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再探“沉默的螺旋”
——以公益项目“ALS冰桶挑战”为例

2016-02-05 12:45张志红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1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

张志红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互联网语境下再探“沉默的螺旋”
——以公益项目“ALS冰桶挑战”为例

张志红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沉默的螺旋”作为最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之一,发表至今已过去整整40年。如今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独特的匿名性让不少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已消解,提出“反沉默的螺旋”理论,亦有人指出在网络语境下,“沉默的螺旋”效用反而进一步被放大了。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热议公益项目“ALS冰桶挑战赛”为案例,在互联网时代再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

互联网时代;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ALS冰桶挑战赛

互联网的开放多元使以往“不合群”的论点可瞬间获得多数赞同,互动全息的方式使人获得自信,分众匿名让人敢想敢说。“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现象似乎正在逐步削弱,不少学者抓住互联网“匿名性”这一特性发表见解,提出“反沉默的螺旋”理论,论证民众在互联网上无面对面交流,没有规范约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心理负担,且在相对平等的交流空间,即使意见不一样亦会坚持,对异议者的责备也会大幅下降。

1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实证研究

(1)问题提出: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效用的变化

(2)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3)样本抽取:抽取方式:①名人参与,以影星“章子怡”于个人新浪微博开始发起的“ALS冰桶挑战赛”为线索,共涉及样本37个。②普通大众参与,以“冰桶挑战赛”“点名”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进行搜索,共抽取样本100个。

(4)为了论证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效用的变化,根据事件态度、微博官方认证、粉丝数、年龄段、地区、学历等进行编码设置及说明(普通大众参与),见表1。

表1 实证研究编码设置及说明

(5)可信度分析:将SPSS数据分析结果与CNNIC第34次调查报告及百度指数提供“ALS冰桶挑战赛”相关数据分析图做比对,年龄段、学历结构等结果相符,数据可信度较高。

统计得出,章子怡发起的“冰桶挑战”共涉及37人,接受挑战的仅15人,占总数40.54%,其余22人没有接受挑战,但只有其中6人在微博或通过其他平台公开表示自己拒绝挑战,选择捐款。其实其余16人中除苏菲玛索一人外,均有使用新浪微博的习惯。

(6)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大众参与)。分析结果得出,参与态度上,100个样本中有94人选择接受挑战,6人拒绝挑战,证明持认同态度的民众占据绝大多数,足以形成意见气候。

转发量、评论数及点赞量综合分析得出,象征二次传播的转发量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264均值为6.14,标准差为26.871;评论数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1611,均值为25.06,标准差为160.629,点赞数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2533,均值为32.06,标准差为254.941。转发数不高,而“评论”“点赞”均值是“转发”均值的近5倍。

年龄结构以20~29岁的最多,占总数的74%,其次0~19岁,占总数17%;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相比2013年底,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6个百分点,处于以上这两个年龄段即大众俗称的“80、90后”,他们的心理特征大致为追求怪异,讲求独特,而时下“哈韩”“哈日”潮流等的风靡更加剧了年轻人盲目的跟风与模仿。

学历结构上,初高中/中专学历占最大比重,为总数的58%,本科学历37.1%、本科以上学历4.1%,符合此前有学者研究“沉默的螺旋”与网民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所得出的结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沉默,对网络上许多热点问题不会盲目参与,而是仔细观察之后进行独立思考的更多。

2 结语

网络的匿名性使从众心理弱化的同时也让不少人越来越接近“本我”,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就“冰桶挑战”这一事件,可见在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并未消失,随着越来越多人在纷纷扰扰的网络世界中趋向于选择沉默,甚至会被进一步放大。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每一件事物都是条件复杂的综合体,对“沉默的螺旋”而言,毕竟“万马齐喑究可哀”,“反沉默的螺旋”的提出,是挑战,亦是机遇。

[1]韩雪莹,周园园,赵佳.“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科技信息,2011(32).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
新媒体时代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分析
论雷诺兹特权对新闻自由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的变化与舆论引导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浅析传播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
新语境下的“沉默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