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商学院为例

2018-08-08 01:10陈香琴金顺源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会展毕业生大学生

陈香琴,金顺源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20号)》强调:“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95万人的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要坚持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摆在首位,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精准服务”。福建省人民政府早在2016年下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16〕25号)》显示:“要将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以及加强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将公共服务延伸到高校,提高行业竞争力”。会展业在我国自1998年作为一项正式产业确立以来,至今只有20余年,随着会展业的日益提升、产业链的逐渐完善,指向的必然是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职业化与高水准化。近年来,福建商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会展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高,除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在98.5%外,均达到了100%就业,与其他行业就业率低迷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本研究通过对福建商学院近年来会展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毕业生就业特点、剖析相关现象成因。在可能的情况下,以问题解决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发展)竞争力。

一、调查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福建商学院近年来会展类专业毕业生(2013-2017届)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行业认同与发展、创业等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依托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回收有效问卷131份。调查对象结构特征如下表:

所占比例5.34%13.74%24.43%12.21%19.08%25.19%年份2012至及以前2013 2014 2015 2016 2017人数7 18 32 16 25 33

各年级占比较为均衡。性别分布显示,女生100人,男生31人,与学校该专业性别比例契合。调查对象的组成结构说明,此次调查的对象选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一)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于求职过程中,在地域选择上,呈现出“省内就业多、省外就业少”,“福厦泉三地就业多、其他地域就业少”的现象。此次调查对该现象进行验证的同时,还发现有51.15%的毕业生倾向于回生源地就业。本课题组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与倾向、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主动性等方面对会展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

1.就业准备。调查显示,近年会展类专业毕业生中,29.01%的同学在选择本专业前不了解会展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方向,有41.22%的调查对象仅属于一般了解,且有9.16%的人完全不了解会展专业,大部分都是处于简单了解状态,可见会展类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就业方向的认知大多处于模糊状态。但对毕业生择业期间的行业认知的调查却发现,仅有3.05%的人完全没意向,极少部分比较没意向,占6.11%,绝大多数属于自身对会展也有一定向往,并且对会展行业就业意愿较为明确。

在面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频频出现的毕业生能力被质疑的现象,本课题组特对此进行调查。68.94%的调查对象认为沟通能力最为重要,在会展的行业中,营销与执行业务尤为注重沟通,沟通能力强也是会展人才所需要的必备因素。而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也分别有57.58%和45.45%的人选择,实践和合作理念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精英人才所追求的目标。而对专业技能的认可度,2017届(25.00%)、2016届(28.57%)远高于前三届(均不足20%)。其可能是会展业逐渐专业化的佐证,可能是会展行业人才成长过程中对综合实践能力认可的逐渐凸显。

2.就业观念与倾向。我们根据问卷对会展类毕业生的求职侧重点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会展毕业生更注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见图1)。有一部分调查对象兼顾行业发展前景,认为行业的发展也是关乎自身发展的前提。存在13.74%的学生在入职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薪水,即物质待遇,亦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效能感,认为自身可以达到一定的薪金高度。而“工作稳定”和“专业对口”在同等情况下,吸引力较小。

图1 会展毕业生发展注重因素统计图

3.就业渠道。网站公开招聘信息、校友引荐、社会资源是该专业毕业生择业的重要渠道,而高校专场招聘会的组织,是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推介方面的一大缺失。调查中发现,在就业的过程中,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对就业情况认知不明,不了解自身对口岗位的职责,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有接近20%的人对就业定位不够明确,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在择业过程中有过挑剔行为;就业信息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不通畅,也使得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手足无措,对自己的未来工作方向和未来发展行业无法做出规划,也致使自身的就业受到阻碍,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求职中困扰的问题

(二)行业认同和个人发展分析

1.行业认同。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程度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与会展专业较为契合,专业对口率就业相对较高,详情见图2。

图2 会展毕业生专业与工作领域关联度统计图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有96.95%的调查对象大体上是认同或者满意自身的工作,54.2%一般满意,36.64%比较满意,6.11%非常满意。从行业认同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会展毕业生还是满足于当前的行业环境或者工作状态;但也有极小部分的人对自身工作不太满意,占总比的3.05%。这些可能因为自身能力、环境、机会把握、意外事故、职业倦怠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但也不排除是专业能力习得缺失,致使其与工作任务发生冲突,进而导致认同感降低。

2.发展情况。通过对近年来会展毕业生晋升经历的调查发现,35.88%的人有过一次晋升经历,有17.56%的人有过二次晋升经历,还有12.21%的毕业生表示有过三次晋升经历,甚至有2.29%的人有过四次及以上的晋升经历。这足以表明,会展毕业生虽然初始就业的层次较低,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晋升速度较高于同类行业,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

而问及其职后的专业发展,一般动机均来源于更好的业绩;也存在主观上对自身工资、福利的追求;反而因个人的职位晋升、企业强制要求,没有占据足够多的比例。毕业生的专业发展渠道大多集中于在实践中积累、与公司前辈交流、参与培训等;而个人阅读相关书籍、参与网络培训的比重极低。可见该行业职后发展尚未成体系且自主性不高。

(三)创业问题分析

随着“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这种高度重视创业训练式比赛的展开,创业成了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就此,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会展毕业生有一般的创业意愿,但都处于半模糊状态,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会展毕业生创业期待比例

会展类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偏高,但也是需要额外的动力去推动,自身的创业想法辅之专业知识,在创业初期很有可能实现短期成果。但因为展会属于高消费一次性活动,有很多客观因素限制,以及展会的开办需要诸多如客户信息、基础设备、展商的人脉积累、活动流程的操作经验、各种服务等,导致很多会展毕业生在有创业想法产生的同时伴生出一种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情况。这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会展实践经验不足、会展认知缺乏的一种表现。

二、就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发现,会展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就业观念不明确、就业准备不充足、就业信息渠道不够完善、职后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但也显示了该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能力、讲究沟通合作、发展空间充足、属于多层次开放性就业的行业。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分别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去剖析原因。

(一)社会方面

第一,会展行业发展不成熟,人才专业化程度低,管理尚未完全系统化。一方面,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会展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大型化趋势更加明显[1];互联网经济对会展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也提升了行业内竞争,导致会展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攀升。这不仅给会展毕业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还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健全,会展毕业生在面临诸多选择时,无法对行业做出科学判断,导致就业过程中的阻碍。且会展业市场化较低,管理方式和执行手段都处于摸索阶段,也是会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就业观念不明,行业认知不清的根源。

第二,会展行业的结构层次混乱、分布不均,毕业生就业地域相对集中。展会分布不平衡,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会展集中城市[2],全国四分之三的展会集中在24个主要展会城市[3],而且这些城市大多经济处于高度发展状态,行业竞争力较大,就业形势松散,致使会展毕业生无法在短期内找到与专业十分匹配的职业。绝大多数会展大学生将处于一种异地求职的状态,增加了自身负担和就业压力。

第三,就业渠道冗杂,就业信息难以甄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会展”的发展,线上层出不穷的就业信息网站和会展信息网站,不仅混淆了大学生的视线,致使自身的就业倾向产生偏差,还导致会展业的专业人才流失。随着网络会展的出现,对于实体会展和网络会展的辨别和区分,大学生不能对其有精准的认知,从而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困惑。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多,专业实践少。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中,缺乏创新性课程,以纯粹的理论性课程居多,并且案例过于陈旧,不符合新经济体制下的高速发展模式[4];专业教学内容过于概念性,在案例分析方面较为匮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会展这个偏重实践性的专业里,部分毕业生因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不强,导致在实践中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会展行业需求的人才素质更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动不足,无法有效强化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学校以授课为目标,“双师型”教师匮乏。授课教师大多为管理类学科背景,擅长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会展这个讲究实践性的专业上,纯粹的授课和传统的讲课方式不足以让大学生毕业后适应自身的工作环境,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一些会展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而并非单一的理论知识。

再次,专业认知教育不完善,与企业联动较少。在会展这个实践型行业中,课程的安排缺乏实践性,即使是实践课程,也仅仅为低层次服务行业,学生甚至在毕业后仍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层次的认知。学校没能提供相对较好的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去建设一个完善的创新训练平台,这也是当下,会展专业在全国高校内发展都处在萌芽或摸索过程中,无法给会展大学生提供系统性的成长环境。

最后,本专业将进行新兴专业创新教育拓展,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和展会市场,受到高校改革的资源扶持。作为一个2004年刚刚在中国成立的专业,仍保持着年轻化,固此,本专业也成功列入福建省2017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可以受到资源倾向,有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本专业的创新课程建设,也能够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实验室,在未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三)学生自身

其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控能力较弱。在大学这样一个自由型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能力,自身掌握的专业性知识比较匮乏;在实践中,没有珍惜实习和实践训练的机会,导致自身实践能力较弱[5];在就业中,自身的准备不足,毕业后处于迷茫状态,无法短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工作。

其二,缺乏对人生和职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实用性不强[6]。只是将大学的专业课程当作一种要求,没有切实的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缺乏目标,就难免会导致自身综合能力弱,专业知识不足,在会展就业中产生困难,从而阻碍自身的就业发展。

其三,过分沉浸书本,实践能力弱。一味的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从学以致用出发,而是一心做“学习型”人才。在毕业后,会展实践活动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也颇为匮乏,很难符合一个标准的复合型会展人才。而会展是一个讲究营销和实践的行业,过分强调理论性和偏向性都会导致自身在就业中出现阻碍。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学校会展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别从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就业信息平台进行完善,提供大学生就业平台,加强组织线下招聘会。拓宽大学就业的信息渠道和平台,让大学生快速地找到合适自身专业性的岗位。对管培生制度的信息派送,既能为企业培育新鲜血液和储备人才,也能让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第二,政府的政策普及和落实,真正切合实际的去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在行业间为大学生群体提供适宜的就业岗位,政府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管理体制,为大学生就业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参与就业培训、技能培养、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后发展水平。

第三,强化会展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培养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创新创业创意的培养,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交际能力,以培养实践人才为目标,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的优势,加大对实践实验的设施、设备投入,从而在硬件上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高会展毕业生的就业质量[7]。推动校企联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其对行业的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践训练和实训实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对应用技能的课程开设,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专业性指导,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行业深层次了解。

第五,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对行业进行准确的认知,不盲目的追求短期的薪金和待遇,从长远角度出发,谋求更高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在追求符合专业的同时也要与自身的性格与能力紧密联系,选择最符合自身的专业,不要好高骛远的直接追求最高目标,防止期望过高,导致内心产生失落感,以最贴切自身能力的起点为开端。

第六,学生个体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熟练的掌握自身专业技能,是行业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8];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缜密的思维配上自身勤勉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经验,才能在就业过程中逐渐成长,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成自我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习到成长的良性循环发展。

猜你喜欢
会展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