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导”才能“真读”

2017-03-23 08:33
教育家 2017年48期
关键词:通病阅读课名著

(一)

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希望能以“部编本”语文教材,来“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大概也是因为这种考量,语文教材便有了“一减一加”:在课文数量上,每学期由30篇课文缩减为24篇;在“名著导读”的篇目上,由原来每个学期的2~3部,增加到现在的6部,其中包括必读2部,自主选择阅读4部。此外,“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的还有几部。

比如,七年级上学期,必读的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吴承恩的《西游记》;选读的有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的还有《泰戈尔诗选》,冰心的《繁星·春水》,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等。

每周的语文课时量不变,“上课文”的时间可减少五分之一,而要求阅读的名著书目也多了,按说“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是可以得到“治一治”的。然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二)

就我所在的学校以及周边学校情况来看,一般七年级“语文书”都早早地“上完了”,但无论是必读的,还是选读的,以及往课外延伸的名著,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阅读。

这就是事实。城市学校的情况如何,我不大了解;然而,乡村学校大体都是这个样子。

这显然是与教材编辑的初衷相违背的,“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也不会得到医治。为什么会“涛声依旧”呢?

延续着“不读书、读书少”的惯性,大多语文教师依旧是把“上课文”之余的时间,用在做题讲题、做卷讲卷上,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在应考方面更稳妥一些;如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去阅读名著,心里便没底了。

同时,还有一个很客观、也很主流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完整地阅读那些必读或选读书目。即便在学生时代阅读了,也都遗忘得差不多了;抑或是当年阅读时,本来就读得也匆忙,理解得也肤浅——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老师们又何以去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

在笔者所在的区域,初中各年级课程表上都明确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大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课都由语文教师或专职教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里去阅读期刊。学校每年为订阅期刊还花了一笔不菲的费用。这样的安排,是挺好的,学生们似乎可以“博览群书”了。然而,语文大纲要求阅读的名著,“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依然落空了。

(三)

这个学期,因岗位调整,我没有带语文。反复考虑后,我主动请缨,担任了七年级阅读课——并非把学生带到阅览室让学生自由阅读,而是将其调整为“名著导读”课,真正地来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名著导读”教学任务。我称其为“陪你读名著”。

“陪你读名著”,作为“名著导师”的我,必须在课前反复研读相关名著,否则只能“陪”而不能“导”了。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名著上,用在撰写讲义上:一本薄薄的《朝花夕拾》,我读了两三个星期,撰写了1.5万字的讲义——这样的“导读”,我才有了些许的底气。

一部厚厚的《西游记》,光是通读,我就花了一个多月;而要将其写成讲义,不知道还要花费多长时间。好在,即便事务再多,时间再紧,我也乐意这笔“花费”。早晨读一两回,晚上读一两回,迟早是可以读完全书的;有空梳理三五回,再写上一两千字,讲义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匠精神不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么?

名著导读的开始阶段,大多学生“无书可读”——他们根本没有买来要读的名著。对于大多乡村学生而言,并没有买书的习惯。在得到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支持后,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拥有《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了。从无书到有书,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原来几乎没有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现在有一部分学生能提前“预习”相关篇目或相关章回了;最初导读时,更多的学生跟不上节奏,现在大多也能跳跃性地阅读了;大多学生原本只是象征性地翻阅,现在也逐渐习惯“不动笔墨不翻书”了;《朝花夕拾》的许多篇目,如果仅仅依靠自主阅读,大多学生是读不进、读不懂、读不完的,但在老师的导读下,他们也兴趣盎然了。

“陪你读名著”,我似乎越来越有眉目、越来越有底气了。

(四)

“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这既是“教”的通病,也是“学”的通病。面对这个通病,从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来看,又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医治”呢?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语文教材的“一减一加”,或者说仅仅依靠给学生“开书单”,是无法医治这个通病的;甚至还可以说,仅仅依靠当前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是无法医治这个通病的。因为大多语文教师都面临着“三没有”的现实问题:没有时间读,没有兴趣研,没有底气导。

那么,学校该如何撬动学生(特别是乡村学校学生)的名著阅读呢?在笔者看来,可以实施“四轮驱动”。

师资配置实行“名著导师制”。在本校教师队伍里(不局限语文教师)专门抽出一两位在名著阅读上有兴趣、有情怀的教师来担任“名著导师”,以便集中精力专攻名著导读。

课时安排实行“一导一读制”。每周在课表上安排两节阅读课(从语文课中调整一节),一节用来“导”,一节用来“读”。这样,就不至于把名著阅读的任务完全甩到课外。

学生评价实行“真考浅考制”。所谓真考,就是让那些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的同学讨不了巧;所谓浅考,就是考查的内容尽可能简单一些(比如以考查人物、情节为主),但所涉及的面尽可能地大一些。

教师评价实行“绩效捆绑制”。绩效捆绑,就是把名著导师和语文教师的绩效放在一起考核。

名著导读,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够有兴趣研读、有底气导读,莫过于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时间阅读、有能力读好。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师资力量、家长认知和学生基础等条件的制约下,或许采用“名著导师制”是一种最务实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猜你喜欢
通病阅读课名著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给排水施工如何预防一些常见通病
建筑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与治理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用问题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一堂组文阅读课的感悟
盖世神功是青春期美丽的通病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