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批判,不读书

2017-03-23 08:33
教育家 2017年48期
关键词:思辨性梁山读书笔记

“整本书阅读”从少数人提及到成为多数共识,再到新课标和新教材高度关注并全力呈现,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有人说中国四大名著不太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但是,经典之形成是个长期的积淀,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认识高度就可以无视它们曾经的“经典”,即使是“糟粕”居多;何况,它们有“有毒”与“不能读”之间并无必然逻辑关系,就像外面有坏人,出门有风险,难道我们就不让孩子出门了吗?问题是,既然“有害”“有毒”,我们就要过滤,也就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思辨性阅读。

那如何引导学生思辨地读书呢?

从阅读品质看,思辨性阅读以“占有、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为基本学习特征,凡是包含以上学习行为的阅读即可称为思辨性阅读。取其通俗意义,可以简括为“从有知识到能识见”,即不能把阅读弄成一个知识、信息的简单接受,而要经历信息的处理、加工,并经历感悟、比较、辨析、评估、质疑。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实现阅读丰富人的涵养、提升人的品质的目标。不如此,我们可以想见,读名著如果只是了解写了些什么,止于接受文本中的原有信息,哪怕再细,而没有思辨介入,那读了某书与不读某书的差别何在?或只是增添了些夏夜树下纳凉吹牛的资本,又可能与在大街上观摩夫妻吵架没什么高下之分。

从读法上看,过去老师们习惯的“一个月读完某本书,写5000字读书笔记”的做法,早已被证明是不得其法的,学生读书兴趣提不起来,时间无保证,效果没多少。要改变它,还是要从思辨出发,即以思辨为核心品质,以驱动性设计为重点。

所谓以思辨为核心,即指导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辨积极性,让学生时时处于“占有、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的状态之中。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设计。先看一则国外读书笔记的要求:

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

2.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

3.根据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张画或图表,并作出相应的详细解释。

4.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问他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

5.为这本书设计一套试题。包括5—10道判断题,10道多项选择题,5道简答题,1篇作文,并制作1页完整的答案。

这是一个典型的驱动性阅读设计,它完全不是信息的接受过程,而是将信息的处理加工与读者的辨析评估同时展开。

笔者设计了一个微课体系——“四个问题读透一本书”。试图设计出四个具有强烈思辨活动的任务,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驱动。通过几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将读与写一体化——读的过程体现为写的表达,写就是读的成果,读中写,写即读,是谓“读写一体化”。由于问题只有四个,思维的特征就需要明显。以《水浒》为例,作如下设计:

1.如果你是林冲,你会不会在火并了王伦之后坐头把交椅,把你的想法对最好的朋友鲁智深说出来。

2.你最感慨《水浒》中的哪一位女性,为她写个小传。

3.画一张图表,梳理梁山好汉分别是因为什么上梁山的。

4.以“混江龙”李俊的口吻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如何要离开梁山群体,走向海外,留待后世有缘人阅读,并以今天的读者身份做出对他行为的评价。

这样的设计,虽然只有四个问题,但有跨度,有整合,有辨析,有探究。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牵一发动全身。四个问题都能展开,可以想见其阅读质量。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辨。

所以说,无批判,无思辨,不读书。

猜你喜欢
思辨性梁山读书笔记
高中语文阅读之“读书笔记”应用探究
“知心姐姐”孙二娘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上大梁山(外四首)
“四招”记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