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为鉴

2015-12-22 05:22高文华
湖北教育 2015年35期
关键词:故事师德心理学

●高文华

以“故事”为鉴

●高文华

一位学生形容她的高中班主任为“变色龙”,“我的待遇就随着成绩的起起伏伏时好时坏。”老师因她学习成绩的下降,在课堂上当众对她实施冷暴力。这个令人感到悲哀的案例来自于赵希斌的书——《听,学生在说:故事里的教育心理学》,这个故事中所描述的教育现状,足以引起教育者的警醒和反思:背离教育规律或者师德底线的教育方法,只能让现实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不是说教师不应重视分数和成绩,而是不能将分数当成教学中的唯一,不能使分数变成竖在教师与学生中的一道墙,更不能将分数当做换取名利的筹码。

此书中不仅介绍了多类教育案例,作者赵希斌还对故事进行了精到的点评,深刻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着的心理学理论。在介绍各类案例的同时,还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规律分析,内容涵盖广泛。书中所有案例均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作业,是他们对自己的中小学学习生活的回忆和记录。通过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的视角,使得这些案例有了现实色彩,在原有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意蕴和高度。例如在案例《学习奥数的悲惨体验》中,学生作者用七个字形容了小学三年学习奥数的日子——“实在是苦不堪言”。在案例结尾处他写道:“当儿童由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的时候,很多原来无法理解的内容一下变得简单了,此时再学事半功倍,何必非要提前在儿童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把知识硬塞进去呢?”此观点引人深思。

而写在后面的类似修改作业式的“赵老师点评”,新颖独特,引人阅读,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娴熟于心,更看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原本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如“同化与顺应”“多重编码”“元认知”“知识的迁移”……通过他通俗的讲解,变得清晰易懂。书中还强调知识的关联,并借助案例让读者明白,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是教学高效的关键所在;建议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解决课堂纪律问题;关注师德,引导教师“珍视孩子内在的发展动力,保护和激发孩子主动发展的愿望与能力”。并通过案例向教师和家长传递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读书、多体验、多实践,引导孩子进入广阔的学习天地。”

作者不仅精心选择了全书的案例,还对案例进行了恰当分类。全书共分六篇,如果说《学习方法篇》《教学方法篇》《认知规律篇》体现的是“术”,《教师德行篇》《父母之道篇》和《人生发展篇》则更多的是在谈“道”。

读这样一本书,是幸福的,从字里行间里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乃至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及希翼。正如同书中所写:“教师的人格是在其为人处世,教书育人中体现的,非常直观,非常具体。一个正直的教师,本身就在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信念,一个人应该正直地活着,并且可以正直地活着。教育是一项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工作,这个工作应当由一个自身就体现了真善美的人来承担才有说服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小教科)

(见习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故事师德心理学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