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幼儿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及提高策略

2018-08-06 03:16杜珊珊
好家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普通话表达能力城乡

文 杜珊珊

一、普通话口语对幼儿学习成长的作用

我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乡接合部的惠民小区内,居民多数是农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对幼儿成长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在普通话学习中,幼儿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能够认识到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语言习惯,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摒弃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符的“口头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交流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虽然幼儿的年龄段还处于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思维阶段,但是普通话的学习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是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和良好交流,从而帮助幼儿提高交流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交流习惯。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努力向上的学习习惯

大班幼儿即将开始正式的小学生活,在这一阶段,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感受能力,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城乡接合部幼儿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方言浓重,不会讲普通话

大多数幼儿能听懂普通话,但却不会说。在交流过程中,一些幼儿教师很难听懂幼儿“方言加奶音”式的表达。例如,幼儿把“吃饭”说成“七饭”,把“小便”说成“尿尿”,把“汽车”说成“呜呜”“闷闷”等等。

(二)发音不准,不擅长讲普通话

在幼儿发音中,平舌、翘舌音混淆。例如,将“哥哥”叫成“得得”,把“周老师”叫成“抖老师”,还有诸如L、R混淆,L、N不分,G、K不分和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等现象。

(三)意识不强,不敢讲普通话

大多数幼儿学说普通话的意识不强,有的不愿说,有的不好意思说。很多幼儿习惯了以前较为自由、松散的方言表达方式,遇到陌生的环境、老师和不熟悉的说话方式,就产生了一种惧怕或者抵触的情绪,有的甚至又哭又闹,这种现象在入园初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四)乱说乱讲,不想学普通话

由于幼儿在农村环境中成长,许多成年人说话方式粗放,并带有很多不文明的词汇,无形中就给幼儿学说普通话创造了一种不良的环境。例如,一些幼儿在说话中带有很多不文明的口头语,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城乡接合部幼儿普通话口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文化素养较低,对幼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新入园的100名幼儿中,有80%的幼儿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他们大都只具有初中甚至小学学历,文化素养较低,这对于幼儿的语言形成有着先天的不利影响,直接造成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发音不准、代词使用混淆等问题。

2.家庭教育环境不优,对幼儿产生误导

经调查,100名幼儿家长中,初中学历的有46人,高中学历的有43人,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有11名。但目前家庭一般为三代同堂结构,两代人在教育第三代人的观念上存在分歧,有些父母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而祖辈老人则使用传统的方言对幼儿进行教育,对幼儿学说普通话造成了困难。

3.幼儿缺乏主动表达,锻炼不够

通过家访,我们发现,幼儿在语言学习中,模仿、听记花费了大部分精力,例如,通过电视等途径,从少儿节目中学习语言的现象比较多。再如,往往都是家长讲故事、幼儿听故事,而很少有让幼儿讲、家长听的现象,幼儿缺乏语言表达的锻炼机会,直接导致了幼儿表达能力较差。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经济压力大,与幼儿交流少

城乡接合部的幼儿家长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大,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缺乏与幼儿交流的时间,也不清楚适合幼儿特点的交流方式,使很多幼儿在学习说普通话的道路上缺乏正确、有力的榜样引导。

2.安全考虑多,对幼儿说话语境创造不够

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多,人员复杂。在这种环境下,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家长对幼儿总是形影不离,隔断了幼儿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幼儿之间接触的机会很少,交流的机会也就相应大幅减少,幼儿缺乏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四、提升城乡接合部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一)规范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营造良好的学、说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营造一个适宜的普通话环境对幼儿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用普通话跟幼儿进行沟通、教育。要时时刻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不能在教学、交流中带有地方口音,以免误导幼儿。同时,要严格规范幼儿的发音,特别是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听之任之。在发音、音调等各个细节上为幼儿“说话”树立良好的样板。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引导。在幼儿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如:如厕、喝水等),针对幼儿的“尿尿(小便)”等不规范语音,教师要一一进行纠正,一字一句地教幼儿学说普通话。

(二)共同培育幼儿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应用意识

对于幼儿普通话教育而言,养成应用普通话的习惯是重中之重,城乡接合部幼儿普通话口语与城区同期幼儿普通话口语存在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普通话口语的应用习惯。作为幼儿教师,应首先培养幼儿对普通话口语应用的兴趣。要以普通话口语比较好的幼儿为标杆,树立“班级小明星”,增强其荣誉感,使其更愿意应用普通话口语。同时,也激发其他幼儿对普通话口语应用的兴趣。从而在幼儿园中形成一个“以学说、应用普通话为荣”的有利氛围,激发全体幼儿学说普通话的浓厚兴趣。

在培养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细化大、中、小班幼儿普通话的标准,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普通话口语应用习惯。小班幼儿应侧重一般普通话字词的应用。如:早上入园时,要学会“早上好”“老师好”“大家好”等日常用语,并以行为准则的形式对这些普通话口语应用进行固化;中班幼儿应侧重于对句子的运用,如:运用普通话来学唱儿歌,根据幼儿喜欢儿歌、音乐并具有很强的表现欲等特点,引导幼儿增强普通话的陈述应用能力;大班幼儿则应侧重于普通话应用意识的训练,如:引导幼儿运用普通话讲故事、看图说话,以及运用视频、音频,配上健康向上、活泼有趣的普通话配音,来增强幼儿的普通话应用意识。

(三)养成普通话语言文化,并不断进行强化训练

语言文化是普通话应用的灵魂。幼儿教师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幼儿教育本身,更不能认为幼儿的能力仅局限于3~7岁这个年龄段。而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对语言的吸收能力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例如,在一次和幼儿进行对话时,我让他们形容一个小朋友识字少的现象,有一位大班幼儿竟然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使用成语的能力简直超出了幼儿教师的固有印象。认识到了这一点,幼儿教师就应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现状,适当引入一些经典的诗词、唯美的词汇来让幼儿感受普通话的魅力与情调,从而提高幼儿对普通话口语应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语言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家长支持。在幼儿园养成的语言习惯,离园以后,如果不注重保持和巩固,就会大大影响幼儿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城乡接合部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普通话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引导他们尽量在与幼儿接触时使用普通话,引导幼儿自觉应用普通话来进行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语言文化,使幼儿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引导幼儿产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增强其主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习惯及语言文化氛围,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快乐生活、文明用语、语音标准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为其一生的成长、成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普通话表达能力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