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课时目标在常态课中的落实—以“接力跑”游戏教学为例

2015-12-05 11:11卢众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266023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常态课程标准目标

卢众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266023)

例析课时目标在常态课中的落实—以“接力跑”游戏教学为例

卢众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266023)

课改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培训、交流和探索,绝大多数一线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要求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目标都比较熟悉,但是在常态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将四个方面的目标落实到课堂中还比较困惑。所以,导致很多的常态体育课依然没有摆脱课程改革前的体育教学的模式。同时,由于四个方面的目标落实不到位,出现了大量只追求形式好看的无效课堂,甚至起到了负面的影响,给学生产生误导,甚至很多学生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以常见的“接力跑”游戏为例,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即我们常说的运动兴趣指数。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要让其在参与此项运动时体会到快乐,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接力跑”游戏受到广大师生欢迎的特点之一。但是在我们的课堂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们习惯于采用上课时所站队形来分组,并且长期保持不变,这就会出现负面的影响:由于“接力跑”游戏往往以速度快慢来判定胜负,如果一组队伍内有1~2个体型较胖的学生,那么几乎每次的倒数第一都会被这个小组“承包”,拿了倒数第一就要“受罚”,同伴就会埋怨或指责体型胖的学生拖了全组的后腿,如此几次下来,被指责的胖学生往往会对此项运动产生抗拒的心理,运动兴趣指数大大降低,甚至产生逃避心理。可恰恰就是这一部分学生是最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长此以往,他们的运动兴趣指数只能负增长,参与度为零。体育教师在不经意间扼杀了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呢?

在常态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调换小组成员的构成,不断“洗牌”。如: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分组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按学生水平分组,然后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跑不同的距离的方式等。由小组成员构成的“一成不变”到小组成员的“常换常新”,加强对弱势学生的关注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其全面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是纯竞技性的。因此,教师对于处理类似于在比赛时学生前后站位顺序等方面的问题时,可加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增加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快速抉择的能力。同时,我们在设计“接力跑”游戏时不能单纯地去比速度,以快慢决胜负,可以加入一些有趣味性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说用接力棒来做游戏时,可以让第一位学生持棒跑到转折点时将接力棒立在指定的位置,立不住则不准返回。第二位学生跑过去将棒取回交给下一位学生,然后依次向下进行。这样做不仅游戏的趣味性增加了,而且每一组都有机会夺得冠军,可以有效地提升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指数,最大程度地提升其运动参与度,促使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常态体育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教、学、练“运动技能”的过程来落实和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四个方面目标的。因此,如何在“接力跑”游戏这个环节实现“运动技能”方面的目标,是实现和落实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基础和抓手,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接力跑”游戏用到的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能力之一—跑。基于“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特别在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正确跑步姿势的养成,包括摆臂、跑直线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这些点,采用比如沿直线跑、盯住正前方目标跑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跑步正确姿势的养成,减少和杜绝诸如两手同时抱着器械进行“接力跑”等只为了追求游戏的热闹和好看的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在一些运动技术的学练过程中,可以利用“接力跑”游戏来巩固与提高所学技术,如篮球的运球、传接球等。但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不是所有的运动技术都能加入到“接力跑”游戏中;二是即使能加,加入的时间和顺序的不同也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天壤之别。例如: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小学四年级前滚翻单元的第三节课时,在学生完成完整动作的练习后就安排了“前滚翻”接力,具体做法是:学生起跑后跑到30m折返点的大海绵垫上做一个前滚翻,爬起来后向后转,跑回到起点与下一位学生击掌交接。这样的“接力跑”游戏,根本达不到教师所设想的:通过此游戏巩固与提高本节课所学的前滚翻技术的目的。原因:一是在游戏的规则中根本没有对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好坏作出规定,给学生定的目标就是哪组快哪组第一,即使有这方面的规定也无法执行。二是学生为了求快,鱼跃前滚翻的动作都做出来了,并且旁边没有保护,危险性较大。对此,建议教师要么不要在此游戏中加入前滚翻动作;如果要加,可以加在起点,让学生先从静止开始,做完一个前滚翻后再接上30m的折返跑接力。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相对合理。

三、身体健康

体育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强健其体魄”,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保证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接力跑”游戏也正是因为具备课堂上易于组织,学生乐于参与,便于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和密度,练习方式变化多样等特点才深受师生的喜爱。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一要根据课时的具体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接力跑形式,比如本节课是要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就可以采用迎面短距离接力或短距离折返跑接力的形式。如要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就可以采用长距离跑接力的形式等。可谓之:目标引领内容。

二要充分关注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和需求,通过调节接力跑的次数、距离和间歇时间来达到合理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从而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标落实到位。可谓之:目标决定组织教法。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此方面的目标对“接力跑”游戏来说相对隐性,教师往往关注不到,但此目标能否在游戏中落实到位,正是“终身体育”这一课程标准理念能否真正落实到常态体育课堂中所需要跨越的一个“门槛”。

如何才能在“接力跑”游戏中落实此方面的目标呢?

建议除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强化和渗透之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游戏从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点,关系到学生终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建立,决定学生一生做人基本素质的高低,自然决定着学生一生的发展。这也正是学校体育课程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要切实把这一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到位,建议教师在兼顾到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同时,落实以下三个点:

1.“接力跑”游戏规则设计要清晰、明确、易操作。如果过于复杂或不清晰,教师自己都操控不了,很难实施,导致游戏的环节目标都落实不了,更谈不上落实课时目标了。

2.做游戏之前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规则,明确“什么动作是犯规;全组有一个学生犯规本组的名次就是倒数第一;若两组都有犯规就并列倒数第一;倒数第一要受罚”等。

3.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有了明确的规则我们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和“执法不公”。

只有做好以上三点,我们才能通过“接力跑”游戏,从小给学生建立、培养和强化自觉遵守一切规则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会给学生建立一种“不必遵守规则,投机取巧也可以获得利益”的不良意识,对学生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方面的目标能否在常态课中落实到位,不仅关系着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走向和体育课在社会及学校中的地位,更关系到全国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潜心研究,厘清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显性和隐性的目标,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问题,努力提高常态课的实效性,追求高效课堂,为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的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常态课程标准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