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管理初探

2017-06-19 18:25潘凌云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息沟通危机学校

潘凌云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高校危机管理初探

潘凌云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在对高校危机特征、危机管理作用阐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组织结构等相应对策,以期提升高校危机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 危机管理; 问题与对策

自古以来,校园被誉为一方净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的转型也逐渐步入深水区;招生就业、学生管理、后勤服务、职称晋升等领域正面临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各方力量博弈的过程中深层矛盾逐渐爆发,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应对策略,负面影响一旦加速扩散,极易演变成一场危机和灾难。这样不但对学校打击沉重,也与新时期党中央创建和谐校园的指示精神背道而驰。如何正确认识、有效预防、科学处理校园危机已成为摆在我们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危机的特征

没有事先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活动个体有关的,正威胁到或即将威胁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结果(如:对活动个体造成伤害、对教学设备造成破坏、对学校声誉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等),且凭借高校现有的人力和资源不能立即有效化解的事件,被称为高校危机。高校危机除了具有一般社会危机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隐藏潜伏时间久,社会关注度高

大多数危机表象看似由某一突发事件引起,实则有些矛盾已经潜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矛盾初期阶段不宜觉察或没有重视,随着量能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一导火索引爆,后果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高校既是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又是理论科研重地,随着新时期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学校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受到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大众等各界的密切关注。高校的这种社会公共属性,决定了其一旦出现负面影响极易博取大众眼球,在某些外在因素的助推下,很容易出现“多米诺效应”。

(二) 个体敏感性强,扩散传播速度快

高校的教师群体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知识丰富,思想先进,对社会发展极其关注。高校的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敢想敢为、容易偏激。高校的这两类主要群体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对学校的各种异常征兆都会很敏感,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他们,对危机能起着正面牵引作用,反之会起负面的推波助澜。由于高校校园是人员密集场地,活动人员的高密度接触,本身就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如果我们的防范管理措施不力,个体间的矛盾很容易升级为群体性的危机。另一方面,高校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高,网络利用普及率高,加上新时期的微信、QQ等更便捷信息媒介的普及,无形中会让高校危机扩散呈现加速度状态。

(三) 危机关联度高

正常情况下学校危机发生以后,都会发生后续的连锁危机反应,特别是在危机第一环没能处理好的情况下,后续危机连环反应,杀伤力越来越大。如:“信誉危机”容易诱发后续的“形象危机”“财务危机”和“生存危机”等。

二、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 我国高校师生危机管理意识不强

危机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管理中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在我国大家一直认为学校是较为安全地带,发生危机的几率较小,因此学校师生和领导层的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日常的师生教育和领导干部培训也鲜有涉及,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更是较为少见,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涉及到危机管理的仅仅有消防这一点。近些年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都有几个校区,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教师队伍也在同步壮大。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身份复杂,既有普专生还有中职生。由于高职学生基本上来自各初高中的成绩最底层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于农村,受到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影响,整体素质较差;厌学心理较重,学习生活作风散漫,集体荣誉感较差,缺乏进取心,遇到困难容易极端。教师队伍的壮大,让学校的各种有限资源争夺会更加激烈。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发展升级成危机。加上各高校平时也很少对师生进行危机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出现危机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只能茫然面对。

(二)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危机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学校安全稳定。为了让学校运行于一种均衡状态,就必须对危机管理认真研究,任何一种危机都会经历“潜伏—爆发—恢复”的完整过程。高校为了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各种危机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完整的管理体系应包含三个环节:潜伏期的预防机制—爆发期应对机制—恢复期的重建机制。我们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在危机管理体系的三个环节建设上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情况下,危机不爆发则罢,一旦爆发校方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造成的影响极难消除。

(三)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组织结构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中没有单独设“危机管理”这个组织,少部分高校仅仅有“安全防范领导小组”,小组的主要成员大多也是挂名而已,负责具体执行工作的保卫处和各个二级院部也只能应付处理一些小事。所有高校都是危机发生后再成立临时应急处理小组。这种单一行政科层制的“安全防范领导小组”,在面对危机时往往是束手无策;临时成立的工作组由于没有延续性,不能形成经验积累;由于没有事先计划,协调耗费较多时间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降低危机处理的质量。借鉴欧美高校的危机管理经验,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组织应该有:“中枢决策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咨询参谋机构”三部分组成一个“矩阵式”组织结构。危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危机的组织机构具有统一领导、纵横交叉,良性互动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或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

(四)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重要一环,在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均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也逐步认识到信息沟通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信息沟通工作中重技术、资源的建设轻机制完善,信息沟通的方式和程序、沟通的规则、沟通的工具和平台都没有形成文字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时信息沟通对象的选择上,大多只注重内部的上下级沟通,忽视外部的沟通。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在危机发展过程中不知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

(五)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不成熟

用完善的法律来管理危机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共识,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几部与教育和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民法、刑法)对危机管理几乎没有提到,即使提到内容也很单一,仅仅涉及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治安处罚、刑事犯罪等问题。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内容单一且只是行政规章,危机管理无法可依的现象无形的增加了危机预防、应对、恢复的难度。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培训学习,强化师生的危机管理意识

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学校能否平稳发展。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危机管理的能力,首先,高校领导要不断增加自身的危机意识。要把危机管理工作摆在重要工作位置,不断提高对危机的早期预判、发生时的处理和决策、发生后的恢复和重建等方面的能力,面对危机时能做到冷静思考、决策科学、行动果断。其次,要注重对学生的危机管理教育。一是可以开设危机管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既可让危机管理课程进课堂,还可通过大型讲座集中宣讲,让他们对危机管理的作用和价值有系统性的认识。二是善于把危机管理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当中去,借助于各种校园文化生活的平台向学生传递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如:危机避险演练、文化走廊布置、大型会议穿插、校园广播渗透。通过这些校园活动媒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而增强他们的危机意识。最后,注重对教师危机管理再教育。教师每天与学生接触频繁,教师的危机管理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可把教师危机管理教育与每年的继续教育培训进行有机结合,也可利用每周的教师例会对教师重复灌输,当然还可以寓危机管理于教师活动当中去,如:通过趣味运动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让危机管理寓教于乐。

(二) 注重制度建设,健全高校危机管理体系

世界上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都有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方案,美国的教育部规定,“任何一所学校都要有完整的危机计划,危机管理要积极与当地的消防、卫生、法律等机构开展合作”。日本由于特殊的国情,对危机管理十分重视,从上至下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危机管理制度相当完善。要根据危机的特点,结合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健全高校危机的管理体系:第一,潜伏期的预防管理。注重危机预警机制、危机预案、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第二,爆发期的科学应对。危机预案一旦启动,应就地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下辖具体业务执行小组。在科学的界定危机的性质、级别、未来趋势、发展后果的基础上,充分协调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充分保障危机处理所需要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并及时与新闻媒介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第一时间实事求是的公布事件真相;第三,恢复期的积极重建。危机后的积极重建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重视不够会发生连环效应,导致新的危机发生。为此,我们在危机恢复重建过程中,必须要有危机善后重建小组。首先,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后果。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补偿,还包括心理上的抚慰,如:财产损失、伤者治疗、亡者抚恤、家属心理干预等。危机的影响往往深远,善后是一项长期工作,善后小组的作用举足轻重。其次,总结经验教训。危机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很容易暴露学校工作的弊端,这些弊端既有制度上的缺陷也有人为性的过错,总结处理时做到奖惩分明,达到化 “危机”为“机遇”的目的。

(三)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危机管理的质量

我国高校在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上要么是挂牌走形式的单一的政科层制结构,要么是等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的工作小组。针对这些形式的危机管理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可建立长期稳定的矩阵式危机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矩阵式的危机管理组织在面对复杂的危机时,能快速反应、从容面对、科学处理,保证危机处理的质量,把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具体组织结构如图1:

图1 “矩阵式”高校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图

(四) 畅通沟通渠道,发挥信息交换的作用

危机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的监测分析、交换传递、综合利用的过程。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危机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管理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换传递能有效预防和化解危机,因此,各高校要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校内信息沟通系统和校外信息沟通系统,校内信息系统应着力实现纵向的上下级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还要注意横向的各个部门,二级院部的沟通渠道畅通。校外信息沟通系统包括行政主管组织的逐级汇报,与新闻媒介的信息沟通交流。与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就是向社会大众公开信息的过程,这一信息沟通交换过程尤为重要,很多高校出现危机时不知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经常采取回避甚至拒绝的手段,这种做法由于公众不能及时了解事件真相,民众容易产生猜测心理、做出误判行动,让学校的负面社会形象加速恶化,甚至会产生其它的连锁危机反应。

(五) 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危机管理的依据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危机的管理都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能做到有法可依。而我国关于学校危机管理的专项法律尚处空白,只能在国家相关法律中零星显现。这给高校在危机管理规则制度和处理准则的制定都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此,首先,呼吁国家层面出台学校危机管理的专项法律。对危机的预防管理、爆发应对、恢复重建每一环节都予以明确规定,确保学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有法可依。其次,高校也要精心研究,筛选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建议高校成立危机管理法律研究的专门机构,对我国已经出台的与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进行研究、整合、提取,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法律要求的危机管理规章制度,让高校做出的危机管理各项行为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1] 莫岳云.行政决策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潘东良.学校危机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2004(8):26-28.

[3] 王才领.美国大学校园危机应对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9):37-39.

[4] 张彦,杨宗兴.高校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 2012 (3):107-110.

2017-02-23

潘凌云(197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电话:15290276847。

G641

A

1671-4733(2017)03-0038-03

猜你喜欢
信息沟通危机学校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浅谈特高压输电工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企业管理协同变革
学校推介
“危机”中的自信
空中管制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危机来袭/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