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盈余管理方法选择研究——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视角

2016-11-22 04:0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财会通讯 2016年30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者成本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穆 达

公司盈余管理方法选择研究——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视角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穆 达

基于成本收益理论,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管理者如何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同样,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正相关,说明管理者会考虑两种方法的成本孰低进行选择。进一步发现管理者会根据当年已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其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即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之间有替代关系。通过分析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的过程,提出增加盈余管理成本,以及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使用的盈余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监管措施的建议。

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成本收益理论替代关系

一、引言

公司盈余管理现象一直是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准则中的自由选择权,通过会计政策等调整会计数据,进而操纵会计信息;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整的是当年发生的真实交易,通过操控销售行为、生产成本以及可自由支配支出等,以满足企业的自身利益。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两种盈余管理方法公司会选择哪一种?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两种盈余管理的方法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如果公司选择盈余管理方法要考虑成本,那么公司是如何考虑其“成本与收益”的,换言之,管理者使用这两种方法时,是如何权衡的。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因此,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本文研究重点是企业如何选择这两种盈余管理方法,尤其是考虑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成本和相互关系对管理者的选择影响,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因为两种方法都是有成本的活动,企业的选择是基于成本孰低。基于此,本文采用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作为分组样本进行研究,然后考虑其如何选择盈余管理的方法。本文关注的是管理者选择什么盈余管理方法以及如何选择。第二,本文借鉴以前的研究,在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成本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这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与选择的替代性。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939年,美国经济学家Nicholas Kaldor(1939)和John Hicks(1939)对前人的认识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收益理论的基础认为第三者的总成本不会超过交易的总收益,或者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也就在这一时期,该理论开始渗透到经济活动中。7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项目的增多,使得人们日益重视项目支出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这就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比较成本与收益关系的分析方法。以此为契机,成本收益在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Paul.A. Samuelson(2006)认为:“在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成本就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类型。成本收益理论认为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其收益的最大化。为此,公司管理层的决策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自利性。公司对收益的追求有着强烈的自利性,它是行为者获得自身利益的一种计算工具。正是因为这种自利性,使得增加收益永远是企业不懈的追求。第二,选择性。是指在不同的决策可能面临不同的组合选择,作为经济人的管理者会倾向生产成本较低的组合,同样,一种组合成本的增加也驱动管理者倾向另一种组合的可能性。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管理者总是会选择成本较低的决策。管理者选择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点,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把成本收益理论最为基础,考虑管理者是如何权衡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的。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这与成本收益理论自利性特征相同,企业追求的是增加收益,管理者除了实现该目标,更高层次追求的对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如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操纵真实活动和应计项目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财务报告。目标确定后,实现的手段也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而这一过程中成本管理和控制备受关注。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常用的另种盈余管理手段,二者的运用产生不同的盈余结果,同时受不同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盈余成本。企业为追求成本优势在选择两种盈余管理手段上会考虑二者的成本因素。企业追求与看重的是实现企业特定目标的财务信息,不同的成本要素导致成本高低有所不同,从而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也不同。这与成本收益理论相同,管理者会选择成本较低的方法或途径,所以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权衡与二者的成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针对真实和应计两种盈余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是二者调整的内容不同,另一方面是二者发生的时间存在差异。管理者对二者的结果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从而利用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结果调整企业最终盈余。为此,本文建立了如下理论研究框架:

图1 研究理论框架图

刘启亮(2011)提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是公司基于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权衡后的一个选择结果。真实盈余管理需要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所达成的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仅仅是公司管理者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以掩盖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Dechow and Shakespeare,2009)。相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并不改变企业当期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达到某种私人利益的目的。所以就盈余管理的成本而言,Gunny(2005)认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高于应计盈余管理;但是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实现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综上,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在成本—收益动机的互异,会左右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因此,提出假设1:

H1:其他条件相同时,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选择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成本

Fields(2001)等认为,每次检验只有一种盈余管理方法无法解释盈余管理活动的整体效果。特别是,如果管理者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相互替代,那么单独检验这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活动都不能得出最终结论。一方面,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改变商业交易,例如操纵真实决策和活动的年末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结果才能被显示出来,管理者无法再进行调整。Healy(2001)认为,由于年报披露时间能传递有关盈余管理方向和程度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据此对盈余管理的水平做出更知情的估计。另一方面,当管理者改变真实商业决策进行盈余管理,他无法完全控制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发生的数量。例如,一家制药公司削减当期研发支出,推迟或取消某种药物的开发。管理者可能会粗略估计这些决策对研发费用的影响金额,但无法掌握完善的信息。因此,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时管理者往往会面临不确定性。年末真实盈余管理实现的金额可能比原先预计的数额更高或更低。Cohen(2008)和Chietal(2011)研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负相关,即存在替代效应。管理者在具体实施两种盈余管理手段时,存在一个次序先后问题,即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会先于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作(Zang,2007;Rajgopal,2005)。因此,当管理者年末通过真实活动来操纵盈利时,他们可以通过使用更少(多)的应计项目抵销真实活动较高(低)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管理者会根据当年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应计盈余管理的数量,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与未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结果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来自国泰安数据库2010年-2013年沪深上市的所有公司数据,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以及变量缺失的公司年度,最后得到5016个观测值,其中2010年1458个,2011年1602个,2012年1956个,2013年1988个。此外,本文研究重点是企业对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选择,而不是是否决定使用盈余管理。因此使用可能发生盈余管理的公司作为样本,使用这样的样本增加了公司做出选择的可能性。先前的研究表明,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某些重要的盈利目标(Burgstahler和Dichev,1997;Degeorge,1999;Bartov,2002)。Graham(2005)提出,CFO认为以下的盈利目标对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上一年同期盈利,分析师预测的盈利,以及零盈利。因此,本文将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认定为该公司的年盈利超过上一年度的盈利、大于零,或超过分析师预测的盈利。根据上述条件对样本值进行剔除,最终得到2915个观测值,其中2010 年1058个,2011年915个,2012年942个,2013年1005个。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1)真实盈余管理(RM)。根据Roychowdhury(2006),检验以下真实活动:通过降低库存商品的成本,削减可自由支配的开支,包括研发,广告,销售,以及管理费用(SG&A)来增加盈利。前者用生产成本的异常水平来衡量,后者用可自由支配开支的异常水平衡量。使用相同指标的其他研究(Cohen et al.2008;Cohen and Zarowin 2010)表明这些指标可以替代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使用Roychowdhury(2006年)的模型估计生产成本的正常水平:

其中PRODt表示t年销售商品的成本总和,At-1表示t-1年的总资产;St表示t年的净销售额,△St表示从t-1年至t年净销售额的变化。生产成本(RMPROD)的异常水平为模型(1)的残差项。残差项越大,生产过剩的库存量则越多,通过降低商品成本增加的盈利就越大。采用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估计自由支配支出的正常水平:

其中DISXt表示t年的可自由支配支出(研发费用,广告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可自由支配支出的异常水平为模型(2)的残差项。残差项乘以-1表示RMDISX,残差项越大表示越多的可自由支配支出被削减,从而提高企业的净利润。本文使用两个真实活动的数量和来表示真实盈余管理(RM)。

(2)应计盈余管理(AM)。根据以前的研究文献,我使用可操纵的应计利润代替应计盈余管理。可操纵应计利润是企业实际应计利润与正常应计利润的差值。修改琼斯模型估计正常收益水平:

其中Accrualst表示t年的总体应计,使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减去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计算得出。PPEt表示t年的固定资产总额。该模型的残差项表示可操纵应计利润(AM),也是本文的应计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

(3)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为检验管理者如何选择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本文使用以下模型来估计:

假设1预计这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二者各自的成本。当应计盈余管理相关的成本高时,企业则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反之亦然。因此,方程(4)中的β2和方程(5)中的γ2都预计为正。因为每种盈余管理方法都受其自身的成本约束,所以方程(4)中的β1和方程(5)中的γ1都预计为负。正如上面所讨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在年末之前被采用,在此之后管理者仍可基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应计盈余管理的活动(如假设2)。真实活动操纵的程度是由这两种盈余管理方法和其他公司特征决定的,而不是由应计的盈余管理活动实现的结果决定。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不仅受盈余管理活动的成本决定,还受到真实盈余管理实现的结果。H2预测当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低(高)时,管理者会提高(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该假设也说明了这两种盈余管理方法之间的替代关系,则方程(5)中γ3符号预计为负。模型(5)中的Unexpected RMt是模型(4)的残差项。

(4)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有些管理者可能会发现其成本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公司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Woo(1983)认为,市场领导者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因为他们在与供应商和客户议价,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以及影响竞争对手等方面累积了更多经验。因此,市场领导者企业的管理者采用的真实活动的操作成本更低。对于一个财务健康状况不良的公司,管理者可能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成本过高,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运营。Graham (2005)发现,CFO们承认如果公司处在负健康的状况时,那么管理人为了企业得以生存,更容易通过高成本的盈余管理活动改善财务报告结果。此前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起到降低实际活动操纵一个监督作用,因为当监督机构投资者密切关注时,管理者很难操纵真实活动。Bushee(1998)发现,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企业是不太可能削减研发开支,以避免盈利的下降。Roychowdhury(2006)也发现机构所有权和为减少损失而进行的真实活动负相关。因此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的发生的要求越高,导致其成本越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择三种与真实活动操纵相关的费用。首先是年初市场领导地位(Market_Sharet-1),Market_Sharet-1用公司的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来计算。第二个与成本相关的是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使用阿特曼的Z得分公式(Altman1968,2000)衡量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

用年初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ZSCOREt-1)表示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之一。ZSCORE值越高表示财务健康状况越良好,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越低。第三个是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用年初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INSTt-1)来衡量。INSTt-1的值越大表示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越高。Market_Sharet-1、ZSCOREt-1与INSTt-1三者之和为模型(4)和(5)中的Cost of RMt。

(5)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本文考虑了两种类型的应计盈余管理成本。使用以下4个指标来代表这些成本。前两个与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审查有关。第一个指标Big4t,表示公司的审计师是否是四大之一。有研究表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观测应计利润来审查企业的盈余管理情况(DeFond and Jiambalvo,1991,1993;Becker et al.1998;Francis et al.1999)。这是因为他们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相比,经验更丰富、资源更多,且具有较高的声誉风险。第二个指标是是否已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如果该会计年度是2011年以后Guidet等于1,否则为0。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审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方红星、金玉娜(2011)发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降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刘启亮等,2011)。另外两个指标衡量企业会计制度的灵活性。第一个指标是针对以前年度应计盈余管理。由于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灵活性和预提费用转回的限制,管理者本期操纵应计利润的程度受到以前期间计提费用的限制。采用Barton and Simko’s(2002)的方法,用资产负债表衡量以前年度的会计选择,即将年初净经营资产夸大程度(NOAt-1)作为前期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的指标。由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反映在过去的异常收益也反映在当期的净资产上。因此,如果企业在以前年度进行了应计盈余管理,那么当年的净资产会被夸大,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与年初净经营资产的夸大程度正相关。NOAt-1=1表示年初净营运资金除以当年的销售额的比值大于样本中位数;否则NOAt-1=0。第二个指标是经营周期(Cyclet-1)。公司的经营周期越长,应计盈余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就越强。因为他们有更高的应计费用和较长的应计费用转回时间。采用Dechow(1994)提出的经营周期计算方法,经营周期=应收账款天数+存货天数+应付账款天数(都从年初开始算)。综上所述,Big4t、Guidet、NOAt-1、Cyclet-1之和为模型(4)和(5)中的Cost of AMt。

(6)控制变量。模型中控制变量包括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回报率控制企业绩效;总资产对数控制企业规模;市净率控制公司的增长速度;年度指标控制每年的经济条件。本文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四、实证分析

(一)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表2中,A组报告了生产成本、可自由支配支出和总应计项目(即模型(1)至(3))的正常水平。生产成本模型的平均调整后的R2为95.2%,可自由支配支出模型的为55.7%,应计利润模型的为62.5%,表明这些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

利用相关模型估计的残差项衡量生产成本,可自由支配支出,以及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异常水平。异常生产成本(RMPROD)和可操纵应计利润(AM)的值越高表示通过生产过剩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和应计盈余管理活动越多。将可自由支配支出的估算模型的残差项乘以-1(RMDISX),该值越高表示的真实盈余管理更大程度上是削减开支。RMPROD和RMDISX的总和作为真实盈余管理(RM)的总水平替代变量。表2的B组报告了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描述性统计。对样本进行1%的缩尾处理以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2的C组。RMPROD和RM,以及RMDISX和RM之间具有相关性,因为RM是这两个值的总和。RMPROD和RMDISX(Pearson相关系数为0.3562)之间正相关,RM和AM (Pearson相关系数为0.0981)正相关关系,表明公司既使用真实盈余管理也使用应计盈余管理。

表2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测量

(二)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 表3PanelA报告了模型(4)和模型(5)中的主要测试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所有变量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以消除极端的问题。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样本公司平均行业市场的占有率为10.4%。根据Altman(2000)的定义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Z得分介于2.750至2.675之间,样本公司平均Z得分为3.978,由此可发现多数公司财务健康状况良好。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比例为24.7%。Big4的平均值显示,6%的样本年度是由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内部控制指引颁布后的观测值占63.7%。NOA的平均值为52.3%,这表明大约一半的样本公司净营运资产超过行业中值。样本公司平均营业周期为125.725天,资产收益率为6.6%,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3%,市场与账面值比率为4.147。表3PanelB报告中的主要测试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Mprod和RMdisx(相关系数0.3768)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企业会同时使用这两种类型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其他显著的相关性包括INST和Size(相关系数0.06)之间正关系,与以前的研究一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更大(O’Brien and Bhushan 1990)。Market_Share和Size(相关系数0.5807)之间正相关,表明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他的行业中可能享受更大的市场份额。

表3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

表4为模型(4)和(5)的回归结果。根据H1预测,RM和AM预期会与各自的成本因素负相关,回归结果与该假设是一致的。模型(4)回归结果中,Market_Share和Z得分的系数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享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其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更高。这些公司在行业拥有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他们对于业务的选择更具有灵活性。INST系数与预测相一致为负(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发挥更大的约束作用。模型(5)回归结果表明,所有与应计盈余管理相关的成本系数与H2预测的符号相同(至少在5%水平上)。Big4的系数是负的,这表明审计公司具有较高的声誉,更有可能限制企业尝试操纵应计项目调整盈余的可能性。系数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使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样本年度只占6%。Guide系数为负,表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后,监管审查可能更加严格,需要经过更高层次的会计实务推敲,因此降低了应计盈余管理的可能性(Cohen,2008)。NOA系数为负和Cycle系数为正,表明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受企业会计灵活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夸大的资产负债表是由于过往年度应计项目的操纵,而对经营周期较短的企业的应计项目的操纵成本较高。

表4 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选择影响

(四)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H2预测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有替代关系。如果年末真实盈余管理未实现的结果较高(较低),管理者会操纵更少(更多)应计盈余管理活动来抵消(弥补)。这意味着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未实现的水平之间负相关。表4模型(5)中Unexpected RM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支持H2。管理者根据可观察到的成本因素确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根据年末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增或调减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总之,使用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样本公司可以发现管理者选择两种盈余管理策略的方式与研究结果一致。首先,与H1预测一致,管理者会考虑两种方法的成本。那些行业中竞争地位较低的,财务状况较差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真实盈余活动操纵往往容易受限,因而他们的管理者更倾向选择应计盈余管理。而那些受到严格监管审查的,以前年度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较大的,经营周期较短的公司更倾向于相对他们而言成本较低的真实盈余管理。其次,管理者替代性的选择两种盈余管理方法。当真实盈余管理结果过高(低)时,管理者会减少(增加)应计盈余管理活动,支持H2:管理者会根据当年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应计盈余管理的数量,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不确定性负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那些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之所以倾向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以前年度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较大,或是经营周期较短;而愿意选择应计盈余管理的往往是因为其行业市场竞争力较弱,财务健康状况较差,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研究还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为替代关系,后者的水平与年末前者未实现的结果负相关。表明年末管理者会根据真实盈余管理的结果调整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二者的替代关系表明,只关注一种盈余管理方法并不能完全解释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越来越多的审查或限制会计工作的自由裁量权并不能消除完全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可能只是改变了管理者对不同盈余管理方法的偏好。监管机构根据管理者选择盈余管理方法的过程分析,可以采取更有效的监管。(1)增加盈余管理成本,有效减少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管理者企图通过盈余管理实现其自身的目的,但盈余管理的使用受到管理成本的制约。这就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和审核强度,减少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2)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考虑其对盈余管理方法的选择。针对那些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的,以前年度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较大的,以及经营周期较短的公司,监管机构更关注他们对日常交易活动,针对那些行业市场竞争地位较低的,财务健康状况较差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往往调整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空间小难度大,更应关注他们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情况。(3)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方法和程度存在差异,监管机构应在特定时间给予关注。一个会计年度内真实交易活动发生频繁,管理者调整真实活动的空间很大,对不确定发生时间和金额数量的交易活动监管难度较大。此外,年末至年报披露日之间管理者操纵应计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增加,监管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该段时间的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应给予关注。

[1]刘启亮、何威风、罗乐:《IFRS的强制采用、新法律实施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1年第1期。

[2]Fields,T.,T.Lyz,and L.Vincent.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Gunny.K.What is the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Working Paper,2005.

[4]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T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5]Cohen,D.,and P.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ManagementActivitiesaroundSeasonedEquity Offer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6]Dechow,P.,and C.Shakespeare.Do Managers Time Securitization Transactions for Their Accounting Benefi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

[7]Graham,J.,C.Harvey,and S.Rajgopal.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ournal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编辑 彭文喜)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者成本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窗口和镜子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