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
——以鄂西武陵山区为研究对象

2017-03-29 22:04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鄂西清江武陵山

李 双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
——以鄂西武陵山区为研究对象

李 双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民族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鄂西武陵山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又迎来各种利好的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民族旅游业缺乏区域性整体规划和经营,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政府应协调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对旅游品牌的打造、特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旅游线路设置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整体性的竞争优势。

民族文化;旅游业;武陵山区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发展和深化的灵魂,旅游业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依托。2017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旅游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其中民族文化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面对如此大的经济利益,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纷纷推出特色项目抢抓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市场,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民族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同区域的恶性竞争等问题[1]。在此情形下,政府和市场应如何应对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选取民族旅游资源具有区域性特征的鄂西武陵山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就民族地区区域性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探讨。

一、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缺少整体规划

鄂西武陵山区地域范围包括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鹤峰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地理面积约3.2km2,总人口约496万,其中土家族约占该地区人口比例的46%,苗族约占6%,在行政上属于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迷人的东巴文化等构成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成为拉动鄂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仅2015年恩施州旅游业就占同期GDP比重20%以上。

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各县市各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总体规划较为落后。如今,粗放性经营方式是对丰富、优质旅游资源的低层次的开发与消费。虽然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提出要打造“鄂西生态旅游经济圈”,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对旅游业整体规划的作用,造成鄂西武陵山区的民族旅游业发展依然处在自然发展状态,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各个旅游区域之间以及旅游经营者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及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和规划,旅游行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呈现趋同性。恩施市中心、北边清江山水画廊以及南边的民族风情走廊依然是单兵作战,没有连成一片,在无合乎规范的市场机制引导下,造成鄂西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趋同性,效益低下。当地是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居住区,但在旅游业规划与开发中,各地纷纷打出土家族特色民族风情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趋同性非常严重,而该地区的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资源则较少被挖掘出来。

当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缺少区域性的整体规划与经营,就难以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市场上就无法形成很大的吸引力。在经济活动中,旅游业所带动的经济效应是由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相关行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在经营环节中,通过提供精致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招徕游客,游客为支付这些服务,会按照市场给付一定报酬,这样就在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形成了经济联系。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或安排各种特色的旅游活动,就需要同其他相关企业或者部门形成经济联系。以上的种种经济联系就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中的一部分[2]。在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中,游客种类多,有自驾游、背包客、组团游等,他们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档次有所不同,然而当地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提供多种类型的的旅游服务或缺少整体协作。部分景区为获取最大利润,全部包揽了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缺少行业间的整体协作,服务质量自然不理想。

二、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的必要性

鄂西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需要采取区域协作,整体协调该区域旅游经济利益间的关系,推动该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鄂西武陵山区11个县市各有各自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和发展计划。为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在各自辖区内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展开竞争。可以看见的是,区域间的相互封闭及条块分割,势必会造成区域内旅游资源浪费,出现同质性旅游建筑或旅游景点,在利益竞争的驱动下,不利于搞好毗邻关系和民族团结。对此,鄂西武陵山区只有在省政府统筹引导下,逐渐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协调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减少无序的竞争,使区域旅游逐步走向一个稳健的发展道路。

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的实施是发展当地旅游的内在需要。旅游是一个空间移动的活动,流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流动的方向是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由于鄂西武陵山区旅游文化圈中的民族文化具有趋同性和自然资源相似性,加上为各个行政区划所分割,每一个行政区域都想将其打造成本区域内的特色民族旅游产品,这样旅游产品就有“抄袭”之嫌,难以激起游客持续性的兴趣。对此,在发展旅游业环节上,应当采取跨行政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整合与优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

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实需要。在现实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行政区之间的旅游财政投入不均和旅游资源归属上的不确定性,造成现有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短线开发,民资文化旅游资源被严重分割,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甚至在争夺一些资源上,出现对抗。产生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利益纠葛,最重要的是行政区间的不协作。对此,只有真正地推动鄂西武陵山区的大旅游圈建设,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的协作开发与保护,实行旅游资源共享,才能克服以上困境。

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是提升旅游供求品质的内在需求。伴随现代社会经济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一方面,它可以拉动当地的建筑、交通、通信、服务等行业,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基建、服务行业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够为当地提供有规划、科学性的旅游服务。另一方面,旅游本身有很大的流动性,一个地区是难以提供足够的旅游市场所满足游客的需要,为解决这一层面上的问题,就应当通过区域间协力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区域中的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作用[3]。

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是整体提升鄂西武陵山区旅游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开发,鄂西武陵山区旅游市场颇具规模,形成了一些自己特色旅游品牌。但这些旅游资源过于分散,正如一些学者称鄂西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为散落在地上的珍珠,这的确是一个事实。解决此道,惟有找准主线,将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协作,加强鄂西武陵山区的大旅游圈的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形成整体性的竞争优势。

三、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旅游业区域整体发展可行性途径

鄂西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需要从宏观层面上考虑与整体规划,也需要从微观层面上论证与实施。为提高鄂西武陵山区旅游整体竞争优势,政府应当构建鄂西武陵山区的大旅游圈,加强区域协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供统一的政策优惠,建立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对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其一,在省政府的主导下制定鄂西武陵山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战略布局。旅游业是鄂西武陵山区各县市的支柱性产业,为此,省政府主导旅游产业是其发展的关键。在湖北省政府主导下,各地应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发展战略,在协调渝鄂湘黔4省市毗邻地区发展基础上,充分论证与布局鄂西武陵山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胜地、中国生态绿心、城际中央公园、碳汇储备基地、内陆和美新区等,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湖北省政府在此应当完善鄂西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圈的各项政策,包括产业区域发展政策、旅游产品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产业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旅游扶贫政策、财政政策等诸多保障。同时在旅游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要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意识,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观念,切实推行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的方针,使旅游业成为鄂西武陵山区整体发展的支撑性产业。

其二,构建鄂西武陵山区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作为一个区域旅游文化圈,各县市应当在湖北省政府的协调下,破除行政区划的障碍,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县市的旅游资源,为其塑造整体旅游品牌,并统一营销。充分发挥鄂西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合力,将零散的旅游资源转化成优势的旅游资源。鄂西武陵山区有两大旅游资源值得共同构建旅游品牌:其一是土家族和苗族民俗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是鄂西武陵山区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如龙船调、六口茶、摆手舞、巴山舞、撒叶儿嗬、肉连响、土家溜子、摆手节、牛王节、土家族女儿会等。对此,鄂西武陵山区应当整合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起打包”整体性地对外宣传。其二是迷人的自然生态景观。武陵山、清江为鄂西共有,从自然条件分析,武陵山脉和清江所构成的山水背景、景观组合给游客有新鲜感,这就是一个优势的品牌,很值得共同宣传[4]。

其三,构建相互协调的旅游特色产品生产和销售系统。鄂西武陵山区民族特色优秀产品众多,有西兰卡普织锦、宝石花漆筷、菊花石、熏腊肉、硒茶、油茶汤、合渣、莼菜、包谷酒、土家竹编等。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鄂西武陵山区工艺品业受制于生产技术落后,难以批量生产,产品宣传力度不够,重点特色产品生产员工素质不高等因素,其发展前景一直拘于小范围。

对此,鄂西武陵山区各级政府应当整合特色工艺品生产,建成批量生产的工艺基地,培育民族产品品牌。第一,发展民族工艺品生产基地,主要是长阳奇石与根艺盆景生产基地。目前,长阳当地已经发展了3个奇石村和5个根艺盆景生产村,生产颇具规模。为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应当制定生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标准,提高生产质量、工艺水平,储存生产技术人员,并且兼顾当地的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第二,生产5大系列的民族工艺品。一是西兰卡普织锦,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现代气息的新图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喜爱。二是清江奇石,应创意五六个系列的产品。三是根艺盆景,创意系列性的艺术盆景。四是蜡染制品,集中精力将其开发生产日常用品、装饰品、生产服饰等几大系列产品上。五是竹制品,生产游客喜爱的灵巧性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打造3大民族产品品牌:西兰卡普、清江奇石、中华文木盆景。

对此,旅游行政部门要摸清各县市的旅游产品总体情形,合理调整各个旅游产品企业的生产布局,尽量不要出现重复性的可替代产品,让旅游产品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上走向一体化、系列化、互补化。例如鄂西的清江鱼一直是主打的旅游品牌,清江鱼最大特色就是味美奇、无公害、无污染,并且“清江鱼”商标已报国家工商局注册。清江鱼产自鄂西南的清江,清江流进鄂西各县市,对此,鄂西武陵山区清江流域各地应当统一商标,但可以标注不同生产地。同时恩施的富硒茶、富硒绿色食品、土家族民间印染、苗家银饰、侗族大歌等当地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产品开发上不要拘泥地域,将其构成统一的旅游文化品牌,扩大其影响力[5]。

其四,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实现共享。鄂西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存在不平衡性,其中恩施市、利川市是该区域旅游市场最火热的地区,而旅游人才在该区域比较短缺,一些重要旅游景点一到节假日就出现导游、讲解员用人荒。在构建鄂西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圈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地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国家下达的旅游扶贫政策,一方面引导当地少数民族青年投入家乡旅游产业建设中,将他们送到同区域成熟景区进行学习,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培养旅游人才。由于同区域的旅游景观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来自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青年,更能够把握旅游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的县市在旅游高峰期时,在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协调下,将其他地方的旅游人才借调接待能力不足的景区,实现旅游人才共享,共同发展。

其五,整合鄂西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分布及交通地理位置,将其划分为4大旅游区域。第一,以巴东县为中心的巴东神农溪旅游区域,巴东县具有交通上的优势,318国道从此经过,拥有长江水码头,可以作为旅客集散地。这一区域以巴山森林公园、小神农架、长江三峡、神农架为旅游优势,将其打造成户外探险、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第二,以恩施市为中心的恩施清江旅游区域。恩施市是恩施州府所在地,有州内惟一的飞机场,在发展旅游业中一直起着领头雁的作用。这一旅游区域可借助清江闯滩,充分结合相邻县市的景点,如清江风雨桥、恩施大峡谷,以及极具当地民族风情的女儿会、土家族摆手舞,形成体验土家民俗风情和游览清江自然风光的文化——生态旅游区。第三,以利川市为中心的利川腾龙洞旅游区域。这一旅游区域以利川市为核心。利川市是鄂西武陵山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是民歌《龙船调》和民族舞蹈《肉连响》的故乡,是民族特色产品柏杨豆干、利川莼菜、利川洋芋坨坨的出产地。该旅游区借助腾龙洞、鱼木寨森林公园等生态自然资源,积极营造“山上冰天雪地,山下桃花盛开”的人类宜居城市的生态旅游优势,形成一条集体验民俗、洞穴探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第四,以209国道沿线的旅游区域。这就有宣恩、咸丰、建始、鹤峰、来凤等县,这些区域均以209国道为主线,每一县都有自己特有的旅游景点,如咸丰县的唐崖土司皇城,来凤的摆手堂、仙佛寺景区,鹤峰县的天星寨、万全洞等。

酒香不怕巷子深。相信在国家民委和湖北省政府统筹规划下,在鄂西武陵山区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拾起囤积在鄂西武陵山区的“贫穷的财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将民族旅游业打造成武陵山区支柱产业。同时,对鄂西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业进行整合,突破体制的障碍,实行协作和差异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旅游在服务鄂西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王锋,张玉娟.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4):44—50.

[2]李勇军,李双.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67—73.

[3]罗晓琴,李双,高纯,等.南岭走廊瑶族地区基层博物馆文化传承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7):90—92.

[4]彭牧.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探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32—35.

[5]彭振坤,黄柏权.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67—368.

F592.7

A

1674-3652(2017)06-0046-04

2017—10—02

李双,男,湖北随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庆 来]

猜你喜欢
鄂西清江武陵山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武陵山歌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清江引
鱼跃清江 广场舞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