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灵感,不羁的舞步

2016-05-25 20:33聂冰心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探戈编导舞者

聂冰心

作为云门舞集的兄弟团体,云门2更像是年轻人的“试验田”,奋力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情感捕捉。献演于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来》,分别由《光》《一个蓝色的地方》《来》三个小作品组成,“青春云门”的这种活力和创意都通过作品得到了印证。

与光的对话

黄翊的《光》是从探戈出发,与光进行的对话。然而这里的探戈却不是传统意义上踏着高跟舞鞋的摩登舞步,而是利用探戈舞元素所发展出的现代性舞蹈语汇。整部作品从一道光开始,随后渐次切换、叠加,毫不吝啬地在15分钟串接的双人舞内,精准地挤进80多个灯光变化,并以7种不同色彩的流动,组合出不同时间中光的感觉。速度和变化是该作品的风格特点。而编导在挑战舞者动作精准与默契的同时,也像魔法师一般,令舞台呈现出如电影蒙太奇似的即视感。

抽痛与飘然

《一个蓝色的地方》,灵感来源于郑宗龙旅居纽约时的某个夜晚的那一片迷蒙的蓝。那是被称为“狼与狗的时刻”,也是法国谚语中的lheure bleue(蓝色时刻)。六神无主、思绪纷乱、躁动、昏聩、迷茫……仿佛那些物理空间的轮廓、光影和心理空间的情绪、意识都终结在了舞蹈的诗意时光里。而这一切,皆在舞者骚动而坚毅的动作中被不断寻觅出来。那枯枝般的造型、长裙划破空间的线条,以及舞台调度中所形成的逼仄感,也仿佛在天光与暗朦的边界之处,一场抽痛与飘然同时存在的视觉冲击,这种怅然忧愁的美感不断将心绪带向某个遥远的地方,缥缈又沉稳。

记忆里的民俗文化

较之《一个蓝色的地方》,郑宗龙的《来》显得更明亮一些。艳丽的服装,其灵感源自丰富斑斓的迎神祭祀场景。舞者们肢体夸张且带有符号性,动态独特又带有指向性,看似模糊的符号释义有时又显得极为清晰。他们既是岁时节庆里供人祭拜的雕像和装扮而成的神、偶,也是虔诚叩首的善男信女。舞蹈中的节奏感和画面感,连同音乐中的市井之声、歌声、杂乱而有序的音效声等等,都是由民间仪式中的一个个“细胞”所构成。观众不知不觉也一同加入到了这场盛大的民俗集会中,重温那些慢慢逝去的温暖记忆。

这三部接地气的小作品,编创灵感均来源于编导过往生活中的某段经历,就是这些稍纵即逝、看似不经意的灵感,被感知位移并与肢体进行互动,成为了审美行为中的有趣形式。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握住了灵感撞击心灵的那一瞬,并准确、灵活地将这些琐屑的内容和抽象的情感进行了具象的陈述和表达。可以说,云门2既有云门舞集的影子,又与之截然不同,它更有一股街头活力和涌动而出的青春张力。

猜你喜欢
探戈编导舞者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探戈老师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机械舞者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在这里,与探戈谈一场春光别恋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一曲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