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思辨能力锻炼初探

2017-04-13 13:24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215345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公因数加减法分数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215345)

申 英●

小学数学学生思辨能力锻炼初探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学校(215345)

申 英●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慧的核心,并支配着学生的智力活动,要使数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就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辩能力.本文根据日常教学,谈谈如何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辩能力.

思辩能力;新课标;小学数学

一、善用情感迁移,调动学生思维兴趣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着差异性,小学生整体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部分人在行为习惯上的缺点,如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讲小话等.若学生未完全进入上课状态或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未察觉,只简单地进行知识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事倍功半”,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必然导致班级出现大批的学困生.可见,小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并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如何在课堂吸引学生,如何增加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巧用知识迁移,促进学生思维建构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学校教育的目标,那么知识迁移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实用的方法.

首先最常用的迁移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复习旧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使学生思考问题有了基础和方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分数加减法,进而想到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

其次,知识的迁移又是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一方面可了解学生所想,另一方面可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由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方程(二)”时,教材用了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一种新的类型的方程——两步计算的方程.在讲解这类实际问题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重点在让学生围绕“小雁塔高多少米?”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先找到题目体现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发现的数量关系,最后再讲解列出的方程的解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思维导向

学生刚接触新事物或新知识时,会碰到困难,明确且难易适度的探究性问题能快速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播放“制作火锅底座”的生活片段,提出“火锅底座是什么图形?圆形具有哪些特征?”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被激发,也为后续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创设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在复习阶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问题,能帮助学生综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深化思维认识的目的.比如,我在综合复习阶段,提出问题“一块三角形菜地的面积是80平方米,高是40米.这块菜地的底是多少米?”这是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整个思维过程需要学生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模型,画出题目对应的几何图形的简图,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为解决此问题,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具体到半具体再到抽象,由经验到模型再到符号的过程.

四、组织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动手操作在知识学习上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步组织学生操作,借助直观操作,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展开思维和形成认识,成为后续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同时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其自主探索.比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提供给学生常见的方格纸、彩纸,直尺等材料,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等过程,在比较和归纳中理解物体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之分,在操作中让学生展现自我.在比较面积大小时,有的学生利用直尺测量数据,最后利用已有公式进行计算得出面积大小;有的学生又利用图形的重叠,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面积大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感知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自身的思维深度.

五、实行小组互助,启发学生思维反思

受班级学生分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很大差别,故我将班级学生按小组划分,开始在课堂和课下对学生实行小组学习和同伴互助,通过同伴间的思维的碰撞产生学习动力,实现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习题本上有这样的问题:“把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理厘数且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多少个?最少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和“最少可剪多少个?”学生初做此题时,往往都会做错.学生的“经验积累”中,以为“最多”就是求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最少”就是求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忽略了题目的本质.

这时,我实行小组互助,在小组里学生对各自的方法进行说明,几分钟后,学生的答案趋于一致,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幻灯显示.通过小组互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公因数的特殊性,还指明“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对应的是所剪的小正方形的最大边长,所以这种情况算出的是“最少可以剪多少个”;“18和12的最小公因数”对应的是所剪的小正方形的最小边长,所以这种情况算出的是“最多可以剪多少个”.

总之,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G622

B

1008-0333(2017)08-0045-01

猜你喜欢
公因数加减法分数
分数的由来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可怕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