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

2018-07-13 14:22
观察与思考 2018年2期
关键词:历史性逻辑变革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可以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的提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政治论断又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新时代”的开启和“新思想”的形成都与“历史性变革”紧密相连。那么,这一历史性变革体现在哪里?其中的内在逻辑如何?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重要论断,有两个重要的历史维度:一是中国近现代170多年发展的历史进程维度,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演进;二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历史发展的维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逻辑演进。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演进。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五千多年的辉煌文明。近代中国却因为封建主义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进而落伍了、被动了、挨打了,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民族复兴梦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不已。然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认识到,要赢得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必先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也就是说,要实现富起来、强起来,就必须先站起来。随后,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地斗争,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立了新中国,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霸权主义国家的围堵中维护了民族独立,拓展了国际生存空间,为富起来和强起来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摆脱了“左”的思想羁绊的中国,迅速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中国不仅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把全国人民带进了总体小康社会,成功地解决了13亿多人富起来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正在从经济大国迈向新型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逻辑演进。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改革开放之初,之所以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生产力总和”欠发展的基础上的“贫穷的”社会主义、“不合格”的社会主义。资金、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严重稀缺而劳动力和环境相对“过剩”的问题普遍存在,这就决定了通过“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物质刺激”“以环境换增长”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经过40年的长足发展,中国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质的飞跃,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即更高水平的“生产力的总和”,使新时代的到来具备了可能性。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原有的经济增长优势正在或已经消失,传统产能已经出现绝对过剩的趋势,旧的经济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及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相应制度均需要转型升级。此外,中国已经广泛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既需要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又有大量的海外利益需要加以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成就,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进展、重大突破、重大成就,解决了经济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等转型升级的难题,全面部署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整体推进了“五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由建设总体小康社会跃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重要论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以来的理论创新维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创新的逻辑演进;二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发展的维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发生的内在理论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以来的理论创新维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创新的逻辑演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大法宝。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课题,创造性地形成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从认识论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突破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开辟了广阔的理论视野;明确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借鉴以往人类的所有文明成果,包括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明确了建设一个能够长期执政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创造性地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解决了“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追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空前的理论高度,明确了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明确了人民的需求是以人为本的统筹协调发展、是立足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持续发展,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明确了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主体,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又一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创新中实现了不断的逻辑演进。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发展的维度,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①《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5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必然经过社会生产力“欠发展”和“发展起来”等不同的阶段,对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者主要解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的问题;后者则必须解决发展起来之后的新问题:一是充分发展的问题,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二是均衡发展的问题,发展不均衡,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大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三是美好生活的问题,生活不美好,环境污染,社会不和谐,各种矛盾尖锐,利益固化严重,政府公信力不强,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势;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文明隔阂、文明冲突、以强凌弱、自我封闭、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与开放的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不能相容。新时代产生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理论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视角新高点,深刻总结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系统阐发了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基本方略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新的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飞跃。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进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重要论断,还有两个深刻的实践维度:一是对主要矛盾变化准确把握的维度,实现了中国社会从追求物质文化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逻辑演进;二是对发展目标和实践要求深入分析的维度,实现中国发展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逻辑演进,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发生的内在实践逻辑。

(一)中国社会从追求物质文化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逻辑演进。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形成,客观上是由于“三座大山”的重压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主观上则是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即怎么样“把蛋糕做大”的问题。为此,党和政府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实行改革,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市场代替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允许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对外进行开放,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把各级政府、各种所有制经济,甚至国外资本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创造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国仅仅用了三四十年就走过了西方历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根本改变了我国经济贫困落后的状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唯GDP论、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和机制的弊端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制约了人民需求的自然升级,导致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一主要矛盾的需求方面来讲,人民需求的增长不再体现为量的扩张,而是质的要求,是对更多的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除了对生存的诉求,还有对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诉求;除了对物质的需求,还有对日益广泛的精神的需求,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新的需求,总的表现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主要矛盾的供给方面来讲,仍然惯性地表现为量的扩张,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既无法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环境友好的物质产品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又无法改变生产要素扩张的增长方式带来的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的差距,造成经济增长的不充分性和不均衡性。这样的供给方式不仅不能持续促进需求的增长,反而成为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损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不只是“做大蛋糕”,还要“做好蛋糕”“分好蛋糕”,解决发展质量和公平正义的问题。党适时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主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实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持续扩大需求市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和人民需求的一致性。正是在对这一主要矛盾逻辑演进的准确把握中,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

(二)中国发展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逻辑演进。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的概念,创造性地定义了“三步走”的第二步是在温饱的基础上,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即“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总体小康的理论设想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也就是说,人均800 -1000美元刚好是脱贫的国际标准,只有在相对公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才会相对宽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长、发展任务重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步总体小康的奋斗目标,即便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相对于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任务也更为艰巨。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既没有充足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又没有成熟的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准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客观地、科学地、清晰地界定战略发展步骤,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提高人民的信心和对道路的自信,还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到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布,建设总体小康社会的目标胜利完成,顺势开启第三步走的新征程。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在这一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党和政府把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到科学发展的新高度,积极探索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民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即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九大适时制定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具体方略,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再经过两个发展阶段,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在这一发展征程的逻辑演进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变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逻辑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无论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着深刻的逻辑影响。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美好未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没有对外殖民、掠夺,没有奴役、剥削其他国家,还尽力支援发展中国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发达国家的大规模援助,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和平发展。中国坚定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富起来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实现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没有殖民侵略也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让一些西方学者的所谓“历史终结论”不攻自破,还宣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足够的制度活力、制度包容性和创造性,以吸收和消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合理因素,自觉地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飞跃,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不仅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还能够创造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人类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发展理论。因此,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二)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上,启示了各国立足自身、寻找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它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于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一种“替代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②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实现,首先在于它成功抵制了西方话语权的入侵,根据本国实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实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启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那种不顾本国实际、照抄所谓的“普世规律”的做法,并不能引导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实现表明,西方世界所声称的“普世价值”已经破产,没有所谓的“民主化”和“私有化”也能实现国家的发展与富强,这是资本主义统治全球以来的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实现还表明,发展中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自觉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而不是盲从“普世之路”,照抄照搬他们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实现,本身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出的强大话语,一举打破了西方长期垄断发展道路的话语权的格局,让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自信,可以从容不迫地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完成现代化进程,避免只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自卑和灰心丧气,避免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而急躁冒进。

(三)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上,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贡献惠及世界。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说:“中共十九大不仅仅是对于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它也开启了一个全球的新时代。”“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正使中国成为国际合作的中心。”①曹典等:《中外智库人士聚焦中共十九大畅谈中国发展与世界意义》,人民网,2017年11月16日。一个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上,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稳定剂。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30%靠中国的拉动,尤其是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更达到了50%。在政治上,中国不仅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自主,还坚定地支持发展中国家、支持弱小民族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免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巨额债务。在国际话语上,中国梦不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还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国梦都与国强必霸的逻辑相绝缘。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换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6页。。在人类未来发展上,中国方案提供了合作共赢的新出路。习近平同志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中国和平崛起必然破除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势不两立的“历史逻辑”和“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的游戏规则。中国智慧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世界人民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新时代。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谢尔盖·卢嘉宁说:“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行动指引,也与当今世界面临的抵抗贫穷、维护安全、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现实问题相呼应。”③曹典等:《中外智库人士聚焦中共十九大畅谈中国发展与世界意义》,人民网,2017年11月16日。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并在与世界拥抱和联动的过程中更加积极有为。

猜你喜欢
历史性逻辑变革
逻辑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革之路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写在圣地延安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之后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
张睿智设计作品
苏学的历史性定位与新时代价值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