看,对面就是巫江十二峰之冠的神女峰啊!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河南。再来少林寺。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的帝王之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作业反馈平台以文字和音频的形式进行反馈,由授课人对学习者的反馈进行点评。同时由于每位学习者对某句话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他们都可以将自己的作业和学习感悟上传至共享平台,让所有学习者都能够在互帮互助、分享体验中提升自我。

(三)非身体练习策略下的微课程内容编排

非身体练习策略指的是心理练习和观察学习。强调非身体练习策略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减轻身体练习的疲劳,提高操作练习的学习效率,将动作信息和相关的学习策略融入到后期的实际操作训练当中;二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水平,通过事先对某一操作技能的初步感知,让学习者对所学技能产生兴趣并以此为动力激发学生详细了解和深入学习的行为。微课程主要是通过视频等音像资料激活学习者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和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并借助这两大系统完成对某一操作技能的整体感知,进而协助后期动作图式的形成。由于微视频表现内容形式灵活,展示形式多样生动,所以通过微课程的方式实施非身体练习策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实施非身体练习策略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讲解与关键动作演示。基础知识讲解即对操作技能背后蕴含的各种陈述性知识进行讲解,为学生了解技能和操作技能打下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了解某项技能“是什么”的问题;关键动作演示主要对操作某项技能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关键步骤和动作进行演示,为学生亲身实践和动作内化提供参照,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一般情况而言知识讲解在先,以铺垫操作技能的背景知识和操作原理,动作演示在后,为学生学习和实训提供参照,并借此深化背景知识与操作原理的学习。

导游讲解技能是导游核心技能之一,如在对山岳景观进行讲解时,微课程的前后内容编排应该按照“地质地貌景观概述及其特点-山岳景观概述及其特点-山岳景观导游讲解的基本途径-实际案例展示”这种由知识讲解到动作演示的过程进行。首先,应掌握地质地貌及景观的基本概念、地貌景观形成机理、地质地貌景观类型。其次,对山的概念以及景观特征、山的分类、山体景观的美学特征进行梳理。再次,介绍山岳景观讲解的基本步骤(景点科普知识、历史传说等的准备→分析游客→设计路线、准备导游讲解提纲→开始游览、安全教育→景点总体概述→游览,途中介绍→停留并辅助以深层次讲解→其他活动→归队,总结)。最后,以某个案例,如黄山,进行操作技能的展示。

综上,职业教育领域引进微课程理念和建构模式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学中如何融入微课程的精髓,发挥微课程的优势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图式理论微课程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初探
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