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辨析

2017-01-28 01:29
唐都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诚信企业

李 健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西安 710062)

【伦理学研究】

企业诚信辨析

李 健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西安 710062)

关于企业诚信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议严重影响着企业诚信的普遍实现,对此亟待辨析清楚。企业诚信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概念,而是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相关者在处理相互关系当中应遵循的一条双向度的伦理准则,即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相关者之间应当讲诚实,守信用,不造假,不欺诈。企业诚信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企业诚信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有可能的。企业诚信之所以这样难,既是经济活动的一些特性所致,也是因普遍的企业诚信所需要的一些主客观条件还不够具备。要普遍地实现企业诚信,必须靠法治、制度和教育,使企业真正做到不敢假不敢骗、不能假不能骗、不想假不想骗。

企业诚信;企业信用;辨析

企业诚信问题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关于企业诚信,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表面上看起来,人们没有什么争论,大家口头上一致呼唤着企业诚信。但实际上人们对企业诚信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存在着许多争论。正是这些认识上的混乱,成为企业诚信危机的重要思想根源。社会生活中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欺诈行为层出不穷,给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企业诚信的一些有争议的、认识模糊的问题进行辨析,以推动企业诚信的健康发展。

一、何谓企业诚信

怎样理解企业诚信是第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有人认为,企业诚信是对企业经营者的一种道德要求。这实际上是把企业诚信看成只是对企业经营者的一种单向度的道德要求。若如此,我们就无法解决有些企业经营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只让我们诚信,别人都不诚信,叫我们怎样做到诚信呢?”可见,单向度的企业诚信是无法实现的。企业诚信应当不是只对企业经营者单方面的道德要求,而是对企业经营者与所有企业相关者的共同道德要求。企业诚信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双向度的概念。所谓企业诚信是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相关者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条伦理准则,是指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相关者之间应当讲诚实,守信用,不造假,不欺诈。企业的社会关系很复杂,企业相关者有很多,企业诚信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具体来说,企业诚信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企业诚信要求企业经营者与企业投资者之间忠实地履行契约,互诚互信。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企业投资者要按时足量完成自己的投资,保证企业经营者正常开展经营的基本条件。企业经营者则要对企业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按时足量地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确保企业不断得到发展。双方在履责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应当开诚布公,如实沟通,而决不应遮遮掩掩,相互欺瞒。

第二,企业诚信还要求企业经营者与客户之间相互信任,恪守信用。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没有客户,企业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企业经营者应当以自己货真价实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按时足量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客户高度负责。诚信精神是企业客户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然,客户也要依照约定按时足量地交纳应付的款项,支持企业的工作,以保证企业应得的利益。双方在交易中如果发生了矛盾,也应当恪守信用,以诚信精神加以解决。

第三,企业经营者与供应商之间相互负责、遵守合同是企业诚信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是企业经营者对实物供应商应当依照合同及时足量付款,实物供应商则应对企业经营者保质保量及时供货;二是企业经营者对货币供应商,即银行应依据合同及时足量还贷,而银行也应依照合同及时足量放贷。诚信精神是银企之间良好合作的根本保证。出现了问题,双方也应抱着诚信的态度来对待。

第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者往往有许多竞争者存在。企业经营者与竞争者之间讲不讲诚信呢?有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若要对竞争者讲诚信,只能不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导致竞争失败。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者与竞争者如果是零与博弈式的竞争关系,当然就很难讲诚信了。然而,企业经营者与竞争者之间不是只有零与博弈式的竞争关系,还存在一种合作共赢式的竞争关系,这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中,竞争双方应当通过诚意合作取得共赢,而不应通过欺诈的手段去搞垮对手。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企业经营者与竞争者之间讲诚信也是企业诚信的重要内容。

第五,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者作为国家公务员重要的服务对象必定要与各种职能部门的国家公务员打交道,离不开国家公务员的支持与帮助。企业经营者与国家公务员之间应当讲诚信,说话算数。企业经营者应诚实地依法注册、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依法打官司,既对国家负责,也对自己的企业负责。国家公务员则应诚实地对待企业经营者,秉公办事,不说假话,不非法地干预企业经营,不侵害企业的利益。可见,企业诚信理应包括企业经营者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互谅互信,互相帮助,互不欺诈。

第六,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民众也存在着密切关系。大凡企业都要做广告,这就会对民众产生影响。企业经营者说真话,做真广告,对民众会产生正面影响;如果说假话,做假广告,则会对民众产生负面影响。许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都要做慈善活动,对所在的社区做好事。企业经营者的承诺是否如实兑现,考验的是企业经营者是否具有诚信的品格。当然,民众也应实事求是地对待企业经营者。可见,企业诚信也应包括企业经营者与民众之间的互诚互信,共同进步。

第七,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等。企业要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坚强的团队,依赖的是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诚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而不是人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搞“办公室政治”那一套。企业的失败往往不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而是内部成员之间缺诚信。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团结,企业大厦便会倾覆。由此可见,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诚信是企业诚信的核心内容。

第八,企业经营者对待自然界也要有诚信。企业经营者要不要对自然界讲诚信呢?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然界是一个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一个客体存在,又不是主体,何谈诚信!但事实上,企业经营者如果不老老实实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对待自然界,自然界就会狠狠地报复人类。这样的事例还少吗?人类所遭受的损失还小吗?可见,作为主体的企业经营者对待自然界这样的客体也有一个诚信问题。企业经营者对自然界讲诚信应当大写在企业诚信的旗帜上。

二、企业发展需不需要企业诚信

企业发展需不需要企业诚信?这是第二个需要辨析的问题。从常识上讲,这个问题似乎不成其为问题,谁会否认企业发展需要企业诚信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人们的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笔者就曾经听到过这样一种观点,企业诚信是一种绳索,它捆住了企业经营者的手脚,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看来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来辨析一番的。我的观点很明确,企业诚信不是捆绑企业发展的绳索,而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什么这样讲呢?

首先,普遍的企业诚信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企业诚信的缺失,交易成本却明显上升。企业经营者在交易前总要对对方的资讯进行调查,以验证对方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这样就要付出相当一笔资金。这笔宝贵的资金就是企业为防止对方诈骗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如果企业普遍地讲诚信,这些交易成本是可以免去的。企业为了应对诈骗常常需要打官司,打官司的费用也是企业所付出的昂贵的交易成本。可见,因企业诚信的普遍缺失,使企业的各种交易成本大幅上升。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迫切地呼唤着企业诚信。

其次,企业诚信是聚集企业人才的吸铁石。人们选择到一个企业中去工作,应看重什么呢?当然,一方面应看重经济报酬、工资水平,但更重要的应看重其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诚信状况。企业不讲诚信,员工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承诺的工资再高也不兑现,谁还愿意选择这样的企业呢?相反,企业恪守诺言,信誉良好,员工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人们必然会首选这样的企业。从文化心理上说,人们总是希望与真诚的人打交道。与真诚的人交往,人们感到安全、温暖、愉悦,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当企业老板的哥哥为了给员工过年送工资遭遇车祸身亡,弟弟毫不犹豫地替哥哥付清了工资。结果人们争先恐后地到这个企业中去工作,这个企业很快成长发展起来。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企业要集聚人才,必须要讲诚信。

再次,企业诚信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有效保证。企业获取充足的发展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资金充足,企业发展游刃有余;资金链断裂,企业发展就会终止。企业获取资金的最重要的来源是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是否给企业放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就是企业是否讲信用,是否按时足量地还贷。对于那些不讲信用上了黑名单的企业,金融机构是决不会给予资金支持的。企业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股票上市、合法集资等方式实现。这些方式要取得成功,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企业良好的信誉,而非法集资的实质往往都是企业诈骗。可见,企业要获取资金在根本上要依赖企业诚信。

复次,企业诚信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从消费心理上说,消费者是否接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取决于其产品和服务是否对路,更重要的是看其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品牌值钱,就在于其良好的信誉。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市场上还有伪劣假冒产品和虚假服务,这些伪劣假冒产品和虚假服务可能得逞于一时,但从长远角度看,市场最终会拒斥和淘汰它们的。三鹿乳制品曾广泛地占有乳制品市场,但三聚氰氨事件爆发后,一夜之间它们就在市场上消失了。可见,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必须要有诚信的品格。

最后,企业诚信是构建优秀企业文化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所独创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及其显性形态。企业诚信观则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弘扬企业诚信文化是构建优秀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不少杰出的企业在进行文化管理过程中都开展了诚信文化的专项管理活动,诚信成为这些企业的文化品牌,也是这些企业高举的文化旗帜。

综上,企业诚信决不是束缚企业发展的绳索,而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纵横市场须臾不可缺少的软实力,是推动企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企业诚信可能不可能

企业诚信究竟可能不可能?这是一个亟待辨析清楚的问题,这涉及企业诚信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理论前提。如果认为企业诚信是不可能的,那么关于企业诚信的所有其他问题似乎都没有研究的必要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认为企业诚信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呢?他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1)企业诚信不符合人的本性。他们持人性本恶的观点,正如荀子所说:“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又恶疾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企业人也只是如此——好利、好争夺、好声色是不可能具备辞让、忠信、礼仪这些品格的。(2)企业诚信有悖于企业的本性。企业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性与资本的本性是一致的,那就是无限制地去逐利。为逐利,一些企业人敢于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什么样的手段都敢用,坑蒙拐骗、制假贩假不在话下。要让这些企业讲诚信是不可能的。(3)企业诚信与市场的本性相背离。市场如同战场,充满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并必然走向垄断。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就必须不择手段。对竞争对手,怎么能讲诚信呢?(4)现实生活中的诚信危机也说明了企业诚信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到金融诈骗,小到地摊假货,比比皆是;发展中国家有企业诈骗行为,就是发达国家也有各种企业欺诈的丑闻,这些不胜枚举的事例都印证了企业诚信不可能。

这种企业诚信不可能的观点值得商榷,但断然否定企业诚信不可能的观点也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企业诚信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是有可能的。

首先,企业诚信有可能与人的本性发展相一致。人生来是无恶无善的,谁能说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善还是恶。人的善恶是在后天的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影响下人性就有可能表现为善,向善的方向发展;相反,人性就有可能表现为恶,向恶的方向发展。毋庸置疑,企业人在良好的社会体制和环境影响下是有可能讲诚信的,这时企业诚信就与人性的发展相一致。当然,我们不否认在恶劣的社会体制和环境的影响下企业也有可能搞欺诈。可见,关键是要积极地进行社会改革,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和环境,从而把企业诚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诚信也有可能与企业本性相一致。企业本性是要追逐利润,这一点并不错。问题是企业有没有可能既追逐利润又讲诚信?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1)要具备比较完善的社会客观条件。这是指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舆论体制和社会道德氛围,使企业讲诚信的行为得到应有的保护、支持和表彰,使企业的欺诈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引导企业通过讲诚信去追逐利润,不敢诈骗、不能诈骗。(2)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主观条件。这是指企业人应当努力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格,自觉地讲诚信,不仅不敢诈骗,不能诈骗,而且也不想诈骗,不去诈骗。可见,具备了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企业就有可能既追逐利润,又讲诚信。

再次,市场竞争并不必然导致企业诚信成为不可能。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没有竞争,市场经济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创新的动力。竞争有各种各样的竞争,并不是在所有的竞争模式中企业都不讲诚信。零和博弈式竞争是一种竞争模式,在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模式中,企业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就有可能进行欺诈,搞各种阴谋诡计。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竞争模式是协作共赢式竞争模式,其竞争的目的不是置竞争对手于死地,而是通过协作求得共同生存与发展。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守信用,讲诚信。可见,在特定的市场竞争模式中,企业诚信是有可能的。

最后,我们认为,实践生活中的诚信危机并不能说明企业诚信就不可能。用企业诚信危机导出企业诚信不可能的结论,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因其论证的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现实生活中企业守信用讲诚信的大量事例是不支持这个结论的。企业诚信危机只是说明企业诚信赖以生长的条件尚未具备,影响企业诚信的社会体制和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相信,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进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好转,普遍的企业诚信将越来越可能成为现实。

四、企业诚信为什么这样难

我们通过辨析已经说明,企业发展需要企业诚信,企业诚信也是可能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诚信的普遍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以至于出现大家普遍认可的诚信危机。讲诚信被许多企业人视为傻帽儿而为之不屑。那么,企业诚信究竟为什么这样难呢?这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它既是经济活动的一些特性所致,也是因为普遍的企业诚信所需要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尚未具备。

首先,经济活动的一些特性导致企业诚信非常困难。(1)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掌握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部信息,消费者则由于种种限制,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全部信息,不可能掌握识别伪劣假冒产品和虚假服务的全部知识,这就为企业经营者的不诚信行为造成很大的空间和余地。人们买东西为什么爱砍价,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2)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这种一次性的交易使消费者在交易后不会再来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者欺诈消费者的风险。旅游景点、地摊上的假货多,就是因为这种一次性交易所致。(3)消费者索赔是很困难的。消费者在受到伪劣假冒产品和虚假服务的侵害后进行索赔要花费不少精力、时间、费用,所付出的代价有时候比商品和服务本身的价值还高。消费者在索赔过程中还可能因商家的恶言恶语而受气。这些原因使得消费者索赔的成本太高,消费者往往就放弃了索赔,这就助长了企业经营者不讲诚信的恶习。(4)企业之间转嫁损失。企业之间转嫁损失往往以欺骗来行事。企业甲因受骗受到损失,为挽回损失企业甲就用同样的欺骗方式去欺骗企业乙,企业乙又去欺骗企业丙,以此类推,不停地转嫁损失,不停地行骗。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往往就是由这种企业之间转嫁损失的行为所致。(5)企业之间存在零和博弈式竞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零和博弈式竞争还占主导地位,协作共赢式竞争比较少见。相当多的企业在竞争中为了打垮对手而不择手段,相互欺诈,较少有企业在竞争中为了协作共赢而开诚布公,相互支持。

其次,企业诚信所需要的一些主客观条件还不完全具备。(1)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实现企业诚信重要的社会条件,而至今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良信用惩罚机制存在漏洞,信用信息管理机制透明度不足,信用管理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国际信用监督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信用管理教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这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和监督企业自觉地讲信用、守信用,从而使企业诚信变得相当困难。银行对黑名单制度执行不力等就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的具体表现。(2)法的强制约束力不足。威尔逊和凯琳提出的“玻窗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敲坏了一座房屋的窗户玻璃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其他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敲坏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造成一种无序的局面。“玻窗理论”对探讨和理解企业诚信艰难的原因颇有启示。如果一家企业撕毁契约、不守信用而没有受到法律惩罚,其他企业就会仿效之,撕毁更多的契约,从而导致信用环境的无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都是法的强制约束力不足的体现。法的强制约束力不足会使企业诚信变得异常艰难。(3)公务员诚信被腐败所削弱。在社会转型期,公务员诚信对于企业诚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腐败的存在,致使公务员诚信被弱化,公务员诚信对企业诚信的影响也被弱化。腐败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公务员的贪污受贿上,也表现为对公务员诚信的削弱。腐败分子往往口头上大谈廉政,而行为中却大搞腐败;口头上要给民众办事,行动中却不作为;口头上宣称办事要公平,实际上却相反。这种两面人的假象大大弱化了公务员诚信形象,从而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诚信的难度。(4)社会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不强。企业诚信的普遍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社会舆论对于企业诚信的正面力量关注不够,宣传不力,同时对于企业诈骗行为揭露不充分、不深刻,因而没能有效地扭转“笑贫不笑骗”的社会风气。有些媒体出于私利,利用手中的工具对企业进行敲诈,更是对企业诚信起着很坏的作用。这些都是企业诚信非常艰难的重要原因。(5)人们的诚信意识还不具备。企业诚信的普遍实现不仅需要社会构建必要的客观条件,而且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和品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诚信意识和品格还不够具备。这表现在人们关于诚信的信义感缺失,缺乏维护诚信的道义力量;人们信仰的缺失,使诚信失去支撑其实现的终极力量;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普遍地失去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人们普遍地缺乏信义、信仰、信任和诚信品格,企业诚信怎能不艰难呢!

五、企业诚信的实现靠什么

尽管企业诚信的实现艰难,但是我们也要坚定地推进企业诚信建设,促使企业诚信早日普遍实现。那么,企业诚信的实现究竟靠什么?这也是一个需要辨析清楚的问题。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的社会实际上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人们办事主要靠关系。企业也不例外,企业诚信的实现要靠关系。关系果真靠得住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是靠不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交易主要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要对待和处理大量的陌生人关系。不签订受法律保护的契约,企业敢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吗?即使熟人之间的关系也未必靠得住。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熟人之间进行交易也得签订受法律保护的契约,否则会惹出许多纠纷官司。更不要说一些人专门杀熟,利用熟人关系搞诈骗,企业上这种熟人的当还少吗?可见,普遍地实现企业诚信,关系是靠不住的。那么,应当靠什么呢?

首先,企业诚信的实现要靠法治。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也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正常运转通过契约实现,而契约发挥作用则需要交易双方讲诚信,而要使交易双方讲诚信就要靠法治力量。法治是一种威慑力量。交易双方若不遵守法律而去搞欺诈,就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使其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法治也是一种保障力量。在法治社会中企业守信用,讲诚信,就会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从而保障企业诚信的实现。因此,加强法治建设是普遍实现企业诚信最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完善法律体系,有法必依,严格执法,从而使企业不敢假,不敢骗。

其次,企业诚信的实现要靠制度。企业诚信的普遍实现与各项社会制度密切相关,要依靠这些制度的力量。我们看到,行业组织、商会组织、协会组织、工商联组织的制度的约束和激励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守信用,讲诚信。可以想象,一个企业如果在同行、同乡、朋友的心目中因不守信用,不讲诚信而名誉扫地,那么大家谁还愿意与这样的企业打交道、做生意?这些组织制度的力量有效地抑制着企业造假行骗的冲动。严格的银行制度也有助于企业守信用、讲诚信。银行只会支持那些守信用、讲诚信的企业,决不会把资金贷给黑名单上的企业。严密的传媒制度则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守信用、讲诚信。一些造假行骗的企业,甚至不怕罚款,只怕媒体曝光。严密的传媒制度就好像给那些造假行骗的企业布下了一张大网,使他们无法遁逃,同时也防止了这些造假行骗企业利用媒体来宣传他们的假货。可见,有了严格的制度保障,就会使企业不能假、不能骗。

再次,企业诚信的实现要靠教育。法治和制度的力量对企业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企业人守信用,讲诚信除了依靠这些外在力量的引导和监督之外,还要企业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收、认同、信服企业诚信理念,形成一种高度的自觉。这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当然,最直接的就是要进行关于企业诚信的教育,使企业人真正懂得什么是企业诚信,为什么需要企业诚信,企业诚信为什么是可能的,企业诚信的实现为什么又是很艰难的。另外,还应当对企业人进行信仰教育。企业诚信没有信仰的支撑,企业人很难将之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信念。《中庸》中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要作为天道和人道来敬仰和遵循。通过教育,就会使企业人从内心不想假、不想骗,从而步入讲诚信、守规矩的正确轨道。

DifferentiationandAnalysisofEnterpriseIntegrity

LI Jian

(SchoolofPoliticsandEconomics,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There is much controversy over enterprise integrity,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its general implementation and should be urgently differentiated. The enterprise integrity is not a one dimensional concept but a two dimensional code of ethics, which should be abided by enterprise operators and their counterparts in coping with their interrelations, that is to say, they should be honest, keep their credit, do not cheat and do not fraud. The enterprise integrity is the requisite for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lifeline of business survival. The enterprise integrity is not impossible but quite possible on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The enterprise integrity is hard to build up due to its specialty in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the lack of som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To realize the integrity of the enterprise in a general sense, rule of law, institutions and education are indispensable so that enterprises dare not, cannot and even don’t want to make fake products or cheat.

enterprise integrity; enterprise integrity;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B82-053

A

1001-0300(2017)05-0005-06

2017-03-16

李健,男,陕西泾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应用伦理学和企业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王银娥]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者诚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及机制改革
会计信息失真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