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促进创新了吗?
——基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四维度分析

2017-04-27 08:23黄训江
产经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细分维度竞争

黄训江

竞争促进创新了吗?
——基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四维度分析

黄训江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持续提升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于1998-2009年间10090个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微观数据,分别从营销投入、市场盈利、市场份额、市场空间四个维度探究竞争强度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竞争强度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但受规模经济、创新租金等众多因素影响,在表征竞争强度的四个维度中,只有市场份额维度表现最为有效和一致;(2)不同细分行业的竞争强度不同,其中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的过度集中已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作用,与此相反,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连续下降且已过低的行业集中度也对创新绩效产生了负向影响作用;(3)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营销投入相对不足;(4)市场空间维度对创新绩效影响作用复杂,在有新产品产出的样本中,市场空间对创新绩效产生倒N型影响作用。

竞争; 创新绩效; 市场集中度; 市场势力

一 引 言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中最富有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代表性行业,是我国过去三十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He和Mu,2012)[1]。并且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许晖等,2008)[2]、高利润、高技术变革速度等特点,产业关联性强,是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各个行业发展的发动机(Oyebisi et al.,2004)[3]。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通信设备制造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经历了跟随、模仿、模仿创新、挑战、领先、危机管理等成长阶段(田志龙和田博文,2011)[4],产生了诸如华为、中兴、小米、联想等一大批国际知名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产业整体已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陈佳贵和黄群慧,2009)[5]。竞争者是企业创新信息的重要来源,竞争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促使创新知识在竞争者间扩散(Blazsek和Escribano,2016)[6],是影响创新活动的最基本动力(Liu et al.,2014)[7]。Scherer(1967)[8]、Aghion et al.(2005)[9]、张杰等(2014)[10]、孙早和宋炜(2012)[11]等诸多学者均对竞争与创新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既有研究多采用行业层级数据,而忽视了行业异质性对竞争与创新间作用关系的影响(Bos et al.,2013)[12];对竞争强度的刻画指标众多,不同表征指标刻画了不同竞争维度剖面,由此所得竞争强度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也难以统一;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是基于行业背景,对比分析家电、医药、汽车等行业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差异,或者是对中兴、华为等著名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典型微观个案的研究(He和Mu,2012[1];陈佳贵和黄群慧,2009[5];任声策,2013[13];刘建新和王毅,2013[14]),缺乏微观视角下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当前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与创新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各异,有关微观作用机理等的认知尚需进一步系统揭示与全面梳理。本研究基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998-2009年间微观企业数据,分析微观企业间市场竞争行为,从营销投入、市场盈利、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等四个维度探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间的影响作用关系。在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一特定行业背景下进行研究,是对创新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动态竞争理论、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提升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及其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地位的实践提供现实指导。

本文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研究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与创新绩效间作用关系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相关研究进展和主要理论假设,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背景和进展,提出待检验的反映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间影响作用关系的理论假设;第三部分阐述主要相关变量,构建计量模型;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第五部分为理论假设的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讨论;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理论贡献,并指明可能存在的不足及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二 相关研究述评及研究假设

市场竞争是微观个体为寻求个体利益及其自身发展所开展的有关产品价格、质量、促销、研发等排斥同类企业的市场行为活动,对企业间竞争强度的刻画指标主要有企业数(Nickell,1996)[15]、主营业务利润率(陈志斌和王诗雨,2015)[16]、进入成本、产品可替代性程度、产品市场利润(Norbäck和Persson,2012)[17]、市场势力(Bos et al.,2013)[12]、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张杰等,2014)[10]、Boone指数(李国栋,2015)[18]、广告支出销售额占比(聂辉华等,2008)[19]、个体感知(Tang,2006)[20]等。对竞争与企业创新间的作用关系,当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Schumpeter(1942)[21]、Kamien和Schwartz(1982)[22]等认为竞争导致了垄断租金的减少,阻碍和减缓了创新,竞争越激烈,创新的市场价值越小(Greenhalgh和Rogers,2006)[23],相反地,垄断企业却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强的财力支持,具有更强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投入意愿(Blundell et al.,1999)[24];(2)Vossen(1999)[25]、Gu(2015)[26]等则认为,竞争增强了研发予以企业的回报,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张杰等,2014)[10],同一行业内的竞争企业间具有相同的技术机会、知识基础和市场结构,彼此相互成为竞争对方创新信息的重要来源(Liu et al.,2014)[7],竞争压力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最基本动力,促进企业适应式学习和创新,进而寻求核心自主技术的突破(吕一博和苏敬勤,2007)[27],并且增加了企业专利申请倾向和为提升知识吸收能力而进行的研发投入,进而产生了更多的专利和创新,促进创新知识在竞争者间扩散(Blazsek和Escribano,2016)[6];(3)Scherer(1967)[8]、Aghion et al.(2005)[9]等认为竞争对创新的正向作用存在临界值,当超过临界值时,将产生抑制作用。高强度的竞争提高了待售创新的售价,促进了创新在市场上的有偿转让,低强度的竞争则有利于创新者直接进入市场(Norbäck和Persson,2012)[17]。竞争所产生的逃离竞争效应(Escape Competition Effect)促进了创新,但随着竞争强度的不断增加,逃离竞争效应逐渐削弱,对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作用的租金消散效应(Rent Dissipation Effect)却不断增强(Aghion et al.,2001)[28]。Aghion et al.(2005)[9]基于英国制造行业、Bos et al.(2013)[12]基于美国银行业、Blazsek和Escribano(2016)[6]基于美国4476家制造和服务企业的实证均表明了竞争强度会对创新产生倒U型影响作用;(4)Dasgupta和Stiglitz(1980)[29]、Tang(2006)[20]等则认为不同行业的技术机会、进入条件及产品市场类型不同,竞争强度对创新的影响作用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创新空间、独占性特征等是行业间创新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白明和李国璋,2006)[30]。在易替性产品市场,竞争对创新产生负向影响作用;在持续更新型产品市场,竞争则对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在易逝性产品市场,竞争对产品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而对过程创新却产生负向影响作用;在生产技术快速变化的产品市场中,竞争对过程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规模扩大,相对于产品创新,企业更加倾向于过程创新。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有关竞争与创新绩效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多是基于行业视角,对行业间差异因素的考量较少,而且采用的竞争强度刻画指标也多不相同,因而研究结论各异。

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充分竞争(He和Mu,2012)[1]、市场导向(田志龙和田博文,2011)[4]、正确的技术路径(刘建新和王毅,2013[14];杨志刚和吴贵生,2003[31];Yu,2007[32])和创新战略(Fan,2006)[33]以及较高强度的研发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王国顺和谢桦,2005)[34]等促进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虽然如此,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制造技术还是市场营销及运营管理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吴灼亮和穆荣平,2005[35];庄亚明等,2008[36])。袁晓玲等(2009)[37]利用Malmqiust指数法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表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速度,而且技术进步速度下降趋势明显。严兵(2008)[38]利用SFA方法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测度也表明了该产业总体创新效率较低,仅呈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因特网的发展、行业管制的放松、设备制造商对垄断运营商专属的脱离等促进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Amesse et al.,2004)[39],除传统通信设备制造商外,PC制造、互联网服务、金融、健康医疗等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也深度介入通信设备制造领域,通信设备制造业向纵深、跨界发展。但有关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专门研究仍相对较少(Amesse et al.,2004)[39],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强度与创新发展关系的研究更为匮乏。

竞争赋予企业为获取生存而必须持续创新的动力,竞争强度的增加迫使企业寻求新的盈利机会,或企以内部产品、工艺、管理等的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或企以外部联合和市场拓展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但竞争强度的增加,却又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创新产品所据以情景分析的认知和预见难度,同时,竞争导致的前端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价格上涨、下游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企业定价能力的减弱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制约了企业创新潜力。在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为维持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加大营销投入、增强盈利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市场空间等市场行为的强度和频度不断加深、加快。基于上述分析,分别从营销投入、市场盈利、市场份额及市场空间四个维度构建有关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间作用关系假设:

H1:对通信设备制造业,以营销投入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作用关系。

H2:对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市场盈利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作用关系。

H3:对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市场份额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作用关系。

H4:对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市场空间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作用关系。

三 主要变量及模型设计

(一)被解释变量

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主要有研发支出、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产值(Hagedoorn和Cloodt,2003)[40]、技术缺口的缩减(Bos et al.,2013)[12]等,研发支出、专利数等指标在我国的应用均具有一定局限性(杨洋等,2015)[41],孙早和宋炜(2012)[11]认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绩效产出的表征变量最为直观,新产品产值反映了创新成果的应用化绩效(陈劲和陈钰芬,2006)[42],因而本文选用新产品产值率这一指标作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绩效的表征,其计算公式为:

NPVIi=NPVi/TPVi

(1)

式中,NPVI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NPV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新产品产值,TPV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

(二)解释变量

1. 销售费用率

当企业感知面临激烈的竞争时,企业为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愿意支付的销售费用就越高,用销售费用率从营销投入维度对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强度予以表征,其计算公式为:

CIi=SCi/Si

(2)

式中,CI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销售费用率,SC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销售费用,S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费用率越高,企业个体面临的市场竞争强度越强(姜付秀和刘志彪,2005)[43]。

2. 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是在不改变自身产品市场需求状态下,企业向客户索取更高价格的能力(周夏飞和周强龙,2014)[44],是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综合反映,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市场势力有利于企业间竞争行为的稳定和预测,降低了创新的不确定性,激励了企业创新,而且市场势力也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白明和李国璋,2006)[30]。市场势力能够遏制创新模仿和保护创新利润,为创新提供内生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创新再投入保障机制(张小蒂和贾钰哲,2011)[45]。既有研究(Blazsek和Escribano,2016[6];陈志斌和王诗雨,2015[16];聂辉华等,2008[19];黄枫和吴纯杰,2013[46];Januszewski et al.,2002[47])多采用勒纳指数衡量市场势力,有鉴于此,本文以勒纳指数从市场盈利维度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强度予以表征,其计算公式为:

LIi=(Si-Ci-SCi-MCi)/Si

(3)

式中,LI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市场势力,C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销售成本,MC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管理成本,企业面临的竞争强度越大,市场势力值越低。

3. 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在高强度竞争行业中,相较竞争行为,管理者更关注竞争者的销量(Horváth et al.,2005)[48]。市场份额不仅引起竞争对手行为策略的变化,而且也激励企业自身持续加大产品、工艺等的创新投入,或以专利等方式制造技术壁垒,或以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或以低成本优势巩固扩大既有产品市场,市场份额体现企业当前的竞争地位,其计算公式为:

SRi=Si/Sijt

(4)

式中,SR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市场份额,Sijt为第i个样本所在第j个细分行业第t年的行业销售总额,竞争强度越强,企业个体拥有的市场份额越低。

4. 市场空间

出口延展了企业的市场竞争空间,出口存在学习效应,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Lemoine和Ünal-kesenci,2004)[49],能够改进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杨洋等,2015[41];Aw et al.,2007[50]),技术而非成本决定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Dosi et al.,2015)[51]。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相对成功在于,这些企业一开始就在同跨国公司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借助内部研发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Fan,2006)[33]。本研究拟采用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值这一指标从市场空间维度对企业面临的竞争强度予以表征,其计算公式为:

CEi=Ei/TPVi

(5)

式中,CE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市场空间,E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市场空间值越大,企业面临的潜在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越小。

(三)控制变量及虚拟变量

行业特征、产权结构、企业规模等因素均可能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孙早和宋炜,2012)[11],虑及数据的可得性及其持续性,本文控制变量主要设置了企业规模(SE)及企业年龄(AGE)。其中,企业规模以对应年份的工业生产总值表征,企业年龄为样本的统计年份与开业年份之差;虚拟变量主要设置了细分行业变量(D)和年度变量(Y)分别用以控制行业及年度等的固定效应。

(四)模型设计

基于研究假设H1-H4,本文构建有关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间作用关系的基准计量模型:

(6)

式中,NPVI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X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竞争强度,SE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工业总产值,AGEi为第i个样本企业的企业年龄,D、Y分别为有关细分行业和年度影响的虚拟变量,εi为误差项。

四 主要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文所用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1998-2009年度《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base),该数据库包括了我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具有涵盖企业全面、统计时间长、统计指标多等优点,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利用和研究(聂辉华等,2012)[52]。本研究所指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和“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4个四位数细分行业。由于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为保证四位数行业统计口径前后一致,对原《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对应四位数细分行业进行了调整,把范围较窄的四位数细分行业合并为范围较宽的四位数细分行业。其中,1998-2002年度的“传输设备制造业”(4111)对应于2003-2009年度的“通信传输设备制造”(4011),1998-2002年度的“交换设备制造业”(4112)对应于2003-2009年度的“通信交换设备制造”(4012),1998-2002年度的“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4113)对应于2003-2009年度的“通信终端设备制造”(4013)和“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4014),1998-2002年度的“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4119)和“通信设备修理业”(4181)对应于2003-2009年度的“其他通信设备制造”(4019)。

同时,《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也存在部分年度关键统计指标缺失、部分指标值异常、统计口径不一等问题(聂辉华等,2012)[52],借鉴耿强和吕大国(2015)[53]、杨洋等(2015)[41]、李平等(2012)[54]、黄枫和吴纯杰(2013)[46]、莫长炜(2012)[55]等的研究,剔除原数据库中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样本数据:(1)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或新产品产值小于等于零的样本企业;(2)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投入、制造费用中间投入、管理费用投入、营业费用中间投入、职工投入、固定资产原值等指标为负值的样本企业;(3)资产总额小于流动资产或者固定资产净值的样本企业;(4)累计折旧小于当期折旧的样本企业。而且由于2004年及2008年两个年度均缺失新产品产值这一关键数据,对所有2004年和2008年的企业样本数据予以剔除,整理后各年度各细分行业的有效样本企业数如表1所示(总计10090个样本企业)。为保证各年度数据的可比性,以1998年为基期,采用《中国价格统计年鉴-2013》中对应年度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予以调整。

表1 通信设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样本企业数

分别按式(1)-式(5)计算各变量,各主要变量的均值及彼此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变量及彼此间相关系数

注:*、**、***分别表示在10%、5%、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五 结果与讨论

(一)估计结果分析

由于有高达74.143%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0,如果采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可能是有偏和非一致的,因此本文选用了左截尾的Tobit模型进行估计,相关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模型4分别对应检验假设H1-H4,解释变量分别为CI和CI2、LI和LI2、SR和SR2、CE和CE2。根据模型1-模型4,除Tobit方法下模型2中的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外,其他条件下,企业规模与企业年龄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作用,4个通信设备细分行业间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创新绩效,绩效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不同年度间企业创新绩效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分别为1998-2000年的上升阶段、2001-2003年的下降阶段,2005-2006年的上升阶段,2007-2009年间的下降阶段*因囿于篇幅限制,本文未予列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由表3可知,无论是采用OLS方法还是Tobit方法,营销投入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研究假设H1得以验证。OLS方法和Tobit方法下从市场盈利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作用关系不显著,研究假设H2不成立,该结论与张杰等(2014)[10]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各细分行业视角的研究结论不同,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规模效应以及较大的产品价格差异(周末和王璐,2012)[56]。无论是采用OLS方法还是Tobit方法,以市场份额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作用,研究假设H3得以验证。采用Tobit方法时,从市场空间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作用,研究假设H4得以验证,但在采用OLS方法时,二者却呈显著的U型作用关系,表明大量新产品产值率为0的样本个体对回归估计结果产生了有偏影响。

表3 竞争对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估计结果

注:限于篇幅,本文未给出年度和行业特征两个虚拟变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估计结果,其中年度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性影响作用,行业特征在1%水平上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作用。OLS估计中括号内为t值,Tobit估计中括号内为z值,*、**、***分别表示10%、5%、1%水平上显著。

(二) 稳健性检验

(7)

式中,SRIjt为第j个细分行业第t年市场份额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HHIjt为第j个细分行业第t年的赫芬达尔指数,Njt为第j个细分行业第t年的企业数。

由表4可知,与企业微观个体视角不同,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营销投入维度所表征的竞争强度在10%显著性水平上与创新绩效呈U型作用关系,研究假设H1不成立。与企业微观个体视角相同,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市场盈利维度所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间未显示出显著的作用关系,研究假设H2仍然不成立。无论是微观企业个体视角还是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以市场份额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均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倒U型作用关系,研究假设H3均成立。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从市场空间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研究假设H4不成立。对上述估计中的部分变量和指标进行替换,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互换、CR6替代HHI等,上述相关研究结论仍成立。

表4 竞争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细分行业层级面板数据回归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模型1-模型4的F检验结果为均适宜采用混合效应模型。

(三)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从企业微观个体视角出发,无论是OLS方法还是Tobit方法,销售费用率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作用,表明在竞争环境下,企业用以维持竞争地位而增加的销售费用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但随着竞争程度的加深,企业销售费用投入过高,将挤占企业用以产品创新的资源投入,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作用。进一步地可以确定OLS方法和Tobit方法下CI的门限值分别为147.5%、63.185%,而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0090个样本个体的CI均值为6.157%、最大值为413.661%、最小值为-27.271%,营销投入高于63.185%的样本个体数仅有36个,表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个体对产品营销、用户需求等的关注仍有待增强,企业营销投入过低,负向影响了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营销投入虽以较低显著性水平对创新绩效产生U型影响作用,但CII门限值仅为7.199%,也能从行业层面佐证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各行业营销投入的相对不足。 4个细分行业CII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8.500%)、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4.638%)、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4.364%)、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3.099%)。上述分析表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尤其是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企业营销投入不足,在培育、深化行业内竞争的同时,应鼓励企业个体适当增加在产品维修、营销宣传、市场拓展、渠道模式、用户参与等方面的营销投入,这将有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近年来小米手机的迅速崛起也说明了营销投入的增加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有重要作用。

竞争强度越小,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获取垄断租金的能力越强(Nickell,1996)[15]。无论是微观个体视角下还是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从市场盈利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均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倒U型作用关系。但与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不同,微观个体视角下的市场势力显示出了对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表明企业个体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创新,竞争强度的增加将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作用,行业层级下不显著的倒U型关系则说明过低的竞争强度也可能损害企业创新。企业微观个体视角下LI均值为-9.244%、最小值为-47925.000%、最大值为100.000%,而细分行业层级下LII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6.693%、2.469%、14.393%,微观个体视角下部分样本的极端值导致了LI均值为负值,4个细分行业LII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8.636%)、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7.545%)、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5.829%)、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4.762%)。

表5 具有新产品产出的企业市场空间对创新绩效影响作用的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值,行业层面F检验结果为适宜采用混合效应模型。

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率越高,企业潜在的市场空间越大,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竞争强度越小。从市场空间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在微观个体视角下,采用OLS方法时,对创新绩效呈显著U型影响作用,其门限值为3272.727%,而采用Tobit方法时则呈显著倒U型影响作用,CE的门限值为38.941%,CE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依次为17.495%、0、6220.000%。所有样本中,高于门限值(38.941%)的样本数为1827家,大于0的样本数仅有3191家,表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仍需进一步拓展外部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创新实力和水平。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CEI对创新绩效未显示出显著的倒U型影响作用,4个细分行业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47.842%)、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23.088%)、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22.767%)、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16.690%)。两种估计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表明,大量新产品产值率为0的样本影响了估计结果,CE与NPVI间可能存在更复杂的作用关系,表5显示了只抽取NPVI>0的2609个样本的估计结果。由表5可知,对于具有新产品产出的企业,市场空间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与其创新绩效呈显著的倒N型影响作用关系,大量NPVI值为0的样本使OLS方法产生了有偏估计。具有新产品产出的企业先是为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而采用低成本、低价格等战略,耗费的资源负向影响了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而随着其出口量的增加,企业通过技术规范学习、先进技术装备引进、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知识交互等促进了新知识的吸收,推动了新产品的开发,但随着出口量的过度增加,企业对外部固定市场和固定客户的嵌入程度加深(杨治和郭艳萍,2015)[57],导致市场过度依赖、技术范式锁定、组织僵化等问题出现,出口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产生阻碍作用(Parthasarathi和Joseph,2002)[58]。

无论是微观个体视角还是细分行业层级视角,市场份额维度所表征的竞争强度均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倒U型影响作用,可以认为在表征竞争强度的四个维度中,由于市场有效性、创新租金、个体战略、消费偏好、地理空间、技术基础、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市场份额维度表征的竞争强度最为有效和一致。微观个体视角下采用OLS方法和Tobit方法时,SR的门限值分别为20.278%、23.109%,而SR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0.396%、55.774%、0,值超过23.109%的样本数仅为20个,主要是华为、摩托罗拉和UT斯达康等企业,它们在各自细分行业领域均已具有过高的市场份额,阻碍了其提升创新绩效水平。对我国绝大多数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个体而言,市场份额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细分行业层级视角下,SRI门限值为0.783,对应HHI门限值为0.217,图1显示了不同年度通信设备制造业4个细分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NPVI)及其行业集中度(HHI)。由图1可知,4个细分行业中,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连续攀升,2009年高达0.358,已对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产生明显阻碍作用,较高的CII值也表明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企业正企以较高的营销投入获取盈利优势,而不是产品创新,其相对较低的CEI值则表明,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企业市场垄断空间主要为国内市场,为促进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打破行业内部的规模壁垒和垄断趋势,激化企业间有效竞争。对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其他3个细分行业,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则有助于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信传输设备制造业,其日趋下降的行业集中度已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作用。

图1 1998-2009年通信设备制造各细分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及其新产品产值率

六 结 论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最有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充分自由的市场竞争对推动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基于1998-2009年间10090个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微观数据,分别从营销投入、市场盈利、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四个维度研究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竞争强度与创新绩效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表征竞争强度的四个维度中,营销投入、市场份额和市场空间均表现出了对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作用,其中市场份额维度最为有效和一致;(2)适度的营销投入有利于企业新产品的销售和开发,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总体营销投入水平相对较低,亟需增强;(3)虽然从全部10090个样本进行分析,市场空间维度对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作用,但如果仅以具有新产品产出的2609个样本进行分析,市场空间维度对创新绩效产生更为复杂的倒N型影响作用,市场空间的扩张降低了企业所可能面临的竞争强度,增强了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促进了创新,但对国际市场空间的过度依赖则可能产生技术锁定等问题,阻碍企业创新;(4)适中的企业市场份额和行业集中度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华为、摩托罗拉等企业个体以及通信交换设备制造业均面临过高的市场份额,导致竞争不足,创新绩效水平持续下降;(5)企业所面临和感受的竞争强度受市场结构、技术特征、规模经济、消费偏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通信设备制造行业面临更高、更快的技术变革,仅从细分行业层级视角难以揭示竞争强度对创新绩效的真实影响作用,即便是从微观个体盈利角度分析,也未揭示出市场势力对创新绩效的倒U型影响作用。虽然如此,对市场势力、市场空间等与创新绩效间可能存在的内生关系、竞争强度各维度对微观个体创新绩效作用机理、微观个体竞争感知与创新策略动态作用关系等的研究尚需结合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做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化。

[1] He, X., Mu, Q.. How Chinese Firms Learn Technology from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 and Automobile Industries[J].JournalofAsianEconomics, 2012, 23(3): 270-287.

[2] 许晖, 万益迁, 裴德贵. 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风险感知与防范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 管理世界, 2008, (4): 140-149.

[3] Oyebisi, T. O., Olamade, O. O., Agboola, A. A.. An 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Avail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the Nigerian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 2004, 24(5): 423-432.

[4] 田志龙, 田博文. 市场导向内涵与执行随企业成长阶段演变的规律——基于中兴通讯的案例研究[J]. 管理学报, 2011, 8(9): 1275-1290.

[5] 陈佳贵, 黄群慧. 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了吗——对15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4): 5-16.

[6] Blazsek, S., Escribano, A.. Patent Propensity, R&D and Market Competition: Dynamic Spillovers of Innovation Leaders and Followers[J].JournalofEconometrics, 2016, 191(1): 145-163.

[7] Liu, X., Hodgkinson, I. R., Chuang, F-M.. Foreign Competition, Domestic Knowledge Bas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ResearchPolicy, 2014, 43(2): 414-422.

[8] Scherer, F. M..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J].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67, 57(3): 524-531.

[9] Aghion, P., Nicholas, B., Richard, B..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 U Relationship[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2005, 20(2): 701-728.

[10] 张杰, 郑文平, 翟福昕. 竞争如何影响创新: 中国情景的新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1): 56-68.

[11] 孙早, 宋炜. 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4): 49-63.

[12] Bos, J. W. B., Kolari, J. W., van Lamoen, R. C. R..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 2013, 37(5): 1590-1601.

[13] 任声策. 中国通信设备与制药产业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4): 34-42.

[14] 刘建新, 王毅. 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8): 68-74.

[15] Nickell, S. J..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96, 104(4): 724-746.

[16] 陈志斌, 王诗雨. 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现金流风险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双重考量[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3): 96-108.

[17] Norbäck, P-J., Persson, L..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s, Competition and Competition Policy[J].EuropeanEconomicReview, 2012, 56(3): 488-506.

[18] 李国栋. 基于Boone指数的中国银行业贷款市场竞争度估计[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2015, (5): 131-146.

[19] 聂辉华, 谭松涛, 王宇锋. 创新、 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 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 世界经济, 2008, (7): 57-66.

[20] Tang, J..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Behavior[J].ResearchPolicy, 2006, 35(1): 68-82.

[21] 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42.

[22] Kamien, M. I., Schwartz, N. L..MarketStructureandInnov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3] Greenhalgh, C., Rogers, M..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The Interaction of Competition, R&D and IP[J].ResearchPolicy, 2006, 35(4): 562-580.

[24] Blundell, R., Griffith, R., van Reenen, J.. Market Share, Market Value and Innovation in a Panel of British Manufacturing Firms[J].ReviewofEconomicStudies, 1999, 6(3): 529-554.

[25] Vossen, R. W.. Market Power,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Innovative Activity[J].ReviewofIndustrialOrganization, 1999, 15(4): 367-378.

[26] Gu, L..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R&D Investment, and Stock Retur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2016, 119(2): 441-455.

[27] 吕一博, 苏敬勤. 中国系统集成企业的技术能力成长研究[J]. 管理科学, 2007, 20(3): 23-30.

[28] Aghion, P., Harris, C., Howitt, P., et al.. Competition, Imitation and Growth with Step-by-step Innovation[J].ReviewofEconomicStudies, 2001, 68(3): 467-492.

[29] Dasgupta, P., Stiglitz, J..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Nature of Innovative Activity[J].TheEconomicJournal, 1980, 90(358): 266-293.

[30] 白明, 李国璋. 市场竞争与创新: 熊彼特假说及其实证检验[J]. 中国软科学, 2006, (11): 15-21.

[31] 杨志刚, 吴贵生. 复杂产品技术能力成长的路径依赖——以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J]. 科研管理, 2003, 24(6): 13-20.

[32] Yu, J.. From Path-following to Path-creating, Some Paradigm Shifts in China’s Catching- up[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Globalization, 2007, 3(4): 409-421.

[33] Fan, P.. Catching Up Through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equipment Industry[J].Technovation, 2006, 26(3): 359-368.

[34] 王国顺, 谢桦.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J]. 系统工程, 2005, 23(3): 105-109.

[35] 吴灼亮, 穆荣平.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态势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3): 83-87.

[36] 庄亚明, 穆荣平, 李金生.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测度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3): 137-143.

[37] 袁晓玲, 张宝山, 方莹. 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J]. 经济管理, 2009, (1): 126-132.

[38] 严兵. FDI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J]. 国际经济合作, 2008, (5): 40-43.

[39] Amesse, F., Latour, R., Rebolledo, C., et al..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in the 1990s: From Alliances to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Technovation, 2004, 24(11): 885-897.

[40] Hagedoorn, J., Cloodt, M..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ResearchPolicy, 2003, 32(8): 1365-1379.

[41] 杨洋, 魏江, 罗来军. 谁在利用政府补贴进行创新?——所有制和要素市场扭曲的联合调节效应[J]. 管理世界, 2015, (1): 75-86.

[42] 陈劲, 陈钰芬.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3): 86-91.

[43] 姜付秀, 刘志彪. 行业特征、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J]. 管理世界, 2005, (10): 74-81.

[44] 周夏飞, 周强龙. 产品市场势力、 行业竞争与公司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 2014, (8): 60-66.

[45] 张小蒂, 贾钰哲. 全球化中基于企业家创新的市场势力构建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2): 143-152.

[46] 黄枫, 吴纯杰. 市场势力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化学药品制造业研究[J]. 经济学(季刊), 2013, 12(2): 511-526.

[47] Januszewski, S. I., Köke, J., Winter, J..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Germany[J].ResearchinEconomics, 2002, 56(3): 299-332.

[48] Horváth, C., Leeflang, P. S. H., Wieringa, J. E., et al.. Competitive Reaction and Feedback Effects based on VARX Models of Pooled Store Data[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 2005, 22(4): 415-426.

[49] Lemoine, F., Ünal-Kesenci, D.. Assembly Trad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Case of China[J].WorldDevelopment, 2004, 32(5): 829-850.

[50] Aw, B. Y., Roberts, M. J., Winston, T.. Export Market Participation, Investments in R&D and Worker Trai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Firm Productivity[J].TheWorldEconomy, 2007, 30(1): 83-104.

[51] Dosi, G., Grazzi, M., Moschella, D.. Technology and Cost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rom Countries and Sectors to Firms[J].ResearchPolicy, 2015, 44(10): 1795-1814.

[52] 聂辉华, 江艇, 杨汝岱.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 世界经济, 2012, (5): 142-158.

[53] 耿强, 吕大国. 出口学习、 研发效应与企业生产率提升——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 科研管理, 2015, 36(6): 137-144.

[54] 李平, 简泽, 江飞涛. 进入退出、 竞争与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开放竞争作为一个效率增进过程[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9): 3-21.

[55] 莫长炜. 竞争战略要素及其组合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基于中国制造企业数据的研究[J]. 经济管理, 2012, 34(12): 40-50.

[56] 周末, 王璐. 产品异质条件下市场势力估计与垄断损失测度——运用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对白酒制造业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6): 120-132.

[57] 杨治, 郭艳萍. 出口真能促进企业创新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 2015, 33(5): 97-104.

[58] Parthasarathi, A., Joseph, K. J.. Limits to Innovation with Strong Export Orientation: The Case of India’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ector[J].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2002, 7(1): 13-49.

[责任编辑:戴天仕]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

HUANG Xun-jiang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has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etitive intens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 is addressed based on 10090 micro individual data during 1998-2009 respectively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marketing investment, market profit, market share and the market space.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Competitive intensity has inverted U-shaped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competitive intensity, only the market share i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consisten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scale economy, innovation rent and others. (2)The competitive intensity varies with different sub-sectors. The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switch device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four sub-sectors. On the contrary, it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ransmission equipment industry while its concentration has been declining and been too low. (3)The marketing investment of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 is relatively inadequate. (4)The influence of market space dimens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complex. It has an inverted N-shaped effe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y using the samples with new product output.

competi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market power

10.14007/j.cnki.cjpl.2017.02.008

2016-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竞合行为困境下的竞争企业间知识扩散机制研究——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项目编号:71372185,项目负责人:黄训江)。

黄训江,博士,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间协同的技术、经济及环境效应。

F424; F273.1

A

1674-8298(2017)02-0108-14

[引用方式]周永文. 工业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研究——以广东省工业36个分行业为例[J]. 产经评论, 2017, 8(2): 93-107.

猜你喜欢
细分维度竞争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感谢竞争
1~7月,我国货车各细分市场均有增长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整体低迷难掩细分市场亮点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